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背景下工艺美术的审美回归

2021-03-10林琳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书籍装帧数字技术

摘要:如今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传统工艺美术却一直处于每况愈下的局面,书籍装帧技术作为现代工艺美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数字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审美方式也趋于单一性。如今图书装帧设计普遍升级,包装、造型等形式在整个装饰设计过程中都要求设计创作者认真了解其所镶嵌出来的文化内容及特点,大多数设计师都充分利用图书的内容,作出相关的设计内容。可以看出如今书籍装帧风格的特点不仅仅是需要表皮的美观性,而且书籍设计必须与书内相关的文化内容相互融合。但现代数字技术导致工艺美术品审美同质化的现象下,该如何将工艺美术的艺术性与数字技术的便捷性相结合,是一个问题。本文从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反思以及书籍装帧的回归三个方面,探究数字技术背景下工艺美术中书籍装帧审美的回归。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艺美术;书籍装帧;艺术融合;美学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2

0 引言

“目前,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忽视,既具有其历史上的局限性,也可能又夹杂其中的一些偶然性。图书装帧是作为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了人们对于图书阅读的精神享受,同时,也体现了工艺美术的多样化本质。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图书装帧的审美价值和其特性。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念,既是对于传统图书装帧工艺技巧的传承,也是人们对于图书装帧审美追求的一种提高。”[1]

随着全球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使得人们的生活获得更多的便利,与此同时,各国以及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开始变得越来越小。在区域一体化的今天,文化已然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相互渗透和传递,而处在多元时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开始变得无所适从。与之相对应的审美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简單的商业视觉冲击,而忽略了书籍装帧背后的人文精神。

数字技术时代的来临,肯定会改变社会,更确切地说是已经开始改变社会。古往今来,信息交流都是社会实践中最重要的,可能也是最基础的现象。那么,数字技术会改变日常生活吗?能够改变生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吗?科学与艺术是否是不能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通过工艺美术中的书籍装帧的相关内容来探讨这类问题。

1 艺术与科技的创作关系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数字图像艺术、视觉艺术设计等艺术领域兴起,并迅速地传播,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这种现代数字图像艺术以现代数字图像技术和现代虚拟现实图像科技为艺术基础,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载体,为设计创作者们提供全新的数字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和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同时也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数字艺术领域,在设计实践与艺术理论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由浅入深地使工艺美术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下一次的创新与改革。

1.1 创作观念的变化

书籍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殷商时代的龟册到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再到“简册”,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人民的智慧。“东汉末年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书籍的装订技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折装‘卷轴装‘旋风装‘线装‘蝴蝶装‘裱背装等种种复杂丰富的装帧形态,不仅仅是独特视野下的审美文化史,更是书籍工艺的演变、完善史。”[2]从一次次由繁到简的过程,人们一直在追求书籍的便利与美的享受。纵观古今,一次次改良书籍的技艺和形式,以及现代书籍装帧的设计,说明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并对视觉上的享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而随着大数据的到来,人们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以计算机艺术创作的活动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书籍装帧设计由原先按部就班的设计概念到草图生成,演变成了可根据设计人员思维上的变化进行方案的修改,在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明暗的处理等设计元素上进行局部甚至整体调整。此外,数字化的到来,使原先以设计师为主导的局面被打破,更多地与其他相关部门,如编辑、作者讨论相关设计想法,从而形成内容与外观的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外在的设计形态与内在的文化内涵相融合,更有利于满足读者对书本阅读的追求。

1.2 创作手段的变化

“数字技术未进入艺术设计领域时,所有的平面设计活动都离不开毛笔、画笔、排笔、直尺、圆规、颜料等,一本图书的装帧设计,不仅耗时还需要精心。”[3]“电子计算机美术设计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富有强烈生命力的美术设计技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它被认为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理论相结合最紧密的一种产物,甚至我们可以肯定它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文化艺术,它的诞生不仅仅表现在一种艺术手段或一种艺术工具的创造和发明,更是一种崭新的文化艺术领域,它对于艺术的影响和冲击将会变得全方位。”[4]

在数字技术的快速辅助下,设计创作者与相关的生产者、客户沟通起来会更加便捷和准确。最终的方案效果图也与实际的落地效果相一致。新的数字技术加快了书籍装帧的生产过程,也带来了新的设计潮流。

1.3 创作风格的变化

数字技术为传统的工艺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设计思维和工艺生产方面更体现出了数字技术的便利性。数字技术设计的运用不仅改变了生产工艺流程,同时也让设计师和艺术创作者对其他领域的设计产生了新的想法和理念。然而,数字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粗制滥造的设计作品,影响了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怎样的艺术形式既符合现代大众审美、又传承了过去的元素,值得我们深思[5]。

2 艺术与技术审美关系的反思

数字技术过多的参与,使书籍装帧缺乏人文特征,已成为一种商品性的符号。数字艺术的发展还缺乏科学精神。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保留了科学精神的客观性与人文精神的创造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在大数据背景下,工艺美术的发展面临诸多潜在的危机与压力,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随着数字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淡化,这种不利的因素也应被考虑在内。

