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快乐王子》透视王尔德的社会正义观

2021-03-10李小枫

雨露风 2021年1期
关键词:王尔德

李小枫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快乐王子》故事的社会背景,随后介绍了《快乐王子》中的人物特征,最后针对作者王尔德的社会正义观进行了系统解析,包括对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进行抨击、批判讽刺社会对于穷人的冷漠、在社会问题解决方面进行质疑、揭露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矛盾性,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快乐王子;王尔德;社会正义观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在19世纪80年代创作的童话故事,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受经济危机影响,遭受了较大的威胁。英国政府对于经济危机主要采取自由处理方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而《快乐王子》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童话深刻性,作者王尔德在童话故事中全面渗透各种真实的丑恶社会现象,并针对整个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一、《快乐王子》故事的社会背景

《快乐王子》对于当时社会中突出的两极分化问题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抨击,从该种意义层面上来看,《快乐王子》是当时良心文人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信仰的集中体现。即便在经历了一百多年之后,该部童话作品依然通过动画片、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不断重现,作为对该部儿童文学作品的纪念。这个童话故事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其中呈现作者想象的张力以及精致的语言以外,同时该部作品传递出一位拥有良知文人对于贫苦儿童的怜悯和热爱。除此之外,这个故事具有的持久吸引力还在于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怜悯、同情以及对于贫富两极分化的质疑。王尔德创作的童话故事并非单纯的儿童读物,更是利用童话的魔幻手法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准确表达出作者的社会理想[1]。王尔德和其作品《快乐王子》具体如图1所示。

通常在童话故事中很难发现其中的社会背景,但并非代表童话故事独立于作者生存社会。从文学作品与特定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层面分析,学术界针对文学作品和作者所处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性初步达成基础共识,因为作者无法脱离相应的社会背景,为此作者角色也拥有某种社会性,该种社会性不会影响作者洞见,其还会促进作者洞见,产生积极影响。作者相关社会属性直接影响作品社会性。通过分析发现《快乐王子》中便携带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各种特征。在燕子准备于王子塑像下方休息时,错将王子泪水当成雨水,并感叹欧洲北部天气的可怕性,进一步缩减了故事出现范围,从而将英国划分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国家当中。除此之外,西番莲花以及鸟类学教授等都属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事物。在童话故事中也存在皇家侍女,是将服侍女王作为基础工作的职业女性,能够体现出英国特色,由此能够看出,作者会在无意中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融入《快乐王子》当中。

二、《快乐王子》人物特征

《快乐王子》的故事主题是提倡以善为美,具体可以从童话形象主体中体现出来。而“善”也是快乐王子的主要特征,其人物身上具备同情他人以及怜悯的良好品质。《快乐王子》塑造的是一位立于城市高柱之上,散发灿烂红光的王子,其在出场后直接通过俯视姿态来观察众生,单纯从故事一开始入手,其更像神的载体,并非简单的雕塑。这位王子能够开口讲话,并利用语言表达善意,从而请求朋友能够帮助自己,最终帮到他人,同时他还遇到了同样拥有同情心和情感丰富的信差燕子,而其内心的善意也将燕子内心怜悯唤醒,最终通过自身的善良给穷人带来幸福[2]。

王子剑柄中的红宝石也在燕子的帮助下带给一位贫困的母亲,其自身用蓝宝石所制作的眼睛也在燕子帮助下送给卖火柴的光脚小女孩以及年轻窘迫的剧作家。王子内心的善良帮助了那些贫穷困苦的人,同时也为燕子在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温暖,最后燕子放弃了前往埃及过冬的念头,最终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快乐王子。快乐王子将内心的善良传递给了燕子,将燕子内心怜悯全面唤醒,从而加入帮助困苦人民的活动当中,燕子和王子的形象具体如图2所示。同时快乐王子善心也形成了良好的结果,而燕子和王子在死后被天使选到上帝面前,永远在天堂生活。优秀的品质能够通过具体言行体现出来,而善举、善言以及善意原本便属于一体,王子的言语以及最后被送入熔炉当中,他们的善良使利益置于身外,最终得到永恒价值,对后代读者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科学引导孩子,对现实进行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全面滋养幼儿心灵。

三、《快乐王子》中王尔德的社会正义观解析

(一)对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进行抨击

《快乐王子》中所刻画的城市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王尔德在故事中融入了现实社会出现的各种丑恶现象,从而针对当时那种冷酷无情的社会实施深刻抨击,进行了全面揭露和鞭挞,对于燕子和快乐王子对贫困人们实施救济活动的失败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借助整个故事从另一面反映出作者理想的社会制度,同时也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道德原则进行了抨击、质疑[3]。

