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乐图中的雍正
2021-03-11张剑侠故宫博物院
□张剑侠 故宫博物院
雍正是清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君主,他的身上发生过不少引人争议的事件,如皇储之争、严酷政治、暴毙疑案等,这也使他成为许多宫廷剧、穿越剧中的主角。在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里,他的形象也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版本:《雍正王朝》中的器宇轩昂(唐国强版),《步步惊心》中的冷峻帅气(吴奇隆版),《宫》中的儒雅风流(何晟铭版),《甄嬛传》中的老成持重(陈建斌版)。那么,雍正帝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看过他的画像,我们便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在皇宫中,有一类画作叫行乐图,行乐图是中国宫廷人物画的一种,和大多正襟危坐的帝后画像不同,它以描绘皇家的娱乐生活为主题。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时代齐(公元479 年—公元502 年)就出现了这一形式的绘画,这是中国最早的绘画著录——《梁太清目》中对于行乐图的记载。此后,行乐图逐渐成为较为常见的绘画题材,在宫廷中盛行。清世宗雍正十分喜欢让画家为自己绘制画像,他的行乐图不仅数量多,还十分有特点。
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着关于雍正的行乐图共六套,分别为《胤禛行乐图》《雍正观花行乐图》、两套《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及两套《雍正行乐图册》。这些画作有的是其为皇子时期所画,有的则是其登基之后所画,其中《雍正行乐图册》中共有十三幅不同的场景,描绘雍正在野外的各种娱乐活动。从画的内容上看,分别为披裟进山、杖桃蒲团、渔夫垂钓、洋装打虎、竹林抚琴、执弓视雀、道装练功、临泉读书、石壁题字、洞窟修行、水畔观瀑、林间戏猿、与兔共憩。从画中不同风格的人物服装来看,有文的武的、老的少的、中国的外国的、汉族的蒙古族的藏族的,好像除了反串,他几乎都尝试了。这套《雍正行乐图册》在历代帝王行乐图中可谓前所未有,光是百变的造型就已经让其他君王望尘莫及。下面,我们在这套行乐图中选几幅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共同欣赏,按照造型分为教派类、游戏类及文人类,分别解读一下这位君主的性格、才学、精神追求、治国思想等。
一、教派类
在《道装练功图》中,主人公雍正身着道装在石崖边做练功状,左手执拂尘,右手合捻,口中好像还念着咒语。崖下便是波涛汹涌的江河,一条蛟龙从水中腾起,张牙舞爪,怒目圆瞪,但道人却镇定自若,丝毫没有畏惧之感。胤禛在登基之前,就和道士结交,了解老子学说,他曾经在《碧霞祠题宝旛步虚词》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常将天福人间赐,奖孝褒忠佑乃方。”希望道士们能宣传忠孝,协助君王治理国家。
在雍正看来,道教作为我国本土的宗教,有着很好的教化条件,他认为:“道教之练气凝神,亦与吾儒存心养气旨之不悖。且其教皆主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继位后的雍正对道家学说的兴趣依然浓厚,经常与北京白云观的道士来往,还将道士贾士芳、张伯端、娄近垣等人养在宫中,为他治病、修炼丹药等。由此可见,他对道教有着极大的崇信与依赖,既希望通过道教思想来治理国家,也希望通过道家医术来延年益寿。
《洞窟修行图》(如图1)中雍正身着喇嘛僧装盘坐在山洞中,手持念珠,正在修行,而山洞外,一条赤蛇正从另一处石洞中钻出,在不远处望向僧者。从人物穿着上来看,系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分支。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的分支,属于北传佛教,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清王室系满族人,后来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崇拜对象变得多元化,除传统宗教萨满教之外,也兼信儒教、道教、佛教等。胤禛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好谈佛法,他亲自选编的著作《御选语录》中就有诗句提道:“朕少年时喜阅内典,惟慕有为佛事,于诸公案,总以解路推求,心轻禅宗,谓如来正教,不应如是。圣祖敕封灌顶普慧广慈大国师章嘉呼图克图喇嘛,乃真再来人,实大善知识也。”胤禛登基后,于雍正三年(1725 年),将其居住过的雍王府改名为雍和宫,作为清宫中传教的院寺。
图1 《洞窟修行图》
雍正在位时期,利用藏传佛教在部分地区的影响力对该地区进行治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他曾说:“以广布黄教,宣讲经典,使番夷增俗,崇法慕义,亿万斯年,永跻仁寿之域,则以佐助王化,实有裨益。”由此可见,扶持藏传佛教对巩固其在部分地区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雍正帝是多教信奉的满族统治者,因此,佛道两派都是为皇室所接受的。这样一方面体现出雍正对宗教的崇敬及信仰,另一方面也笼络了各民族、宗教,发展了友好关系。
二、游戏类