2.1 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过度与适度

艺术交流活动之所以对于一个社会、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有一定的价值,关键是因为它的人文性与艺术特殊品质,而这种艺术特殊品质也并非因为所有的当代艺术家都一样能够被广泛认同。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书籍艺术创作中,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装订、排版这样的基础内容上,但书籍装帧是基于书籍内容而产生的视觉形式,是基于装饰绘画的高度完成的。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下,传统的人文精神在逐渐消失,留下的是追求所谓“高大上”的视觉“景观”。对于数字技术的过度依赖,使人们的内心想法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艺术与科技之间,需寻求一种“中庸”的思维,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科技的最大动力主要在于到底要如何取消个别,发现、搜索、重塑普遍,而现代艺术恰恰与之相反。如果一味地寻求借助数字技术的艺术手段不断创造并生产缺少本质内涵与艺术审美内在价值的书籍封面,仅仅是为了能够满足广大人民大众的审美感受和口味的所谓“形式大于内容”的一类普遍性通俗主义艺术作品,是一种艺术作品过度盲从于现代科技的短视现象。

2.2 科学与艺术的对立与统一

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最初就是相互交集并且相互影响的,发展到后期更是相互渗透。真正具有创作力的艺术家并不完全依赖于新技术,而是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进行范围更广的合作与交流。而今,我们所需的数字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创造一个系统,可以预测我们未来的需要,并且能够转化我们的创作思维。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家们不仅要面临同行业的竞争,同时也要面对数字技术对工艺美术的冲击。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艺术层面来说,无疑存在一定的弊端。数字技术在给繁重的书籍装帧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相应带来了同质化的现象。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把不同的书籍种类以同样的视觉元素呈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再能感受到書籍封面带给大众的文化传播作用,但艺术的表达则是超出人类情绪和意识的产物。只有将理性的数字技术与感性的艺术思想相结合,才能使当代的书籍装帧碰撞出火花,只有两者相互包容、相互依存,才能使以书籍装帧为代表的工艺美术迎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从而推动这一艺术形态继续蓬勃发展。

3 数字技术背景下书籍装帧美学的融合与创新

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在研究和利用现代数字艺术时,有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认识并提高注意力和警觉,但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能够很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绩,并且能不断满足现代人们对于物质及文化审美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受到了欢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代的迅速进步和发展,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系会逐渐变得越来越紧密,而且在数字时代也已经开始搭建起科技与艺术之间的立体交叉桥。

3.1 融合中提升书籍装帧的审美性

生活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时俱进正在逐渐成为促使我们思想进步和工作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和途径。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我国图书装帧的发展路径和道路更加趋于丰富和多样性,因此,有必要将图书装帧信息的形式多元化和图书装帧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入其中,建立一个历史性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工程。同时,还需要准确地把握当代图书装帧设计技术的多样性和图书信息化发展趋势,从中外艺术品的多元化和信息共享中吸收先进的艺术思潮,积极追踪与时俱进的艺术文化触觉,只有通过在传统的设计观点、设计技术手段、打造工艺等具体的层次上进行革命性的创新,才能够真正使图书装帧的设计富有创新精神,帮助当代人们发展走向未来。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现代书籍装帧必然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不断借助数字技术的推动力,了解和借鉴其他的艺术形态,创造出更加丰富且多元化的工艺美术作品。

3.2 融合中实现书籍装帧的美学回归

在如今的物权社会,书籍渐渐成为一种商品,但文化属性的传承又使其与其他的物质商品有本质的不同。传统的书籍装帧承载的是人们对于书本文化的体现和渴望,因而,在书籍装帧的审美回归中需大力发展传统工艺元素,这不仅仅是体现日常生活中审美的差异性,更是坚定走文化自信道路,让更多人认识熟悉书籍装帧的工艺技艺。同样,借助数字技术的便捷性,能更加准确地捕捉人们对于书籍装帧美的需求,使传统元素与时俱进,使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得到良好的协调统一。

4 结语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工艺美术创造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和审美,同样,其所带来的艺术创作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着创作者们,是技术的到来将要打败人类的艺术智慧精华,还是一成不变地沿袭过去的传统?书籍装帧的未来极具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在过去,人们靠一石一竹一册将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书籍的尊重;而今,随着计算机科学对于生活的渗透,我们也需与时代同步,借助数字技术引领创作者上升到更高的艺术领域。艺术与技术本就是相互关联的载体,两者缺一不可。

因此,面对数字技术的不断广泛使用和发展壮大,艺术创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要通过网络技术与其他优秀的学者进行交流,借助科学技术对创作者思维进行开发;另一方面,需加强对传统元素的提取,在客观的科学技术面前,需避免创作同质化现象的发生,将书籍装帧的传统性结合时代的轨迹不断向前发展。在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属性下采取更加有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曹林.中国装饰艺术传统及其当代文化价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2] 洪磊.试论书籍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链接[J].中国出版,2012(14):39-41.

[3] 高坚.数字技术背景下书籍装帧的美学回归[J].编辑之友,2018(03):100-102+112.

[4] 胡玥.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01):68.

[5] 赵红英.数码技术对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06:87.

作者简介:林琳(1985—),女,辽宁丹东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书籍装帧数字技术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书籍装帧的视觉引导与图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