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的发展模式探索

2021-03-10张郢娴刘少帅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公共艺术社会性

张郢娴 刘少帅

摘要:本文首先就公共艺术对城市创新发展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学转向进行解读;其次,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对公共艺术如何介入和引领城市创新展开探讨,详细地阐述公共艺术是如何在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对城市的创新发展形成推动力和影响力的;最后,提出公共艺术未来的发展必须基于系统完备的规划方法,并坚持在“艺术为大众生活服务”的原则指导下,努力实现公共艺术激活城市创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会性;生活化;创新发展;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2

公共艺术作为当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新型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明显公共性的社会行为。公共艺术经历多年的蜕变与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概念上的束缚。与城市的新型关系、与大众和社会连接方式的新取向,使得公共艺术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中释放出了越来越多的能量。可以说,广义公共艺术的介入,将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创新提供内部驱动力和外部引导力。同时它可以为城市创新提供新思路、开拓新视野,进而成为社会和城市转变的助推器。

1 公共艺术的社会学转向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公共艺术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激活作用。从永久性保留的实体设施来看,不论是小型的城市家具设计,还是国家层面的纪念性构筑体设计,公共艺术不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的艺术化设施,而且还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塑造了国家形象、再现了文化精神。从暂时性的公共艺术活动和事件来看,不论是社区的打造,还是大型国家艺术活动的举办,公共艺术以多样化的手段,体现了综合性、阶段性以及设计边界的拓展性。可见公共艺术已突破自身学科领域的局限,在当代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创作形式、方向以及价值导向方面,对城市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2 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的发展模式探索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民众参与度较高、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形式,以丰富多样的类型介入城市的各个空间,关注民众的日常行为体验。它以艺术的形式介入,却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形式层面的价值,用艺术的手法解决各种社会公共问题,最终对某一特定环境产生独特的社会价值。公共艺术作为社会生产的过程,对城市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2.1 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由詹姆斯·科纳景观设计公司、迪勒·科菲迪奥+兰弗罗(美国)、皮埃特·欧多尔夫(荷兰)共同为纽约市设计的高线公园,是在原有废弃铁路结构基础上改造的空中步道公园。设计师将景观、建筑、公共艺术等要素,通过重组和再利用的方式融合在项目中,并用全新的理念去讲述城市的历史和岁月的变迁。设计师运用现代语汇,为民众提供了放松休憩的日常活动场所,他们以艺术的形式和手法,关注人的行为体验和心理需求,打造了丰富的线性体验空间。这座在工业废弃地上重新规划的空中步道,对碎片化的城市格局进行了重组,激活了原本萧条的场地。与其把高线公园仅看成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公园,还不如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城市创新活动。它以独特的视角为普通市民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线性体验场所,使原有的失落空间得到改善,同时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1]。

在地拉那、里约热内卢和墨西哥这些不太发达的国家,艺术家们采用城市彩绘的手法,改变城市现状,激发城市的活力。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曾经充斥着各种社会问题:犯罪、经济贫穷落后、贪污、高失业率等。艺术家出身的埃迪·拉马带领一批艺术家,为黯淡破旧的社区房屋刷上了鲜艳的色彩和创意图案。这次以艺术为主导的城市治理行动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用颜料重塑了公共空间的艺术,同时他还将其演变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即以艺术的方式解决了部分社会问题。此外,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区也运用了城市彩绘的形式,改变了维拉克鲁赛罗地区灰暗沉闷的现状。由哈斯和哈恩两位艺术家启动的“艺术贫民窟计划”,致力于帮助居民改善生活状况,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计划的执行中,他们邀请当地居民参与到建筑彩绘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计划执行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归属感。这次艺术行动为贫民窟带来了生机,此后这里成为了里约热内卢地标性的区域。以上两个彩绘案例都是艺术家引领下的公共艺术行为,而墨西哥在重要街道节点的涂画则是由当地市民自发组织执行。他们在十字路口地面上绘制彩色图案,旨在引起司机的警示,增加行人的安全指数。另外他们还用五彩斑斓的色彩绘制专用公交线路,用此来维护步行和骑行的交通优先权,进而改善城市的交通情况[2]。综上所述,地拉那用彩色壁画的形式,找回了社区的荣耀感;里约热内卢引入“艺术贫民窟计划”,为维拉克鲁赛罗地区换上新颜;墨西哥则采用在街道重要节点绘制图案的方法,改变城市交通的运行模式,从而使社区和街道变得更安全。

從艺术形态的演变来看,公共艺术已经从纪念性、审美性的形式表达,转变为对社会性与生活化的关怀。公共艺术开始表现社会存在以及个体和群体的多重需求。它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美学诉求,开始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生态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更多地强调和关注公共艺术与社会的关系[3]。例如对生态和环保问题的关注,如《无声的进化》;对社区的关怀,如《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邻居》和《雅尔米里亚姆艺术俱乐部》;反对种族歧视问题,如《21海滩单元》和《卢旺达治疗项目》;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与思考,如《尼日尔建筑》和《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政治问题的介入,如《跟我说话》和《冲突餐厅》等等[4]。总之,公共艺术的复合功能,展现出了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力量。

