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手法在电影《红字》主要人物身上的体现
2021-03-10毛俊峰
毛俊峰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反讽艺术在电影《红字》中的应用价值,通过专业的研究与分析,找出电影《红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其不同的命运与故事,提出反讽手法在《红字》不同人物中的实际体现,如珠儿、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与齐灵渥斯,透过四个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命运,让观众更为理解该制度中人们生活的无奈。
关键词:反讽手法;电影《红字》;主要人物;海斯特·白兰
《红字》小说为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所创,该小说以清教政权统治下的北美殖民地为背景,创作人借助反讽手法将该阶段的黑暗与抗争呈现出来,讲述了海斯特·白兰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在1995年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一、反讽艺术在电影《红字》中的应用价值
通常来讲,反讽的主要含义是掩饰、伪装,属修辞手法。在中世纪,反讽代表着一种语言技艺,即偏向于阐述深层意义与表层语言的差异,也就是说,愈发向修辞风格靠拢。在18世纪的中期,反讽艺术已广泛运用在文学创作领域中,在运用该艺术的过程中,其会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呈现出创作者本身的情感态度,带有深刻有力、意婉旨微、耐人寻味等特征,因而愈发受到人们关注。通过反讽手法的运用可提升小说或电影的内在价值,在电影创作中属重要表现手法。在拍摄电影《红字》的过程中,无论是战争场景还是内部主要的四个人物,都采用了反讽手法,有效展现了人物性格,也将该时期普通大众的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借助不同的人物命运展现了该体制下人们的现实生活[1]。
二、电影《红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珠儿的性格分析
珠儿为海斯特·白兰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结晶,其在《红字》中的形象极为鲜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其整体基调都较为灰暗,而珠儿则是灰暗中的指明灯,不仅能像太阳一样照亮教区与人民的心,更是能带给读者信心。在影片中珠儿既代表罪恶,又代表爱情。受其母亲影响,珠儿较为聪明,且美丽可爱,相较于齐灵渥斯阴暗的内心,珠儿更显得美丽与纯粹,彰显出其纯真的自然人性。该影片的创作者的先人原为清教徒,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宗教礼法思想,若将齐灵渥斯比作魔鬼撒旦,则珠儿就更接近时刻被圣光萦绕的天使。
珠儿的情绪就像一个混合体,时常脾气暴躁、闷闷不乐,时常狂笑,由于其行为与正常人不同,大家都称呼其为“小鬼”“小精灵”等,部分极端的清教徒甚至会认为其为“恶魔后代”。通过该影片的描述与分析,可探索出珠儿性格的形成原因,既有遗传自母亲的敏捷思维、聪慧,又与其身处的环境有关,成长过程中只有母亲的陪伴,父爱的缺失对其日后发展产生影响。珠儿在影片中占据的位置较重要,其能向影片中成人角色发起挑战,即借助某些尖锐问题,找到成人世界中的部分阴暗角落。
(二)海斯特·白兰的性格解读
海斯特·白兰为该影片的女主人公、珠儿的母亲,她不仅勇敢、心地善良,还勇于面对社会中的各类现实,与两位男主角不同,其身上的红字特征较为明显,从赎罪再到升华其一生经历了太多事件。
具体来说,海斯特·白兰面对通奸事实,其在承认罪行后,接受了法律、宗教与社会的惩罚,其仍然在追求真正爱情与美好生活。虽然在世人眼中海斯特·白兰被赶出农舍与社会,在与外界隔绝后,其更能独立地思考自身行为,在完成相应思考后,其确定了追求爱情、自由的目标,与丁梅斯代尔相比,其拥有更好的思考能力,对自身权利与宗教教义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说,虽然在追求爱情上其与清教规则不同,但在面对社会公德与人性的冲突时,其并未违反自身的道德准则与良心,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由于海斯特·白兰的行为与思想过于大胆,被他人视作异类,他人为保障自身的正确性,几乎没有人愿意与其为伍。