作者通过《快乐王子》刻画出一种存在严重贫富失衡的社会,其中的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富有的贵族能够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但那些十分贫困的穷人却需要担忧自己最为基礎的生存,即便社会中的各种慈善宗教事业能够帮助贫苦儿童暂时解决穿衣、吃饭以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无法更变他们生活于贫民窟的现状,更何况孩子的未来。通过阅读《快乐王子》,能够结合其中所描绘的社会形态发现英国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缩影。一面是通过剥削和依靠资本发家致富的上流人士持续累积财富,另一方面是那些收入弱势群体由于政府保护力度不够最终陷入某种绝境当中,无法有效解决穷人的住房、健康、温饱以及就业等问题,而富人却十分宣扬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快乐王子》中贵族以及资产阶级也将贫富差距当成某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倡导边沁式功利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并借助权力来实施教育、宣传,比如为快乐王子塑造金身,从而确保所有穷人能够接受最大化快乐的边沁主义。在那个时期的资产阶级通常会将追求最大化快乐划分到人类本性当中,从而在理论层面上确保功利主义观念的正确性。其在童话中表现为所有人都追求最大化快乐。从这一目的分析,似乎人人平等。但有限的资源使最大化快乐成为竞争式快乐追寻。在维多利亚社会以及资产阶级社会中,因为尚未实现人性化进化,资产阶级相信只有得到更多资源,才能收获到成倍的快乐。直接来说,可以通过剥夺他人利益,最终得到大量资源的人便能够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收获更多快乐。而通过皇家侍女定制西番莲花裙风光地参与宫廷宴会的事件能够发现,侍女的快乐主要是在有限酬劳下能够更快得到服装成品。想要实现皇家侍女最大化快乐,女裁缝在不能进一步加快工作效率条件下,只能将工作时间无限延长。但当身体健康和工作时间延长成为矛盾时,女裁缝只能首先维持自身体力。所以对于女裁缝来说,最大的快乐便是在确保自身健康状态基础上,合理完成各项工作,顺利得到相应的工作报酬,更好地养家糊口。这种条件下,无法同时满足女裁缝和侍女两人最大化快乐要求,为此侍女发出“女裁缝过于懒散”的结论。其中,王尔德在童话中提出,所有人都在追求最大化快乐,而该种边沁式功利主义观念本质便是帮助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进行辩护,也是特定时代统治阶级为了创造平等假象,损毁道德的辩词[4]。

(二)批判讽刺社会面对穷人的冷漠

在《快乐王子》中,上层阶级人民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漠然和冷酷贯穿全文。富人坐在十分漂亮的屋子里面寻欢作乐,而乞丐只能坐在大门边进行乞讨。在穷人甚至无法吃饱、穿暖的时候,那些市参议员以及市长等却在为谁重塑金像而争执不休。在现实社会中,固守个人快乐最大化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钱权阶层无法对底层贫苦人民形成同情心理,甚至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属于一种“合理性”,能够证明贫穷“合理性”,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去同情贫困的群体,所以政府也没有保护穷人利益的理由。整个社会也在冷漠对待穷人方面找到了合理性,对人性中的善意产生了一定压抑控制。

人性善良想要更好地保存并不断发展,离不开社会有效鼓励和保护,所以整个社会对待人性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人性未来发展方向。《快乐王子》中社会对人性的关怀普遍缺少,同时也削弱了人内心的善意,对人性中的善产生了一定限制。童话中统治阶级主要是以功利主义来主导社会大众价值观,导致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将获取金钱当成获得快乐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手段,为此金钱也变成了仅剩下的“善”。为了吸引更多人能够承认和接受该种“善”,统治阶级为快乐王子塑造金身,同时将其放置于城市最高处,从而供人膜拜和瞻仰。但是铸造者在为快乐王子装配理性的“善”之外表过程中,却为其配置了一种铅制的心,代表着统治阶级更为看重“理性的善”,下意识忽略人性的善,更加不用说对人性的善的关注。统治阶级对于人性发展保持一种非常冷漠的态度,从而对教育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在“理性”影响下,对于学生丰富想象力抱有排斥态度。而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文字甚至进一步被标榜报刊为理性而受到社会的追捧。甚至有艺术教授为之辩护:“他不美了,所以也失去了原有的用处”。而处于该种社会氛围之下,对人性中的善造成了严重的压抑,富人通过“理性的善”而对穷人冷漠对待[5]。

童话故事中,上层阶级针对社会的底层人员抱有一种冷漠态度,能够体现出英国当时盛极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力。而那个时代爆发了十分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也对整个政府财政力量形成严重打击。为了更为有效应对经济危机问题,英国政府开始实施自由放任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为了更好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而诞生的全新社会思潮。该种危机解决模式也推动了经济发展,但削弱了政府面对穷苦大众的怜悯和同情心,使整个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限制了社会发展。

