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后山景区修建性规划方案浅析
2021-03-10朱哲莹
朱哲莹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体是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伴随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的蔓延式拓展不断侵蚀着自然环境,使得许多城市周边的山体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山体的环境保护和价值利用逐渐引起规划学者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高校周围的山体更应该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2 规划条件
2.1 用地概况
该高校的后山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孔家崖街道,用地东侧临下沟沟底,南侧临王家祠堂后山根,西至大青沟。规划面积为33.98 hm2,合计509.74亩,其中后山现有绿化用地占地面积为29.16 hm2,合计437.35亩;东侧靠近城市道路已平整用地占地面积为4.38 hm2,合计65.65亩;护林站所在地用地占地面积为0.45 hm2,合计6.74亩。整体的用地性质为林地。
2.2 自然概况
该地块的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地面高程在1 540 m~1 548 m之间,位于黄河北岸Ⅱ级阶地,地层稳定,建筑场地内无不良地质构造现象,属一般性建筑场地。本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黄土及冲、洪积相的砂、卵砾石层。年平均气温为9.1 ℃,年平均降雨量为327.7 mm。
2.3 自然植被
该后山地处黄土高原,原生植被稀少,现存多为人工种植,有国槐、云杉、侧柏、连翘、杏树等多种乔木以及灌丛矮草和杂木丛,而且部分树种已成林,在一些沟谷地段还保存有较为完好的竹林。目前山体绿化整体较好。
2.4 场地现状
1)外部交通条件。
基地南侧临城市快速路——北环路,基地南侧入口与北环路相接。目前,基地内部可通过北环路进入基地入口处。
2)内部交通条件。
上山入口临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基地西侧有王家祠堂。道路系统均为人行道,目前基本为条石铺装而成,部分道路未硬化,依靠自然形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道路两侧已经荒草丛生,部分路面由于雨水冲刷已经塌陷。
3)基础设施。
整个用地范围内目前有5间护林管理用房,且由于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护林管理需要;山体内并无完整的环卫系统;山体绿化给水系统依靠裸露铸铁管供给,且现状水压不够,只能分区灌溉;缺少电力、电信、监控设施。
3 规划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林区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科学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源,充分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分期建设,并预留部分土地作为林区未来发展空间。
3.2 因地制宜原则
山体景区的规划设计,需要根据设计场地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
3.3 注重综合性
林区建设强调综合性,集中教育、运动和观赏等多个特征,从而提高山体景区的整体规划质量。
3.4 注重景观规划的环保性
林区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环保性,考虑当地的地形特色及植物特色,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构造,同时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源,使规划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3.5 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
山体景区的规划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站在历史的高度、未来的起点看待整个规划过程,协调好现阶段旅游景区发展与未来的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4 规划重点
4.1 形成完整的人行观光环线
通过对山体功能区细化,利用山体地势打造环形人行道,将各个山体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运动系统。
4.2 逐步打造有文化气息的后花园
规划拟通过在地势较为良好的地段,隔断设置廊、亭、塔等建筑,一方面为上山游览的师生群体提供游憩空间,另外一方面将其打造成为环境优美、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
4.3 配套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
分别在山体的南侧、东侧、西侧主要人员出入口设计护林管理用房、值班用房,配套健全山体的管理用房,此外还将逐步完善山体绿化给水、监控、消防、防灾体系。
4.4 健全山体的道路系统
道路规划分为外接道路和区内道路,区内道路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车行道和游步道。主干道主要连接各功能区的道路;次干道用于连接各功能区内部的主要景点;游步道是林区内部的主要游览道路,各路线以节点的形式合理衔接。
