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届也有『凡尔赛』?
2021-03-11C妈
文/ C妈
公园有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手里拿着手枪型饮料,另一个没有。没有饮料的小朋友眼巴巴地看着另一个玩,另一个男孩发现了他的羡慕,没有选择分享,而是花式炫耀玩给他看。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会遇见?那个故意显摆的孩子真的有那么讨厌吗?实际上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有过类似炫耀的经历。
在分析话题之前,我想和大家聊聊,你是否会分辨孩子真的在炫耀吗?
“显摆”是孩子一种天然的社交表现,有时孩子看上去是炫耀,其实就是单纯分享信息,通过聊自己所拥有的(玩具、物品、爸爸妈妈)来与他人产生联系。但孩子社会经验几乎为零,不懂得考虑别人感受,难免因为无所顾忌,伤害到其他人,让人产生不好的感受。但孩子爱分享信息,不等于爱炫耀。
有人曾总结了二者的区别:
“分享”对于孩子来说分为两个层级:
第二层:我不仅仅把这个好东西给你看,也希望你拥有。
“炫耀”对于孩子来说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我有一个好东西,我给你看,希望你喜欢它,并且夸赞我;
第二层:我仅仅只把这个好东西给你看,让你来夸我,但我并不想你拥有它;
第三层:如果你提出需求(要玩、要吃),我会不开心,并且做出消极的回应,比如拒绝、逃避、无视等。
如果孩子完整地表现出炫耀的三个层次,就需要我们警惕了。如果任其发展,甚至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比如: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视频女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集团千金打着体恤民情的旗号到自家工地“微服私访”,结果不戴安全帽,对工头连爆粗口,收到200 元日薪时“不经意”对着镜头晒出一千多万的银行卡余额。一系列“凡尔赛”操作后,她被骂到下架视频,官方媒体点名批评,父亲企业直接被法院强制执行。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炫耀的行为,我们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呢?
找到孩子炫耀的动机。很多人为了不助长孩子的炫耀之风,会简单粗暴地打击批评,帮孩子“认清现实”:“行了行了,有什么好显摆的,真以为自己多厉害了,比你厉害的多了去了,虚心点吧!”这非常打击孩子的存在感(自信),就像是,你捧着一颗真心给别人看,对方回复你“它真是跳动得招人烦……”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存在感和优越感。
频率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1]。随着负荷类型的不断增加,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大量应用,使得电力系统中负荷需求功率具有更大的波动性,因此系统频率控制也变得更为重要。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存在感其实就代表自己是活着的,没有存在感就像死亡一样可怕。”
一个孩子炫耀,主要是想强调自己的存在感和优越感,父母必须先认可孩子的想法,给予足够的爱与包容。肯定孩子,传达给孩子“我理解你”的想法,认可你的成就,并且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大部分孩子不会直接到达炫耀的层级。所以在变成真正的炫耀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共情力,避免他走炫耀之路。比如用“角色替换”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教导孩子人际交往的潜规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享之前先思考下,这件事适不适合在某个/些人面前炫耀?会不会让别人受伤?怎么分辨?——就看你能不能让对方同样感到快乐。比如说爸爸妈妈或者家人,自然是对你的每一个所得、每一分进步都会无条件欢喜。但如果是旁人,就可以换位思考,我们的行为会不会让别人受伤?可否让别人快乐?
当然这没有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善良,但是不应该量化善良,更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逼”孩子善良。
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只提醒他们换位思考,明白可能越界的分寸,适可而止即可。慢慢的,孩子就能积累同理心,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找到舒适区。同理心不仅仅是替别人考虑,更是孩子重要的生存能力。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Stanley I·Greenspan 曾说:“一个孩子的同理心越好,他们会越惹人喜欢,越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未来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未来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越高。”
所以,如果父母在早期养育的时候可以明确表达出来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就能少走许多社交弯路。
敢于反思,做成长型父母。还有些时候,孩子炫耀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残酷的现象:“父母行为,孩子买单。”如果父母评判孩子价值的标准过于单一,孩子为了证明存在感和优越感,就会陷入炫耀的误区。
比如,很多父母怕孩子受委屈,见到别人家孩子有一个新奇的玩具,马上给孩子安排上更好的玩具;见到别人家的孩子穿着名牌衣服,马上给孩子购买最新款名牌鞋子。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别人有、我也有才可以。孩子就会觉得存在感和优越感等于物质上的占有。
再比如,一些父母喜欢拿孩子与别人作比较:
同样一个小区,为什么小花就可以得全班第一;你看谁谁谁听话又懂事,比你乖太多了……
当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我足够好才是他们的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存在感和优越感等于事事都比别人好,永远做第一!所有人都是竞争对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养育是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更是一个让我们重新面对自己的机会。愿我们都能抓住这些机会,披荆斩棘,向上生长,成为更好的家长,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