(三)在社会解决贫困问题方面进行质疑

在《快乐王子》中,王尔德隐晦地提出一个问题,即是否可以顺利解决以及应该如何解决整个社会中的贫富差异问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达尔文主义十分盛行,而相关保守派认为通过开展慈善事业可以改善整个社会中的贫苦问题,但作者于整个故事中对该种主流观点进行了彻底否认。在为快乐王子进行塑像的过程中,可以将身份层面看作是一种十分富有,且具备正义感的慈善家,其尝试利用各种个体慈善事业辅助贫苦人民合理改善各种贫困问题。在燕子使者的帮助下,将自身的所有黄金和宝石全部发送到贫苦穷人的手中,但该种自我牺牲的慈善行为却是以破产死亡失败为结局。在童话中,王尔德利用相应的童话故事,针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派在社会问题方面的处理行为进行了强烈反击,同时进一步突显自身看法和见解,其中少数有钱群体即便开展个体慈善,但无法从根源上实现拯救社会以及改变社会的现状。在相关童话故事创作中,王尔德尽管针对依靠个体慈善力量来改善整个社会贫困状态的方法提出了质疑,同时认为个体慈善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最终会在财力不支条件下出现破产问题,但其始终尚未发现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合理解决该种问题,所以只能将未来发展希望寄托到天国,希望能够借助上帝之手为快乐王子这位伟大的慈善家安排一种善的结尾,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愿望和美好憧憬,也是人间无法实现的期望。

应该怎样解决社会贫困的现实问题,王尔德通过1891年发表的《社会主义下人类的灵魂》给出了明确答复,同时把社会底层的贫苦问题总结为私有制的原因,想要彻底改善贫困性问题,应该从根源入手全面消除私有制。快乐王子和燕子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财富全部分享给贫困群体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消除了私有制,其对贫困群体和穷人的无私接济也成为私有制优化改良的基础体制实践内容,同时他们最终被高层统治者无情抛弃,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想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体制材料并非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为此,立足于童话故事相关政治指向性分析,童话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现有政治制度进行了毫不留情且十分坚决的否定[6]。

(四)揭露社会主流道德原则矛盾性

边沁功利主义道德观重视个体快乐最大化,而密尔功利主义道德念则对边沁功利主义进行了有效调整,把个体快乐最大化进一步上升到大部人的最大快乐,所以提倡通过牺牲少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帮助大部分人实现最大化快乐的基础原则。燕子以及快乐王子对于密尔功利主义的具体操作实践也使其为了实现大部分人的幸福最大化而毅然走入牺牲自我的道路。结合密尔功利主义相关目的论基础观点分析,其所实施的各种行为是某种绝对的善。但是其中具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是,燕子以及王子自身的善没有使其能够在人世间得到圆满,那些处于边沁功利主义下的统治阶层十分急迫地将塑像直接推倒,同时将燕子尸体直接抛弃到垃圾堆里面,而所持有的理由便是王子自身的美沒了,其也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其中的美便是物质财富,在王子拥有大量财富的时候,统治阶层认为其自身拥有突出的美,而在王子自身送出所有的财富后,统治阶层便认为其自身的美已经消失了,因此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这也是那个特殊时代下统治阶级所独有的哲学论,即个人财富多少决定了其自身的利用价值。同时也验证了该种功利主义哲学理论属于效果论的伦理学,是否值得追求以及行动是否存在价值也是由效果属于哪种程度的有用来决定的。为此,结合功利主义原则,相关统治阶层基于有用性的行为也是一种善。此时,王尔德继续针对其所处社会背景提出问题,统治阶级基于效果论的善为何会否定慈善个体基于目的论的善。功利主义道德原则的相关社会正义性是否存在,然而该时代的功利主义哲学尚不能给出有效的正面回答。

四、结语

《快乐王子》的创作背景在19世纪80年代,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不当处理,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危机。相关问题在《快乐王子》中得到了童话色彩的警世反映。所以不仅要从艺术角度来分析《快乐王子》所体现出来的形式之美,还需要将其视为当时经济制度下庸俗化和反物质化的内容,是社会道义文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于社会正义性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卫华,王建珍.童年的消逝——王尔德童话的叙事特色[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34(4):30-37.

〔2〕钱慧.从翻译伦理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快乐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9):140-141.

〔3〕但伊丽.目的论视角下《快乐王子》两个中译本对比分析[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4〕周爽,崔煜婕.生命的极致美丽——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分析[J].关东学刊,2018(6):89-95.

〔5〕张娟.翻译美学视角下巴金《快乐王子》译本语言特色[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133-134.

〔6〕曹荣荣.从《快乐王子》和《石榴屋》看王尔德式“极致美学”[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8,25(1):105-108.

猜你喜欢

王尔德
为自己
为自己
王尔德的色彩
学会忍住心中的痒
学会忍住心中的痒
要学会忍住心中的痒
王尔德墓前
王尔德墓前
快乐王子
童心是王尔德童话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