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探究

2021-03-10盛洁侯燕闾彬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盛洁 侯燕 闾彬

摘要:高校博物馆是我国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高校博物馆以陈列展览为主要形式,以师资力量作为保障,以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作为途径,对广大师生进行文化熏陶,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然而,由于缺乏经费来源支持,缺少专业人才队伍,定位不清和较为封闭的问题,当代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可以从增加經费来源、构建育人体系、激活校内校外文化资源联通以及构建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这四个方面来增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以此落实高校博物馆作为思政第二课堂的效用。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中图分类号:G26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3

高校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具有教育、科研和收藏三大主要功能。它们以高校珍藏的标本、文物、珍贵资料、藏品等文化产品为主要展出内容,面向广大师生和公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1],高校博物馆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等为一体,是实现文化育人和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建设好高校博物馆,在当代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各大高校和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当代高校博物馆的含义

博物馆与高校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国际上普遍认为17世纪80年代最早具有公共教育的现代意义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便诞生于高校内,中国第一批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也是高校博物馆。高校是博物馆之母,是源于两者共同的教育功能与使命,因此高校博物馆常被称为“第二课堂”。2011年,教育部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2]高校博物馆具有身份的二元性。首先,高校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开放,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的文博场馆,包括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专业博物馆、校史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如清华大学美术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上海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它们共同构成高校博物馆场域,具有博物馆属性;其次,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提供科教服务的二级单位,具有高校部门属性。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已近400座,其中不少馆藏丰富的大型高校博物馆已获得博物馆定级,中国高校博物馆渐渐崭露头角。

2 当代高校博物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的美好需要层面,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美好需要。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当前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任务。高校博物馆中陈列的各种文化艺术品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是典型的物质文化载体,其核心功能是文化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实景布置、实物陈列、观众参与等方式让人身临其境,在专业师资带领下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在亲身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因此,高校博物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有几个特点。

2.1 以陈列展览为基础,创设文化育人氛围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呈现方式。作为精神财富的宝库,高校博物馆以具有自身特色的藏品为载体,依据精心设计的陈列展览、主题展览、专题展览等手段,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融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精华,为观众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文化育人氛围。例如,中南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作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南方主要少数民族文物藏品上万套。庞大的文物展品、藏品通过科学的陈列主线,勾画出一条清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为高校博物馆弘扬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此外,高校博物馆按照一定的文化内涵分门别类地陈列展示文物,吸引参观者了解藏品背后的文化渊源,从而拓展了自身的文化视野[5]。

2.2 以文化熏陶为主干,营造文化育人生态

高校博物馆文化资源是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包含了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精华,如校风、校训、优秀师生事迹等。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底蕴的聚集地,是宣传校园文化的良好平台,以文化环境熏陶为主要手段,营造全方位的文化育人生态。在高校博物馆内,借助藏品的文化内涵营造艺术氛围,依靠别具心裁的展览内容、建筑设计、环境布置、馆内服务等各方面与校园环境融合,相辅相成,使参观者在营造的全方位文化育人生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和领悟展览展品所传递的文化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效果[6]。例如,中国第一所高校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创始人张謇打破传统的博物馆建设理念,主张“园馆一体”,将南通博物苑建设为中式园林风格和西方博物馆理念一体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与通州师范学校的校园环境融为一体,提升了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效果[5]。

2.3 以师资力量为依托,凸显文化育人优势

高校博物馆与一般的社会博物馆相比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优势,是开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质平台。高校博物馆中有大量的文物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素材,而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人才也有助于推动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工作。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也是博物馆文化育人的重点目标人群。高校博物馆更加侧重于物质文化教育,依靠高水平的师资力量,通过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够最大效能地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发挥育人功能,凸显文化育人的优势。如复旦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隶属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的教职工人员拥有博士学位的已达到94%,为复旦大学历史文物博物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师资力量[6]。

2.4 以实践活动为平台,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实践活动是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陈列展览内容和艺术藏品能让高校博物馆成为视觉上的文化盛宴,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让参观者亲身参与到文化创造之中,使他们完成自我教育的目标任务。当代高校博物馆通常通过让高校师生参与志愿服务讲解活动,促使他们从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转变,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快速提升文化素养。例如,在讲解自己所在高校的校风、校训、校史等的过程中内化爱校意识,传承大学精神;在讲解革命历史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爱国主义精神;在讲解传统历史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代高校博物馆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博物馆实践中实现并提升文化育人功能的效果,拓展文化育人的深度。

3 当代高校博物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不足之处

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在当代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仍未得到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发展动力不足导致高校博物馆难以为继,甚至故步自封;众多高校博物馆定位不清,作为思政“第二课堂”的作用未落到实处;博物馆开放程度仍然较低,社会教育功能受到限制;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藏品或文物的文化价值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

