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管窥

2021-03-10胡达仁

教育界·A 2021年1期

胡达仁

【摘要】适切、鲜活、灵动、本色的语文教学策略,不仅能营造鲜活的语文课堂氛围,而且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语文教师可创造性地运用渲染铺排、对比纠错、悬念照应、起伏跌宕、谑趣幽默、个性解读、质疑探究等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渲染铺排;对比纠错

在常态的语文教学中,适切、鲜活、灵动、本色的语文教学策略往往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驱动学生与文本深层次对话,从而在言语学习、运用中大幅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营造浓郁、鲜活的语文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生生联动、教师学生教材三维跃动,彼此促进,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教师有意识地运用适切、鲜活、灵动、本色的教学策略,会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机器真正高速、有效地运作,让课堂真正涌动起来。

一、渲染铺排,引发阅读强烈期待

渲染铺排好像凸显了教师的强势作用,事实上,教师作为教学引导的一方,发挥平等的首席之作用,不能没有自己的一腔激情。源于教师激情的渲染铺排这一教学策略,比较宜于导入情景和总结课文阶段时使用。本质上是渲染、排比技法的运用,那种俨然雷霆万钧之势、澎湃激越的情怀足以感染、策动学生迅速步入文本的情景。用于开头,则先声夺人,振聋发聩;用于煞尾,则怦然心动,戛然而止。

如导入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笔者曾从撩拨学生对永州乡土文化的情感这一视角来激活:“我们今天学习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这位作家,要是没有他,中国的思想文化将缺少一段重要的彩段华章,唐宋八大家的八个璀璨星座将缺少熠熠生辉的一尊;没有他,中国的山水游记将缺少颠峰之作,中国的寓言小品有可能黯然失色;没有他,我们的永州山水也可能湮没无闻在寂然无名的普通丘陵山水之中。是他用全部的生命为永州风景导航,发掘了其中的清秀奇丽之气,他寓居过三年的溪水之滨也因为他高洁人格的倒影而成为饮誉三湘、名播海内的著名历史文化景观。他是谁?他就是贬谪永州长达十年的柳宗元,在永州的最后三年就住在我们今天要讲的美丽的愚溪之濱。”学生领略这种渲染铺排的介引之余,阅读《愚溪诗序》的强烈期待油然而生。

二、对比纠错,点燃思维碰撞火花

为强化学生注意力,克服审美疲劳,对比纠错式的方法往往会促成课堂气氛的渐次到来。仅仅指出思维的结果(所谓的正确答案)而不授人以“渔”,是教师的失职;引导思维方法和进行强化训练,有时也难奏实质之效。笔者在教学中反复运用的对比纠错教学方法不仅会促进活跃的课堂气氛到来,而且能收到切实的训练效果。如某次要训练概括能力,不动声色地把相关的无效答案、错误答案、比较正确的答案、正确的但又表述不尽一致的各种答案一齐罗列,让学生充分对比,排查原因,纠正错误,往往能使学生领悟,远比只强制性地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奏效。

以同题作文讲评的“审题”为例,教师不先入为主,而是把比较典型的几种审题类型,如不符合题意的、偏离题意的、基本符合题意的、符合题意的、切合题意的,让学生自己在对比中揣摩区分,乃至评分褒贬,再集思广益,阐释理由,在对比纠错中确定审题的等第。笔者认为,讲述任何一道语文主观表述题,最好都罗列几种类型的答案,运用这种对比纠错的形式来让学生领悟、感知,毕竟语文的逻辑链条不像数理化那样严谨和周密,只能在比较中趋近相对正确的答案。

三、悬念照应,创设引人入胜情境

古代说书艺人仅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能烘托出听众如醉如痴、欲罢不能的场景,往往得益于悬念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聂水兰老师执教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首先用悬念引发:“在非洲的一片森林里,住着一位老人,老人一辈子以打猎为生。一天,老人照例扛着猎枪出门,走不多远,便看见不远处的一只野山羊,老人习惯性举起猎枪,就在扣响扳机的一瞬间,野山羊跪下了,老人愕然,但子弹已经穿过了野山羊的胸膛。老人带着猎物回到住处,开始解剖,刀子划过野山羊的肚皮,老人惊呆了,原来野山羊的肚子里有它的孩子。看着眼前的母子,老人无语,默默地掩埋了这母子俩,连同自己的猎枪。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母爱!”同学们迅速作出了回答。“是啊,野山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跪下求情,何况人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能感受到一份怎样的母爱呢?”同学们沉默了,迅速翻开课本,寻觅,咀嚼,体味。聂老师又用另一个悬念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沉浸在深沉的母爱所回荡的课堂气氛中,漫步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课堂气氛大气从容,肃然紧凑。