2.2 以公共艺术规划推进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基于组织和策划的艺术,是在与社会、民众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实现的群体行为,是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一种社会事件与活动。因此,需要在前期策划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继而将公共性的思维理念积极有效地传达出来。不论是前期的策划组织、设计构思,还是最终方案的实施、信息评价与反馈,公共艺术的实践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在明确、理性、严密的方法论指导基础之上。例如中国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深圳人的一天》,它的成功就在于整个作品的创作始末,始终在具有明确方法论指导下完成实施[5]。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并不是简单独立地将作品放置在城市某一空间,而是要从艺术策划的方法和角度出发,将其作为一种可操作的策略来实施,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生成艺术空间。

个体的公共艺术品对城市和民众的作用力有直接的影响力和外显性。纯粹的公共艺术创作可以直接敏锐地捕捉设计前沿,清晰了当地通过作品多样化的形式,表达对时代的感触。它能快速地将鲜活的艺术创作呈现在观者面前,并与城市和市民形成直接对话关系,这是单个项目发挥的作用。但是,任何个体的公共艺术创作都无法从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的角度,提出宏观全面的规划,无法提出纲领性的科学思想体系。因此,要想让公共艺术在城市中发挥最佳效应,就需要在宏观层面有大的思考和规划,在城市规划学科的指导下制定公共艺术专项规划,即在公共艺术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推进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而发挥它的价值。

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西雅图为了使公共艺术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制定了一系列公共艺术计划:1973年百分比艺术条例的实施,使雕塑家、建筑师、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师开始在公共建筑的各个角落留下艺术的印记。此外,西雅图拥有独特的《西雅图市中心都市计划》,它指出:当艺术品的设置可以丰富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时,开发商就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楼地板面积的奖励,这一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开发商的积极性。1978年“邻里艺术计划”提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艺术创作,鼓励由民众自发创造艺术品的形式,这项计划将公共艺术推广到了普通市民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6]。正是多种公共艺术计划的颁布与实施,使得西雅图这座城市遍布由艺术家和民众共同参与完成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这也使其被誉为文化之都和宜居城市。在美国亚特兰大公共艺术规划(2001年)和俄勒冈州尤金公共艺术规划(2009年)中,都提出了公平性布局的原则,即将艺术品有选择性地分散布置在城市空间,让多数区域都能享受艺术的氛围。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间,也提升了社区的价值。英国布里斯托尔将公共艺术战略(2003年)置于城市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在城市新开发区、原有旧城、城市开放空间等区域,有计划地植入公共艺术,将其作为一项社会性投资而执行。此外,还有美国的克利尔沃特艺术和设计规划(2007年),克利尔沃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通过运用公共艺术来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地域的场所感,公共艺术在这座城市中早已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7]。总之,这些城市正是因为前期有针对性地制定公共艺术规划,才能够在后期执行中顺利推进,并得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在中国,深圳雕塑院于2005年制定了我国首个公共艺术规划——《攀枝花市公共艺术总体规划》。该院在对当地现状展开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空间的形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划分出规划的层次,并对城市重点位置和片区提出规划的控制要素,最后根据攀枝花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清晰明确的实施策略和方法途径。这项规划的制定,显示出了公共艺术在提升攀枝花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投资和游客等方面的对外价值[8]。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即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对民众日常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关怀等。总而言之,公共艺术规划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积极地把握城市艺术的整体性和城市发展定位、强化城市的特色、突显城市的文化品格。因此,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纳入城市规划中进行综合部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和规范公共艺术稳步有序地发展和落地建设。

公共艺术实现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需要建立在理论的指导之上,以宏观关照的视角制定系统综合的规划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则需要将理性的认识、策划的方法、设计的思维和人文价值取向,通过公共艺术的创作将其融合呈现于公共空间和公众面前,在城市创新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引领的作用,进而实现公共艺术创作的形式、品格、内涵的有机统一,创作出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作品。

3 结语

公共艺术对于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价值,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证实,而且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早已赋予公共艺术法律的保障,可以说公共艺术已经成为这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刚性需求。如今在中国,公共艺术也因各方的高度关注呈现出了繁荣发展之势。自2016年起,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高峰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我国未来公共艺术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路径和发展走向,开啟了公共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孙媛,青木信夫,张天洁.从废弃高架铁路到创意空中公园——纽约高线的再生1930—2009[J].装饰,2011(01):102-104.

[2] 来洁.彩虹城市:当梦想和色彩爬上墙[J].公共艺术,2015(05):5-9.

[3] 翁剑青.景观中的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6.

[4] 胡建君,付梦婷,周娴.“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暨公共艺市论坛现场报道[J].公共艺术,2013(05):5-25.

[5]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63.

[6]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79-188.

[7] 董奇,戴晓玲.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7-152.

[8] 杜宏武,唐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论·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5):248-251.

作者简介:张郢娴(1985—),女,河北唐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

刘少帅(1982—),男,辽宁大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公共艺术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