在《举桃戏猿图》中,雍正身穿色彩艳丽的衣服从树后探出,手中举桃,正和树上的一只小猿猴戏逗,在这里他扮演的是传说中偷桃的东方朔。这个故事源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如下:“汉武帝好仙道……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唯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方朔神仙也。”传说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便可成仙得道。中间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便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便可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就这样,西王母的一个小报告使东方朔成了“寿星”的代名词,东方朔偷桃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后世。明代唐伯虎、清代任渭长、现代画家齐白石等人都描绘过《东方朔偷桃图》。
雍正扮成东方朔,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长寿仙人,这从他信道炼丹便可以看出。他还曾为此作诗《烧丹》:“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用阴阳火,功兼内外丹……自觉仙胎熟,天符将紫鸾。”他几次病重都是由道士调治痊愈,当时一位名叫张伯端的道士深受其赏识,专门为他炼制丹药。此外,他还向宠臣田文镜介绍丹药的好处:“性不涉寒热温凉,征其效亦不在政治疾病,为补益元气,是乃专攻。”由此可见,雍正帝对长寿是极为向往的。
在《洋装打虎图》(如图2)中,雍正扮成了一位欧洲猎手,手持钢叉瞄向洞口的老虎。老虎是自然界中的猛兽,《水浒传》“武松打虎”的故事中形容它为“吊睛白额大虫”,而此图中的老虎面带微笑,毫无凶意。更有意思的是,雍正这一身洋气的巴洛克风格礼服,使整幅画面看起来并不像野外狩猎,反而像在表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身西洋装扮。古代宫廷中的西洋物件不在少数,从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两件西洋钟表开始,宫廷统治者、贵族便对西洋奇巧有了兴趣,尤其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东西方的交流十分密切,康熙帝甚至在皇宫中设造办处,招募能工巧匠仿制、维修西洋仪器和钟表。受其父影响,雍正也喜欢万花筒、眼镜、钟表等西洋物件。此外,宫中还有几幅雍正身着洋装的画像,画中的他穿着考究的礼服、戴着精致的假发,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异族文化的包容,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其对西方文化的猎奇心理。
图2 《洋装打虎图》
三、文人类
在《石壁题字图》中,雍正身穿汉人长袍,右手执笔欲往石壁上题字,手边石头上放着磨好墨的砚台,身边还有一只梅花鹿转头相望,不远处的池塘中荷花盛开,相映成趣。要论清代君王的书法,康、雍、乾各有所长,康熙推崇董其昌的书风,雍正受其影响,在行笔上多有效仿,但也兼取多家特点,书法自成一体。虽说他传世的书法作品在数量上不及康熙帝和乾隆帝,但其书法成就却是极高的。田忠彦在《浅说清代盛世帝王书法》中提道:“雍正书法与康熙乾隆相比……雍正的字更为舒展,意趣表达更为自然。”的确,早在康熙时期,胤禛的书法便已经深得康熙帝的欣赏了,每年都令他书写扇面,总计有100 余幅。他留下的手迹大多都是小字行书,流传于世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被书法家称作帝王书法中的上品。
在《竹林抚琴图》(如图3)中,高山流水,竹林茂密,雍正身着文人儒服席地而坐,弹拨古琴,美妙的音律在山中回荡,竟将一只绶带鸟吸引了过来。如果说道装练功、洋装打虎、举桃戏猿都看起来不太写实的话,那么这幅图绝对是他的真实写照了。据记载,雍正在做皇子之时就爱好弹琴,其很多题写古琴的诗便是最好的证明。例如,“观弈偶将傍著悟,横琴只按古音调”“开窗张素琴,凿池悬钓丝”“拂几调琴韵,临窗听棹歌”等。雍正喜爱园居的生活,西郊的圆明园是他住过最久的地方,平均每年都要在这里度过三分之二的时光。他在《夏日勤政殿观新月作》中写道:“勉思解愠鼓虞琴”,意为忙完繁杂的政务,仰望新月,弹琴能勉励自己,疏解心中的郁闷和愤怒。
图3 《竹林抚琴图》
在文人儒士的装扮上,雍正可谓开创先河。当时,清廷为避免汉化,明令禁止满人汉装,但雍正在自己的行乐世界里,或是化身成了潇洒的东坡居士,抑或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长伴予游鹤与松,何烦扈跸得从容”“悠然怡静境,把倦待烹茶”,雍正的一些诗句也表达出他的这份情怀,他写的诗以抒发闲适的情感居多,关于政事的诗只占极少数。由此可见,对政务繁忙的一国之君来说,寄情山水、归居田园的文人生活正是他所羡慕的,既然不能真的放下江山去躲清闲,那就只能在精神世界里寻找寄托了。
从这几幅行乐图的绘画技巧上看,除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外,还有很明显的西方绘画手法。雍正在位期间,确有一位外籍宫廷画师郎世宁在如意馆供职,虽然这套行乐图并无作者落款,但从档案分析来看,应该是宫廷画师学习郎世宁的技法后与郎世宁协作完成的。从绘画的内容上看,这些行乐图并非经典的写实型画作,大多是虚构的场景,画中的内容折射出雍正的内心世界:既想做一位威严的君主,也想贴近百姓的生活。这是在略显矛盾的自我理解中寻求个性解放,在精神世界中寄托个人理想的表现。但作为帝王,雍正不得不回归政治层面的考量,即使在行乐图的世界里,也依然保持一国之君的姿态,在精神上强化清朝统治者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