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021-03-10褚紫荻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传播

摘要: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本文浅析中国传统音乐与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紧密相关的上海音乐厅品牌项目“玲珑国乐”为例进行分析,简要介绍该品牌项目,从上海音乐厅与其品牌项目“玲珑国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互动视角出发,以小见大,总结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整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2

传统文化是永不停歇向前滚动的车轮。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多样,从古至今的音乐发展维度宽广,从迷幻神秘的宫廷音乐、严肃庄重的宗教音乐,到追求浪漫、向往自然的文人音乐,又或者是明朗直白、放松自由的民间音乐,都是这车轮里不可或缺的齿轮和机关,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传播不停向前滚动。当下,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1],认识和了解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已逐渐成为本国音乐普及与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容小觑,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自改革开放以來,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受西方文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多样性、选择性以及音乐生态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变迁,使得中国传统音乐遭遇各种挑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中国传统音乐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内涵,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必须受到重视[2]。

传统音乐并不仅仅代表音乐的本体[3],当它包涵有思想价值的大概念之时,便衍生出了“文化”这一概念。当传统音乐的本体和它所携带的音乐文化共同发展时,便具有更丰富的研究价值。根据柯达伊所说,音乐本体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相互依存的,由此才能在繁茂的世界文化中传承下去,得以延续和发展。这种关联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同时也是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等元素的明镜,能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状态[4]。

新的音乐表现形式的出现,必然会对传统的、古老的音乐表现形式产生强烈的冲击,使其黯然失色、褪去原有的光彩,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5]。中国的传统音乐正是在这些新的艺术潮流的冲击下艰难生存,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1 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之间的附着关系

传统音乐并不仅仅指音乐本体,并非纯艺术形态意义上的音乐,因此在以传统音乐(或以传统音乐为衍生)为研究对象时,不能把它当成一种孤立静止的音乐现象来看待,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音乐文化放置于该时代的人文环境中,结合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去认识和思考[6]。

就音乐本体而言,它无疑是存在于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一种艺术现象,绝不是孤立的,当将其放进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综合考察时,就会发现它与人类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的本质和内涵不仅依附于社会内容,同时也能反映社会对音乐形态的影响[7]。而人的行为作为社会与音乐依附关系的载体,对音乐的发展和创造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因为人具有思想和行为,人创造出来的音乐并不仅仅指音乐本身,使音乐具有文化性,赋予了音乐更多的生命力。当下所研究的中国传统音乐,从艺术的角度可以反映出同时期的附着的音乐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直接看作是众多反映地域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8]。

俄国作家拉甫罗夫曾在《历史信札》里说:“传统的文化是历史为思维活动提供的媒介物,它必然制约着思维活动在现时代的可能性,其必然性与任何时候自然界的不变规律给思维活动造成的限制一样。”传统文化因为地域不同,会产生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受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等因素的影响[9]。以我国为例,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生活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从地域上区分,南北方的传统音乐风格就有细腻婉转和豪放不羁之分,音乐风格之间的明显差异性可以非常直观地看成是中国广阔地域之间的传统文化差异,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10]。

综上,中国传统音乐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表达载体,传统民俗文化通过音乐的表演实现文化的传承,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化地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是当下我们应该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2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以“玲珑国乐”为例

2.1 “玲珑国乐”品牌项目简介

2015年9月10日,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原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联合打造新创品牌项目“玲珑国乐”。该项目旨在传承传统文化,推广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厅的演出形式历来是室内乐独奏,其中,西方古典音乐占了大部分。中国传统民乐音乐会的受众偏老龄化,且每次票房销量都不高,再加上受制于剧场本身的体量,上海音乐厅很难做出效果拔群的大型民乐演出。因此,由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提出、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代表行政总监戴德岳牵头的“玲珑国乐”成了他们寻找到的突破点。

自2015年上海音乐厅新乐季起,“玲珑国乐”每月一期,在音乐厅的“音乐立方”小厅内,以一把二胡、一支竹笛、一张古筝等,或两三合奏,或精致独奏,展现小而美的雅致民乐空间。乐器虽“玲珑”,能力却非凡,不同于单纯的民乐演出,“玲珑国乐”以精致灵巧的形式、时尚青春的概念和寓教于乐的互动,重塑民乐。以颇具特色的演前“看”、演中“听”、演后“说”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能近距离、更深入、更生动地了解中国传统乐器和音律的美妙。

2.2 “玲珑国乐”品牌项目特色

笔者曾经在某次活动中采访过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我们到国外去,西方人可以把很多乐器做成博物馆,生动地展示给观众看,很多人会去摸一摸乐器,去直接感触,这样会比远距离聆听有更深入的接触”,这样的想法直接促成了“玲珑国乐”演出三部曲:音乐会前,观众可以亲历民乐乐器的制作和展示,聆听老师傅的讲解;音乐会本身会结合民乐乐器擅长独奏、合奏的特点,围绕两三件乐器展开;音乐会后,演奏家会与观众进行演后谈,讨论有关乐器的故事以及民乐学习等问题。“玲珑国乐”系列音乐会附带着自己独有的文创产品和文化互动活动,将每场音乐演出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2018年上海音乐厅“音乐立方”《玲珑国乐》的舞台上,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演出了原创民族室内乐作品《廿四节气》中的二十首。演出开始之前,提前到场的观众可以在场前提起手中的毛笔,挥笔洒墨,这样的场前预热带动了中国传统书香文化传播,这场民乐演出的意义就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演出者与受众交互这么简单。这样的演出前的文化互动活动能非常好地提升观众的欣赏性质,也起到了很好的演出铺垫效果。