影片中的一幕可展现海斯特·白兰的性格:其在遭受迫害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清教徒与居民申辩,而是帮助珠儿穿好衣服,适时捍卫其养育权利,鼓励与尊重珠儿的自由天性。无论是当地官员还是清教徒都难以理解海斯特·白兰的行为与精神境界,在整个事件中其没有伤害任何人,相较于道德准则,其更加尊重自身的爱与激情,而在其助人、勤勉等美德的感召下,“红字”不再是耻辱的象征。
(三)丁梅斯代尔的性格分析
在影片《紅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性格产生过多种变化,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从外貌特征上看,丁梅斯代尔较为年轻,不仅体格壮硕,还带有颤抖的嘴唇与忧郁的眼睛,虽然其职业为牧师,仍显得较脆弱,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有着固定的哲学思维、行事风格。
从表面上看,丁梅斯代尔服务于上帝,在处理宗教问题时有较大热情,可在私底下其也有正常情欲。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其很难在公开场合保护海斯特·白兰与珠儿,并承认自身罪行,因而在精神与身体上较为分裂。
在影片《红字》中牧师的角色身份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即信奉禁欲主义,在其脑海中上帝会化身成怜悯、光辉、圣洁与奉献,而在拥有伟大人格的同时,其也充满着欲望与爱,在双重矛盾的夹击下,难以真正超然物外[2]。
相较于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的胆子更小,其虽然喜欢女主人公,但并不想承认自身罪行,也不愿意因海斯特·白兰而毁了自身前途。一方面,丁梅斯代尔被其内心谴责,将对海斯特·白兰的爱看成了“恶魔入侵”,在将其揭发后自身的灵魂与道德获得升华的同时,反而加剧了其内心的分裂程度。另一方面,从战斗精神与反抗意识上看,从始至终丁梅斯代尔都没有勇气保护自己的爱人,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上,在海斯特·白兰面前,其形象都显得过于渺小。
(四)齐灵渥斯性格特征的解读
虽然齐灵渥斯对海斯特·白兰的爱较炽热、强烈,但由于其体弱多病、年迈衰老,难以赢得海斯特·白兰的青睐,于是其将该情感转化了报复,在心理欲望过度放纵后,人格也变得愈加扭曲。
齐灵渥斯本为一个学识渊博、行为沉稳的学者,在得不到海斯特·白兰的爱后,其开始转换思想,以折磨丁梅斯代尔的内心为乐,借助医生身份,其找到了牧师,借助牧师本身善良的心灵来掌控其内心,使其思想与身体出现“坍塌”。影片中,当齐灵渥斯看见海斯特·白兰与珠儿登上耻辱台时,其内心充满了羞愤与愤怒,在利用多种手段了解到牧师为强奸者后,其选择了歇斯底里的报复。从本质上看,齐灵渥斯由天使变成恶魔的根本在于其扭曲的心理,只有到达生命终点后,其内心才会真正解脱。无论是影片还是小说,齐灵渥斯的性格变化不属个案,而是代表了诸多无知官员与部分清教徒——若是失去复仇对象,其就像水蛭一样孤独死去。
三、电影《红字》中主要人物身上的反諷手法
电影《红字》中的主要人物有齐灵渥斯、海斯特·白兰、珠儿与丁梅斯代尔等,无论是其命运还是角色本身都带有鲜明的讽刺意味。在电影中多个角色都有着表面关系与实际关系,比如,从表面上看,珠儿属罪恶的产物,而海斯特·白兰则为荡妇形象,而实际上珠儿是纯洁的象征、爱情的结晶,海斯特·白兰则始终在追求爱情;相反地,表面上为正派人物的医生齐灵渥斯、牧师丁梅斯代尔,在背地里却为被背叛者、通奸者等。电影导演与小说创作者借助反讽手法将主要人物的不同侧面呈现出来。
(一)主要人物珠儿的反讽方式
在《红字》电影中,主要的叙述者为珠儿,其为海斯特·白兰的女儿,其角色成分较为复杂,在影片中其既代表着爱情的结晶,又属于罪恶的产物,其人物命运从其名字中即可看到。在小说原文中珠儿的本名为“Pearl”,其词义为珍珠,属真正的大自然产物,珍珠的外表晶莹剔透,其不仅象征着完美与财富,还代表着痛苦磨砺,只有经历过痛苦磨砺才能成为最美的珍珠。影片《红字》中的女主人公,即海斯特·白兰,几经周折才有了自己的女儿,珠儿已成为其全部财富与精神寄托。