3.1 发展动力不足:教育功能发挥难以为继

高校博物馆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首要原因是经费不足。经费是高校博物馆运营的经济基础。作为大学的附属行政单位,不同于教学、科研、行政部门,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由国家财政拨款的大学经费,投入数量有限。其次,高校博物馆的经费收入组成结构单一。不同于社会博物馆,作为隶属于高校的非营利机构或部门,高校博物馆基本没有额外的创收,而小部分高校博物馆即使收取一定数量的门票费用,对于博物馆的整体运转费用来说也是微乎其微。这一现状导致众多小型高校博物馆生存困难,教育功能难以为继,甚至常年处于闭馆状态。

3.2 定位标准不清:思政“第二课堂”作用未落实

结构决定功能。高校博物馆的外部结构与其自身性质定位相关,内部结构涉及其功能定位[7]。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内外结构协调运行和配合。从外部结构来说,高校博物馆性质定位模糊。长期以来,其被定位为各大高校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既非科研部门,也非教学单位,各个学校归口不一,有的作为学校直属单位,有的作为直属单位的下属部门,也有的委托专业院系代管。从内部结构来说,高校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未找到平衡点。高校博物馆具有博物馆教育和高校教育双重职能,在坚持科教功能为核心的基础上寻求两者的契合,从而发挥博物馆的思政“第二课堂”作用,是高校博物馆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

3.3 开放程度不高:社会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

与社会各大类型的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普遍规模小、相对封闭。其藏品、文物数量有限,主要依靠旧藏,后期更新缓慢甚至迟滞。造成高校博物馆无法提高开放程度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高校博物馆的经费限制,无法实现藏品的持续征集,陈列展览无法及时更新,对社会人员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二是高校博物馆的定位是以高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未面向社会做更多宣传,忽视了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导致陷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处境;三是当代高校博物馆基础设施老旧,未充分借助发达的计算机技术更新陈列展览设备和创新宣传平台,无法吸引更多参观对象。

3.4 工作人员不专: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虽然高校天然具备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为高校博物馆的科研功能提供支持,但国内高校博物馆普遍缺乏专业的博物馆管理人员、专业讲解人员和专业研究人员。博物馆管理涉及文物的保管与维护、展陈设计、经营运转、社会教育以及学术科研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专业度,但高校博物馆附属性太强,缺乏独立建制的制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与课程理论育人有异同之处,术业有专攻,专业学科的教师不能完全取代博物馆专业讲解人员,而多数高校博物馆由教师或学生兼职,缺少专职的讲解人员。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博物馆专业队伍使得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价值无法被充分挖掘开发出来,育人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4 充分发挥当代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功能的途径

深入挖掘当代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对传递大学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内化理想信念、筑牢红色基因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高校博物馆应与时俱进,高效利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改善博物馆经费来源不足的现状,扩大自身的影响;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创设育人平台;转封闭为开放,激活馆际、馆政之间的相互联系,内外联动互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大力发挥高校思政“第二课堂”的功能。

4.1 借助新媒体技术,多渠道增加高校博物馆经费,扩大文化育人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 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64.5%。庞大的网民数量为我国进入网络时代打下了基础,构成了我国蓬勃发展的线上消费市场[8]。一方面,高校博物馆需改变传统的主要靠高校财政划拨经费的运行模式,创新、扩大经费来源的途径。高校博物馆可借鉴社会博物馆的文创创收运营理念,打造融入高校文化理念的商标,大力推广独具本地、本校特色的藏品,将其拥有的博物馆商标、藏品形象及文化内涵等IP授予被授权者,开发出具有创意的文创用品,并借助用户对象庞大的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拓宽高校博物馆的收入来源,使其更好地运行,更能使社会公众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具有高校博物馆特色的文化熏陶。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受高校占地面积的限制,规模较小,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影响无法进一步扩大。在网络覆盖率高的今天,高校博物館可借助网络传播,采用模拟场景技术,着重对藏品尤其是一些热门藏品进行3D重现,既能有效维护藏品,也能使展品不用局限在橱窗之内,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逛馆,突破传统高校博物馆的时空限制。打造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是时代的大势所趋,相对于实体博物馆而言,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依托于现代网络科技,以参馆对象为服务中心,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博物馆需抓住博物馆的科技革命,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为自身的发展带来可持续的收入,以增强其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和亲和力。