四、起伏跌宕,激活积极踊跃课堂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课的设计也要有点意料之外才好,如果总是常态的结构模式,四平八稳,学生听课的口味自然寡淡,如果奇崛、突兀、起伏、跌宕不时迎面而来,那么学生思维行走在山重水复之余,一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多年前,笔者曾执教过《狼》一文的观摩课,其起伏跌宕的教学程式设计曾比较成功地激活了课堂气氛。首先由学生列举有关狼的成语、谚语,学生争先恐后地列举了诸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奔豕突、狼子野心、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等十来个(气氛踊跃)。接着让学生默读一通后上讲台粗略地讲述故事(气氛比较热烈)。再继续比赛记忆第一段(气氛立马更为热烈)。第二段则给出句子翻译,让学生纠正翻译当中的几个错误(借助幻灯,学生更为敏感、细心,气氛稍有沉寂)。第二、三段则在自由朗读后落实训练两道练习题(借助幻灯,气氛趋于沉寂)。第四段则组织学生回答屠夫和狼谁强谁弱的问题,屠夫为什么能够在不利的条件一举战胜两只凶恶狡诈的豺狼?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渐达高潮(首先屠夫能沉着、勇敢;屠夫还有刀这样的武器;有麦场、麦垛这样的良好地势可以凭借;根本在于屠夫作为人具有智谋,而狼只剩下凶狠和低人一等的谋略)。意犹未尽之际,教师又抛出另一个话题:假如你在野外遇到了狼(包括像狼一样的敌人),又会怎么办?学生思维又被引向另一个高地,气氛高昂。

五、个性解读,生成多元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花独放不是春。”漠视、压制、窒息学生个性思想的萌芽,是课堂沉闷的根本原因。对于一些文学内蕴丰厚的作品,要放胆引导学生建构、生成,反对和推翻传统观点和教学参考的霸道和垄断。思维的焕发、交锋、磨砺、碰撞、发散将极大地激活语文课堂气氛,这是语文课堂最活跃、动人的景观之一。

一些课改先行者在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像《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不应该老是锁定在“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青春丧失的悲剧形象”。实际上,只要是人,都会些虚荣心,何尝有什么阶级的分别?从偶然性的角度也有宿命论的感喟,从人性的角度不是也有“诚实守信”观、“勤劳坚强”观、“纯洁高尚”观、“热爱生活”观等多元解读吗?究竟哪一种观点比较合理,没有必要持威权主义的姿态来暗示、裁决,学生只要结合文本自圆其说,言之有据就好。个性解读此起彼伏之时,恰恰就是课堂最佳气氛来临之际。

六、质疑探究,构建创新创造课堂

质疑探究具体表现为提问,目前着眼点主要是指学生的发问,是当前最常见也最泛化的一种方法,不过不少提问还是没有改变语文课堂事实上的沉闷气氛。关键是足够引起了学生真正的探究兴趣没有?真的如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正激发起了学生合理的想象和思悟吗?如果提问仅仅是为了在文本中索隐钩玄,这当然是必需的,但也失之于肤浅;如果提问仅仅曲径通幽,是达成通向教师所把持的参考答案的一种掩饰,更是多此一举;如果提问不过是为了纳入教师预设的思维轨道,这样的提问也形同虚设。实际上,提问只要有思维的张力,即使是教材上现成的“思考和练习”题,也会掀起课堂上的阵阵涟漪。

如《项链》一文后有现成的思考题: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这显然会足以引发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有一位学生从玛蒂尔德战胜虚荣心的角度写道:“玛蒂尔德极度震惊之余,有点颤抖地说:‘不,我不可怜,十年风塵和辛苦虽憔悴了我的容颜,但磨砺了我的身心,我终于从梦中清醒了,回到了我该站在的原点,这不,我和丈夫心贴得更近了,手连得更紧了,这是我从没有体验过的真正幸福啊。珍妮,谢谢你说出真相,可是我真的不后悔。”这不?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最终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女性的美好、可爱的形象体现得更为完整、清晰。

【参考文献】

叶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J].教育研究,2003(08):42-49.

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严华银.严华银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黎静萍.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