“玲珑国乐”的品牌特色不仅仅体现在演出前与观众的互动上。在演出内容的编排上,“玲珑国乐”总是尝试用不同的、容易让广大“现代耳朵”接受的形式演绎传统曲目。此外,“玲珑国乐”每场音乐会还会设一个压轴的“彩蛋”,例如用民乐器演奏当代流行音乐,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在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彩蛋”节目内容。比如在六一儿童节前后上演的民乐版《哆啦A梦》主题曲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欢迎;民乐版Smooth Criminal(《犯罪高手》)被传到网上后,引发了网友热议,由此可见“彩蛋”的受欢迎程度。这种节目的编排和设计在传统民乐音乐会中是不多见的,演出前的气氛渲染、演出曲目跨文化的融合、线下线上现代化的宣传方式、切合时宜的节目编排、演出后表演者与观众的心得交流,都为“玲珑国乐”这一项目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严肃音乐变得亲民,这正是此品牌项目运营成功的原因所在。

2.3 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玲珑国乐”项目运营

目前“玲珑国乐”是上海音乐厅的一个知名、重要的品牌项目,此项目的合作主办方是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但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不仅仅只和上海音乐厅合作,和上海的其他剧场也有相似的项目合作,相互之间不存在品牌保护意识,是互不串通、互不影响的。上海音乐厅利用了馨忆民族室内乐团这样的城市共享资源完成了自身品牌的营销和创立,并通过“玲珑国乐”项目吸引来的观众带动了音乐厅其他音乐会的票房,这样的转化数据、巧妙的资源整合使得音乐厅的“玲珑国乐”项目计划和音乐厅的其他音乐会票房发展实现了共赢。

“玲珑国乐”这一品牌刚推出时,票房并不理想,当时大家对民乐演出并不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品牌项目的宣传不够、内容形式不新颖,上海音乐厅工作团队不断摸索和创新品牌项目的新思路,想尽办法地宣传和创新。随着音乐会的不断递进,票房也一路飙升,不仅老龄观众群在扩展,年轻人也在不断进入,甚至不少老外也掏腰包买票来听。“玲珑国乐”逐渐增长的票房同时带动了上海音乐厅其他民乐演出的票房,使得民乐类演出的票房节节攀高。

第一季“玲珑国乐”音乐会观众人次3754位,其中31~35岁观众占25%,36~40岁观众占19%,20岁以下观众占18%,26~30岁观众占12%。12场音乐会共演奏曲目134首,演出形式满意度达100%,曲目安排满意度为97.06%。同时,2016年11月,“玲珑国乐”在上海音乐厅大厅演出,把12场小厅演出的精华集中呈现给观众,上座率高达八成,由此可见该项目获得了观众的支持与好评。

随着“玲珑国乐”品牌项目的票房递增,直接影响了上海音乐厅2017年度至2018年度民乐音乐会的举办场次数目,整体增长了14%,“玲珑国乐”品牌项目的成功推出,带动了整个上海音乐厅的民乐音乐会数量的大幅增长。

总结前几期“玲珑国乐”,不难发现项目策划者在曲目安排上有传统保留曲目的坚守,也有迎合当下受众口味的创新,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品牌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一味固守陈旧在这个时代显然并不是明智之举,但盲目迎合也会使品牌项目变得廉价、失去价值。文艺评论家毛時安曾将上海音乐厅比作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客厅”,在他看来,“玲珑国乐”就是摆放在客厅里的一束鲜花,正是这样的鲜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数据证实也是如此。“玲珑国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固有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当代社会新文化相结合,扩大了民族器乐音乐会的受众。对于“玲珑国乐”的未来发展,毛时安还建议,“一方面要有所坚守,一方面也要有所发展,使民族音乐在新的时代里,获得一种新的生命活力”。

3 结语

本文解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和文化之间的关联,通过对上海音乐厅品牌项目“玲珑国乐”的研究,总结了该品牌项目的特色之处,得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需要得到一定创新才可以很好地实现传播和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不会轻易流失,因为现在所有传统音乐的精髓已经被保留下来。精髓保留下来以后,我们该怎么演?每一位传统音乐艺术家都会演奏所谓的地域文化、地域音乐或者是流派音乐。但在这个各种元素多元化冲击的时代,如何构建一种新的传统模式,应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锡伟.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现状及趋势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20.

[2] 李鑫.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中的音乐思潮[D].吉林大学,2020.

[3] 邹佳芙.从传播仪式观角度探究中国传统音乐的跨界现象[D].天津音乐学院,2020.

[4] 王鹏飞.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D].陕西科技大学,2015.

[5] 蔡奉伶.失位与回归:传统音乐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与重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9.

[6] 雷毅远.传播传承与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9.

[7] 周旭光.从固安屈家营音乐会看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D].河北大学,2009.

[8] 郭轶菲.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播[D].河北大学,2008.

[9] 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

[10] 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褚紫荻(1996—),女,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传播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4.0时代初探
铁路货物运输资源整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