4.2 构建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体系,创设科研和育人一体的教育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9]。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博物馆就是展现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文化,是育人的优秀载体。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以正向价值为内容,指引人们走向真善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博物馆利用高校的独特优势,是高校开展本土文化、学校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基地,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教材。构建高校博物馆教育体系,就是高校以高校博物馆为载体,深入挖掘博物馆的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展陈、讲解、志愿服务等途径,对高校师生乃至全社会群体实施“三观”教育的过程中全部育人因素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完善高校博物馆作为一般博物馆的辅助性专业教育功能外,还应创设它成为思政“第二课堂”,发挥自身的综合教育功能。第一,明确高校博物馆定位。高校博物馆的建立首先是为满足高校师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因此高校博物馆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加强与学校的教学部门之间的联系,辅助高校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第二,高校博物馆以立德树人为关键,将资源整合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不断发掘高校各个专业优秀师生的先进事迹,加强与高校行政部门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真正落实为思政“第二课堂”。第三,建立强有力的后续支撑。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撑,高校需利用好自身的专业师资力量,为博物馆不断补充和充实陈列展览的内容,提供新题材和史料。只有不断完善博物馆的物质文化内涵,才能为其发挥育人功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四,将校园文化融入博物馆育人实践活动中。开展各种类型与博物馆相关的活动,如征文竞赛、情景话剧、讲解比赛等,增强广大参与者的文化认同感。

4.3 高校博物馆转封闭为开放,激活馆际、馆政等文化资源相互联动

第一,高校要加快高校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高校要加快开发藏品资源数字化,不仅要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刻,也要注重深挖藏品的文化价值。完善高校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建设体系,逐步打造数字资源数据库群、数字资源管理平台、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以及网络互动传播平台的“四位一体”数字化平台,拓展社会公众参观高校博物馆的新媒体渠道,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和参与度。第二,高校博物馆还应主动打破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政府之间的壁垒,促使它们互联共通,充分激发自身的育人活力。加入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联盟活动,寻求发展合作,确立共建联系。首先,高校要主动加强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之间的交流联系,打破馆际独立办馆的壁垒。目前,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求同存异、求新求变,建立并加入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联盟组织。博物馆联盟组织有助于强化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能提升小型博物馆的生存能力,有利于打破高校博物馆孤立和缺乏经验的困境。其次,高校应增加举办高校博物馆论坛的频次,打通同行交流的渠道。最后,高校博物馆应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协作。一是主动作为。青少年和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博物馆要与政府协作,将自身创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基地,有针对性地将这两大人群吸纳到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系统之中。二是共同协作,实行馆政共建。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力度,提供一定的业务指导,建立馆际与馆政长久协同合作机制,打通校外文化资源,实现校内校外文化资源联动运转,才能持续推动高校博物馆和社会博物馆发展,才能形成优势共享、资源互补、相得益彰的共赢局面。

4.4 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队伍,拓展“第二课堂”思政文化育人功能

建设高校博物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包括组建高校博物馆专业的管理员队伍和讲解员队伍。其中,高校博物馆的讲解员是博物馆形象的代表,通常有师生志愿兼职讲解、专职人员讲解两大来源。讲解员在博物馆育人功能中具有重要的主体地位,讲解人员的讲解水平深深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情绪。参观者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深度各有不同,因此不可能对博物馆所有藏品都了解和熟悉,而一些文字性的介绍较为枯燥、简短,无法有效吸引参观者,因此就需要一定的讲解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对讲解人员队伍有以下要求:首先,要充分运用博物馆内塑造的场景环境,结合博物馆的特色类型,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次,博物馆讲解员也要在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及时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将对文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博物馆讲解员要掌握专业的教育技能,研究多种讲解方法和表达技巧,并提升组织接待能力和实时应变能力。特别是面对不同群体时,要使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高校在建设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时,要注重人员的专业性,创立完备的遴选制度,校内校外人员都要坚持高要求、高标准,对于校内师生志愿服务实践实行上岗培训制度,只有以一套完善的遴选、管理、运行、服务等制度兜底,才能保证高校博物馆的人才队伍的专业性,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水平的以高校博物馆为载体的育人课堂,强化文化育人的效果。

5 结语

高校博物馆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馆中陈列的各类文物、人物纪实资料等为高校教学课堂、专业科研、思政实践等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优秀的教育素材。因此,作为重要的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能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代高校博物馆在创新自身的同时,更要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职责,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庞博.牢记总书记嘱托 发挥博物馆作用[N].中国文物报,2017-05-0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A/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9/201106/t20110601_120370.html,2011-05-12/2020-11-15.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70-271.

[5] 黄洋,赵荦.张謇的博物馆建设思想对高校博物馆的启示[J].东南文化,2018(04):90-95.

[6] 邓怡,雷庆.高校博物馆场域下的文化育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16-120.

[7] 胡兴祥,陈殿林,鲍丽娟.高校博物馆发挥育人功能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50-51.

[8]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況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破9亿[EB/OL].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428/c14677-31691277.html,2020-04-28/2020-11-25.

[9] 赵婀娜,丁雅诵.谱写立德铸魂的奋进篇章[N].人民日报,2019-03-18(1).

作者简介:盛洁(1997—),女,江苏江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侯燕(1978—),女,江苏泰兴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闾彬(1975—),男,江苏泰兴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