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观察
2021-03-11淳德勤豫西协和医院河南豫西474500
淳德勤(豫西协和医院,河南 豫西474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椎间盘退变较重、局部组织增生明显及病程较长的特点,临床多表现为腰腿疼痛[1]。临床对于LDH以往多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创伤较大,导致术后并发症较多[2]。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在临床应用广泛,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缓解临床症状,已成为临床治疗LDH的有效方案[3]。而经皮椎间孔入路与经皮椎板间入路是椎间孔镜下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4]。本研究旨在探讨LDH采用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LDH患者分为A、B两组各25例。A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3~61(47.46±8.72)岁;突出类型:中央型1例、极外侧型11例、旁中央型13例。B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2~62(47.24±8.45)岁;突出类型:中央型2例、极外侧型10例、旁中央型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MRI检查确诊为LDH;②保守治疗2个月以上无效;③单节段病变。(2)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障碍;②合并其他腰椎病变;③凝血功能障碍。
1.3 方法A组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取俯卧位,C型臂X线机下对病变节段进行定位,并在相应皮肤上投影,距正中线旁1~3cm位置标记,作纵行切口于皮肤定位点,长约1cm,逐层切开,采用软组织扩张器撑开切口,并将其钝性分离至椎板上缘,将套管置入,将扩张器取出,沿套管插入内窥镜,内窥镜下将背侧黄韧带和内侧关节面显露,磨钻钻除局部骨质,对黄韧带进行游离,将脊髓内走行神经根暴露,摘除松动髓核组织,将神经根压迫解除。术后射频刀止血,将椎间孔镜退出,缝合。B组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取俯卧位,C型臂X线机下定位病变腰椎,穿刺位置在病变腰椎正中线旁开12~14cm,1%利多卡因局麻,穿刺至目标位置,撤出针芯,将导丝置入,退出穿刺针,以导丝为引线,逐渐扩大,直至可将工作套管插入,沿工作套管置入椎间孔镜,摘除突出髓核组织,止血后,注入臭氧,将椎间孔镜退出,缝合。
1.4 评价指标(1)临床指标: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2)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0~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6]评估,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最高5分,分数越高腰椎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A组B组t P n 25 25手术时间(min)57.01±10.03 72.91±11.95 5.096 0.000术中透视次数(次)8.02±1.51 25.95±5.04 17.039 0.000术中出血量(ml)51.74±12.05 67.07±15.52 3.901 0.000住院时间(d)5.12±1.05 5.31±1.26 0.579 0.565
2.2 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比术前低(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对比(±s,分)
表2 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对比(±s,分)
注:与术前相比,*:P<0.05
术前术后A组B组t P A组B组t P n 25 25 25 25 VAS评分5.79±1.47 5.63±1.51 0.380 0.706 1.66±0.53*1.78±0.54*0.793 0.432 ODI评分38.01±3.68 38.28±4.81 0.223 0.825 20.61±3.37*21.08±4.17*0.438 0.663
3 讨论
LDH在临床较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采用保守治疗的效果欠佳,可导致突出物对神经根进行卡压,加重神经根损伤,故对于LDH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7]。开放性手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可彻底清除髓核组织,效果较好。但在采用开放性手术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椎间盘组织、神经根及硬膜囊等周围组织粘连,如进行分离患者易受到损伤,创伤较大,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不利[8]。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在临床广泛应用,且经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入路方式发展为经椎板间入路及经椎间孔入路,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低,且两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及VAS评分均比术前低,而两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及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表明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均可缓解LDH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但经皮椎板间入路的操作简单,术中创伤较小。椎间孔镜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疼痛较为轻微,且恢复较快,在临床应用广泛。而经皮椎间孔入路是临床早期应用的椎间孔镜手术入路方式,通过椎间孔进入直接摘除髓核,但因椎间孔狭窄、椎体横突长及髂嵴高等,受骨性椎间孔大小的影响,对手术器械的可动性有所限制,在术中钳取较远髓核组织的难度较大,需多次进行透视,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增加术中出血量[9]。而经皮椎板间入路可避免髂嵴的阻挡,因椎间板间隙较宽,穿刺及置管操作较为容易,对于椎间板间隙较小的患者可酌情对椎板间隙进行扩大,工作通道可在椎间隙内自由摆动、旋转,摘除髓核较为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但有研究指出,经皮椎板间入路会增加脊柱后方组织损伤的风险[10]。因此,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及部位选择适应的手术入路方式。
综上所述,LDH患者采用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间孔入路与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均较好,可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但经皮椎板间入路的操作简单,术中创伤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