5 总体布局规划
5.1 功能分区
整个山体分为5大功能片区,分别是护林服务区、山地运动体验区、林木保护区、育苗实训区和测量实训区(如图1所示)。
1)护林服务区:位于南侧山体入口处,建有3层护林管理服务站,具体包含值班室、办公室、会议室、消控室、消防物资储备室等功能用房。门前设置小型集散区、必要时作为紧急疏散用地。整个场地通过曲线道路连接建筑入口,营造出一个特色的入口广场。
2)山地运动区:以师生步行活动和学生定向越野项目为出发点,从起点处开始,沿线设置凉亭、卫生间、观景台、艺术长廊等节点,在满足师生活动需求的同时丰富山体林区的文化魅力和景观吸引力。
3)林木保护区:分别位于核心区——山体运动区的东西两侧,该两块区域景观资源丰富,山地坡度较大,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可采取必要措施来保护山体现有的林木资源。
4)测量实训区:位于规划区东侧,紧邻城市道路,此处地势平坦,依托周围便利的交通,可作为师生的测量实训基地。
5)育苗实训区:位于整个场地的东南角,借助场地的区位优势和环境条件,此处可建育苗种植大棚,培育植物和花卉幼苗,主要为园林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学生服务。
5.2 交通组织
1)出入口设置。
规划区出入口有4处。南侧地震博物馆旁边和东侧临城市道路处分别设有1个和2个人行出入口,西侧设有一个车行出入口(见图2)。
2)道路设置。
整个山体以游览步道为纽带,串联各个节点,形成环形道路系统。各区域道路都以步行为主,其次结合城市道路考虑特种车辆的通行。道路分为两级。一级为4.0 m以上的消防通道,功能上兼具消防需求和游览需求;二级为2.0 m~4.0 m的步行道,供游人休闲漫步。
5.3 竖向规划
规划区高差较大,根据组景的需要设置微地形,景观地形等高线均为0.3 m一条。场地、绿地、道路设计坡度分别在0.5%~1%;5%~20%;0.5%~2%之间。环形步道场地排水以设置雨水井收集为主,雨水井接城市排水管网。
5.4 景观节点规划
景观节点的整体布局为“六心三轴”。六心分别是护林服务站为主的功能中心、艺术长廊为主的文艺中心、观景台为主的观景中心、定向越野为主的山地体验中心、测量实训和花卉实训为主的实训中心。三轴是南北向的三条纵向山体轴线(见图3)。
5.5 游览路线
山体景区的游览路线以环形步道为核心,从南侧地震博物馆东侧入口为起点,沿线设置护林站、落叶观赏区(银杏林)、定向越野基地、凉亭、卫生间、观景台、测量实训基地、育苗科普区、育苗实训区、艺术长廊和警卫室等共14个景观节点。
游览路线分类:
定向越野路线:定向越野起点→银杏林→怡秀亭→观景台→瞭望塔→定向越野终点→憩霞亭→艺术长廊;
游览路线:入口→银杏林→神秀亭→瞭望塔→测量实训区;
实训基地游览路线:育苗实训区→育苗科普区→测量实训基地。
6 综合防灾规划
规划区的防灾工作是重点。规划区的生态绿地和开敞空间,既是美化园区的建设设施,也是灾害发生时的临时避难场地,疏散半径在1 km~1.5 km以内。规划区的过境主干道设为外部的疏散道、防灾供应道和救援道,其他道路作为区内的疏散道、防灾供应道和救援道,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比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灾要求。
6.1 抗震规划
规划区属于地震基本烈度7.0度的设防区,片区设置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排水等生命线工程,按8度设防,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震时的疏散、避震、救灾等情况,做到平震结合。景区内部的回车场,入口广场、实训基地等开阔空间都可作为避震疏散场地。疏散半径设置300 m~500 m,人均避震面积不小于2 m2,景区内部的主道路也可作为疏散通道。
6.2 消防规划
6.2.1消防设施规划
景区的消防重点主要包括林地防火、护林站建筑物防火和实训基地防火。林区的大面积天然森林防火,需要建立火灾预警系统,配备专职消防人员和设备。具体措施有:
1)在各功能分区设置林地防火观测点;
2)入口服务区和实训基地的建筑应增加防火间距;
3)林区内做防火分隔,游览小道可作为防火隔离带,路边可以种植不宜燃烧的常绿树种用于防火隔离,防止火灾发生后出现大面积燃烧;
4)加强用电管理,制定人走断电的制度;
5)规划区内设置消火栓,室外消火栓的服务半径为120 m,室内消火栓的服务半径为25 m,并在林区设置一定数量的移动消火栓。通往各个功能区的路宽不小于4 m,以利于消防车通过。设置防火紧急疏散地,并配备专门的消防通信设备;
6)规划区管理机构需在入口处设置一个消防指挥中心。
6.2.2消防安全布局
在护林管理站设置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消防设施和消防车。在护林管理站建立森林防火监控预测预报系统,按照森林防火“四网二化”(通讯网、预测预报网、隔离带网、扑火工具机械化、队伍专业化)的要求,制定本辖区的森林防火规划,逐步实施。
综合防灾规划图见图4。
6.3 防洪防涝规划
规划区建设时需加强陡坡、峭壁区域的保护,严禁破坏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要加强防灾避灾知识宣传。
根据相关资料及场地地形,规划区内重点要防止内涝的发生。根据相关标准,防洪需按照50年一遇作为设防标准。沿山路修建必要的截洪沟,将山洪及次生泥石流灾害降到最低。
7 结语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校本部和北校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已经基本落成,但是学校内还是缺少供师生游憩活动的绿地中心以及测绘实习、水工实验、花卉苗圃、岩土实验等教学实训活动的固定场所。通过对学校后山山体的景观资源规划,打造一个集师生游憩、科研实训于一体的舒适环境。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充分发挥规划区现有的景观资源优势,强调人与环境的共存与融合,创造人性化的、层次丰富的、生动舒适的交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