珠儿在影片中的标志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其本真性格,即讨人喜欢、天真无邪;另一方面即是在部分教会人员眼中的罪孽与邪恶,其没有任何权利接受上帝的受洗,继而遭受到教会对她们家的迫害。教会的虚伪与珠儿的天真无邪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讽刺,本应是劝人善良的教会变成了施恶的场所;而善良的珠儿却被冠上了邪恶的标签。教会在折磨珠儿的母亲海斯特·白兰时在其胸前挂有一个印有“Adultery”字样的纸牌,即带有通奸含义的字母A。该字母A在此后的故事中出现了反转与讽刺,即海斯特·白兰通过日复一日地对别人的关照最终影响了他人,大家也对其逐渐接受,而字母A也由“Adultery”变成了“Able”与“Angel”,其分别代表着“有能力的”“天使”,此词语既是对该单词原本含义的讽刺,也是对虚伪教会的讽刺[3]。
(二)主要人物海斯特·白兰的反讽方法
在刻画海斯特·白兰的过程中,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进行了较大改编。具体来说,在原著中,创作者更加强调人的原罪,即每个人都有罪,要及时袒露出罪行,并借助赎罪的方法让灵魂升华。创作者产生该观念的主要原因不仅来源于时代,更由其清教徒身份导致,不得不忏悔家庭中的过错有关,因而在创作海斯特·白兰时其带有浓厚的宿命观念。相较于该时期的其他人,创作者的思维虽然有少许进步,即教会或社会不应禁锢人们思想,但其仍对制度变革存有怀疑。
在影片中,海斯特·白兰的性格已有较大改变,源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与进步,海斯特的一言一行都较为坚定,执着地追求着爱情与自由。影片《红字》一开始,海斯特·白兰为追求自由孤身到达新大陆,较为讽刺的是,新大陆本应是民主与自由的,而海斯特·白兰要面对的却是奴役与禁锢,此理想圣地已变成了思想封闭、令人窒息的殖民地。通过对殖民地生活的描述,不仅能看到海斯特·白兰,还能看到创作者的矛盾心理,其在现实与理想中不停徘徊。
在并不自由的“自由圣地”,海斯特·白兰遇到了自己心中的爱情,还与之发生通奸关系,依照清教徒的思维观念,此类关系代表着罪恶与耻辱。虽然从传统观念看海斯特·白兰,其存有较大污点,实际中的她却是为了爱情敢于放弃一切且勇往直前的人[4]。
电影创作者无时无刻不强调各类人物的反差,比如,海斯特·白兰在佩戴红字时,集中展现了其矛盾心理,即既不想屈服于神权,又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爱人,其对于丈夫的尊重、孩子的爱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大街上的妇人还是小孩,皆以海斯特·白兰为耻辱。由于其内心的坚定,在对抗各方面压力与迫害时并未退缩,外在的惩罚非但没有打击其信心,反而使其激发出敢爱敢恨的决心。虽然海斯特·白兰的肉体遭受惩罚,但其灵魂却愈发得到升华,二者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讽刺。
在小说结尾处,因遭受灵魂折磨,牧师丁梅斯代尔在痛苦中死去,为救赎自身灵魂,珠儿与海斯特·白兰也过上了相依为命的生活。相较于小说略显悲凉的结尾,电影版的结尾则有所不同,在印第安人战争结束后,丁梅斯代尔、海斯特·白兰与珠儿一家三口在众人的眼皮下离开了该城镇,此后过着较为幸福的生活,创作者让海斯特·白兰的自由与爱情得到了回报。从故事情节上看,与原著相比,电影的改变也具有讽刺感,在原著中牧师丁梅斯代尔与海斯特·白兰发生关系后,两个人一生都在遭受灵魂与身体的折磨,而电影则淡化了通奸话题,将主要故事场景放置在两个人的爱情上,通过两个人对爱情、自由的大胆追求,体现出女主人公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
(三)主要人物丁梅斯代尔的反讽方式
影片中丁梅斯代尔的多项行为充满了反讽意味,具体来说,与海斯特·白兰通奸的那个男人——丁梅斯代尔,依照清教徒的规矩,要遭受整个镇上的诅咒与惩罚。然而由于其身份为牧师,在波士顿居民中牧师就像神一样存在,其心灵一定“无比纯洁”,人们认为其会拯救海斯特·白兰的“堕落灵魂”。作为清教徒成员,该牧师不能存有任何情欲,可其在面对自由与爱情时却没能抵挡住诱惑。
相较于原著,影片中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也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并借助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片段来展示该精神。在影片一开始,丁梅斯代尔有着牧师身份,却干了多种象征自由、反对束缚的事情,如在森林中纵马、在河里自由游泳等,在与海斯特·白兰相爱后,更是做出了多种离经叛道的事,直到其登上绞刑架后,反叛与讽刺意味达到高潮,即世人正在审判一个受人敬仰的牧师,而丧失情欲的牧师却要以死亡来拯救自己的爱人[5]。
