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2021-03-10曹楠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机遇挑战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四全媒体”格局下的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活跃的主力军,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新媒体环境下育人任务的挑战和机遇,培育具有德行、德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

1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1.1 新媒体的概念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蒋宏和徐剑将重点放在与传统媒体相区别的比较上,他们阐述道:“新媒体是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将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1]宫承波着重从时间和技术上对新媒体进行解读,作广义和狭义的定义,而狭义的定义则专指“新兴媒体”[2]。季海菊进一步对新媒体的优点进行了阐述,更清楚和有针对性地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并能使传播者(用户)互动的媒介的总和,它以其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3]

归纳而言,新媒体涉及几个“新”关键词。一是新技术。其涵盖了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旧有技术以及新技术的融合带来新的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力量。二是新工具。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它糅合了信息传递和服务的功能并突出后者。人找信息逆转为信息找人,技术使信息实现了精准打击。三是新时代。一方面,新媒体产生和发展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消费时代;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让人类社会进入了强劲的信息时代,更展现出人类对媒体技术的依赖,对信息的需求,对网络技术的沉浸运用以及享受。人类社会不断媒介化。

1.2 新媒体的特点

(1)从技术革新上看。相对于传统媒体单向度的传播形式,新媒体的首要特点就是科学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更新创造。这表现为以下几点:超媒体性,即实现了文本、图像、视频组合发力的超级媒体;超时空性,即信息跨越时间空间的物理限制;无限性,即通过大数据、云储存的方式实现了巨大的虚拟储存数字信息的空间;以及先进性、便捷性和虚拟性的特点。

(2)从技术运用效果上看。新媒体的类型,有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手机广播電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多样化的类型致使新媒体的特点要依据不同载体形式运用的效果来分析,表现为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个性化、传播分众化特点,传受关系复杂化,信息扩散和碎片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总的来说,新媒体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成果,其产生的社会效果是双面的,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便捷性上,消极方面则体现为这种便利中衍生的人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3)从环境塑造上看。互联网技术赋予其具备塑造社会环境的特点。从曾经的网络危害论到现在的网络工具论,通过新媒体,人类活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虚拟和现实的交汇中展现自我;通过新媒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问题杂糅凸显,但也提供了更加多样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视角。新媒体技术使社会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纵横复杂局面,自媒体、微媒体、融媒体、全媒体等概念,都体现出了社会的媒介化特点。人们的交往环境成为呈现出数字化、符号化特征的虚拟交互场域。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松懈

邱仁福在他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4]。在新媒体环境掀起的社会变化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首当其冲,表现为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带来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新媒体在话语权方面的挑战还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官方话语和高校青年学生群体间的网络话语存在鸿沟。网络的优势被新媒体彻底释放,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主体,在新媒体的使用方面是主力军。网络语言是新奇、潮流、个性的代名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那一套官方的宣传说辞、刻板的文件式排版,在标新立异的大学生心中是落伍的东西、无聊的形式。新的话语表现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旧模板雕刻的话语匣子之间的矛盾突出。

2.2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遭到冲击和解构

“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早已不适应实践的要求,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呼唤着新理论的产生。但问题不是理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而被正确认识,而是一种来源于客观现实的优秀理论成果是否成功完成了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价值回归。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获得信息的便捷性,教育关系去主体化,传统的教育主客体之间单向度的教育过程的弊端和局限暴露无遗。其次,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传授关系分化,每个人都兼具传播者和受众的二重身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难以把控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主体转换度,探索一种求平等但不等于放纵的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成为新的实践和理论的课题。

2.3 新媒体环境下的复杂因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被削弱

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指的是实践结果与实践预期相符合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指实践的路径和方向与预期的路径和方向的贴合程度。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结果,即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教育教学的结果是否直接或间接地再现于受教育者身上。另一方面,学生是否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前进。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之所以被削弱,首先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汇聚会带来虚拟世界的数字狂欢和无脑宣泄。这背后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身份、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冲突碰撞的价值观使大学生难以适从或甘于改变。其次,网络信息场域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阵地,和平演变不仅在现实社会上演,网络空间也充斥着西方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极易被腐朽和反动的思想侵蚀,网络社会的去意识形态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挑战。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3.1 教育内容从刻板化向丰富化转变,主流思想大众化成为可能

大学生作为价值观逐渐稳定,具有经验背景知识的青年群体,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促使其社会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向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对大学生求奇求新的心理来说无疑是无聊的东西。依托新媒体技术,在全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性、趣味性。首先,丰富性来自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干瘪的说教,能通过网络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论。其次,在全息媒体环境下,图文并茂不再是新鲜事,各种新技术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手段,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互动感。正如疫情期间,全国同上一堂思政课上了微博热搜,其中讲解价值观的思政老师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网友中不乏在校大学生,这说明大学生在接受价值观教育时,会激发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新媒体具有教育中介的作用。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国家下发的文件等都可以通过音影结合、图像呈现等方式传递给人民大众,能为大众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机会,真正实现主流思想人民化、大众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內容上、载体上和手段上进行丰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高台走向大街、走向校园。

3.2 教育主客体关系革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重构

理论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促进实践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活跃性。传统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是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思维范式,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马丁·布伯以及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存在主义、对话主义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视角超越由近代笛卡尔确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5]。马丁·布伯反对将他人、他物都视为供我使用的“物”的“我—他”关系,主张“我与你”关系,将他人、他物都视为与我一样的具有独立自由性的、价值性的、平等的主体[6]。主体间性的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有践行的必要性。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的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实践得到直接和有效的检验。首先,在网络空间里,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话语权,为要求教师学会转变自身,努力提升新媒体素养,争取夺得教育话语权提供了思考契机。其次,在自由开放的信息时代,平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挑战,也是实践机遇。信息时代考验着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的决心,从陈旧的权威说教转化为包容和理解的引导教育。最后,教育主客体关系涉及价值主体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感受到的教育与技术结合的新奇感,对其接受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正效应,使其产生了作为价值主体的满意感。另一方面,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提升媒介素养的同时,也在与学生改进关系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满足感,自我价值的效能感上升。

3.3 教育实践开创新形式,虚拟与现实互联互通

自从中国进入互联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被迫从网下走向网上,到主动上网,再到如今新媒体技术发展,全媒体时代来临的网上网下互联互动,虚拟现实同向发力的更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和重点领域,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要求,更是迎合受教育群体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主动发展。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全面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机遇。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育资源统合。如慕课平台、易班这类教育信息一站式服务的网络平台,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虚拟共存的空间。第二,信息传播受众的自由选择性增强,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加自由互动的形式。教师不再是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送带,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展现欲望得到了互联网的支持,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生动活泼。第三,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更加多样化和有效化。例如,通过微信群、QQ讨论组、微博社区等虚拟空间对学生进行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传递信息,而且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就网络空间发生的现象进行观点分享和讨论交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做人的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不能脱离人这个主题,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它不是在虚幻的空间中进行数字活动,而是要将这种虚拟实践转变到现实交互的向度上来。

4 结语

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考察和把握大学生的知、情、意、行。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化为进入学生书本、头脑、心中的持久教育,深刻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既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谋篇布局,也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

[2] 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3.

[3] 季海菊.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3):109-115.

[4] 邱仁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46.

[5] 梁德友.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图景与价值启示[J].教育探索,2008(08):109-110.

[6] 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2002:17.

作者简介:曹楠(1996—),女,贵州盘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思想政治教育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