对牧师丁梅斯代尔惩罚的方式也带有较强的讽刺含义,其灵魂在接受炼狱般苦痛时,为减少痛苦,其选择折磨自身肉体,即用鞭子不断抽打自己,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消减精神苦痛。基于丁梅斯代尔的牧师身份,其不仅在职务上获取了较多声誉,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敬仰,然而受到的尊重与荣誉越多,其精神上也就越会受到折磨,身体上的痛苦加上精神上的折磨,使其始终沉浸在苦痛深渊中,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始终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四)主要人物齐灵渥斯的反讽方法
在《红字》影片中齐灵渥斯既可恨又可怜,其为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原配,为了让妻子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将其送到新大陆,然而由于夫妻情感的缺失,引发了海斯特·白兰的通奸行为,为自己戴上绿帽子。若故事到此为止,齐灵渥斯的遭遇还颇让人同情,甚至可怜。然而当齐灵渥斯得知此事后,使用了最为卑鄙的报复方式,其主动接近牧师丁梅斯代尔,以医生的身份折磨其灵魂,在影片中段,其为发泄心中不满、愤恨与怒火,还想利用多种方法杀掉丁梅斯代尔,并将该行为嫁祸到印第安人身上,引发了当地居民与印第安人间的战争。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齐灵渥斯都由一个被同情的人变成了一个刽子手,从善良软弱到残暴不仁,其灵魂的堕落与命运的起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讽刺。
除了主要人物以外,部分战争场景也都带有反讽含义,比如,该影片产生的大背景为英国在印第安的殖民统治时期。从表面上看,该战争为印第安人主动挑起,其有着自己崇拜的神,不接受清教信仰,然而真正的历史为英国殖民者肆意抢夺印第安土地,在违背承诺的情况下驱赶并杀戮印第安人,在英国殖民者口中,其将该行为视为传播文明与教义,其实质没有遵守上帝的自由、仁爱[6]。
无论是追求爱情还是抵抗战争都反映出了上帝的意志,即仁爱与自由,真正该遭受惩罚的是虚伪殖民者与神权卫道者,将两种结果进行对调充满了反讽意义。比如,在海斯特·白兰身上的耻辱,其实质为真正的高尚,野蛮与文明同时灌注在一个人的体内,体现出该影片传达出的反讽精神。电影的片名“红字”,从字面上理解,其属耻辱标志,而从影片传达出的实际含义上看,佩戴红字是具有反抗精神的行为,该标志是值得炫耀的。在灵活使用反讽手法的背后,不仅能让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其生成的情感也能引发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电影《红字》主要以珠儿、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与齐灵渥斯四个人物为主体,借助北美殖民统治时期的各类事件,运用反讽手段讲述各个人物故事,透过其反讽式的命运展现出该阶段普通大众的生存境遇与该制度下的社会面貌。
参考文献:
〔1〕黄文琪.被压抑和扭曲的灵魂:《红字》人物性格分析[J].今古文创,2020(26):20-21.
〔2〕郭娟.《红字》中人物姓名的象征意义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82-84.
〔3〕霍国安.论《红字》的悲剧精神[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0):12-17.
〔4〕毛海英.從象征主义解读《红字》中珠儿的反衬与救赎意义[J].才智,2019(28):208.
〔5〕刘俊遥.说服艺术:《红字》中的叙事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7):121-123.
〔6〕陈丽芳.语言修辞视角下对《红字》语言特点的赏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