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取石术对肾结石患者术后残石及肾功能的影响
2021-03-10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肾结石是临床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且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青壮年患者。临床对于较小肾结石可进行体外碎石经尿液排出,但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石很难排出,并随着结石长期存在,会导致患者出现泌尿系梗阻,损伤患者的肾功能,故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2]。经皮取石术是临床治疗肾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其创伤小、恢复快,在临床成为治疗肾结石的主要术式[3]。但随着微创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微创经皮取石术穿刺通道更小,可进一步减小创伤,但关于二者对肾功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经皮取石术对肾结石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肾结石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2.23±3.48)岁;单纯性肾结石13例,鹿角形肾结石12例,肾盏多发性肾结石1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46±3.74)岁;单纯性肾结石12例,肾盏多发性肾结石14例,鹿角形肾结石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皮取石术:用套叠式金属扩张器沿导丝逐层扩张通道至24F,采用20.8F经皮肾镜,将镜鞘推入,插入镜芯寻找结石,采用瑞士EMS弹道碎石系统击碎结石,脉冲式水压、输尿管镜取石,术后留置F5双J管,放置14F肾造瘘管,术后预防感染治疗。
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取石术:麻醉满意后取截石位,输尿管镜下在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F5或F6输尿导管,经输尿管导管在肾集合系统注入人工造影剂。调整体位为俯卧位,垫高肾腹,穿刺点选择第11肋或第12肋下与肩胛下腋后线角线间,刺入,拔出针芯,有尿液溢出则穿刺成功,经穿刺针,置入斑马导丝,退出穿刺鞘,筋膜扩张器将通道扩张至16F,留置peel-away鞘作为工作通道,采用Wolf硬质输尿管镜,气压胆道击碎,取净肾盏结石,使用输尿管镜寻找上下组肾盏内结石,粉碎冲出后取出,术后留置F5双J管,放置14F肾造瘘管,术后采用进行预防感染治疗。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肾功能,采用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比较两组术后2 d结石残余情况、并发症(出现、发热、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结石残余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余率对比 例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肾结石的主要方式,包括开放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及经皮取石术等,其中经皮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3]。但经皮取石术需将取石通道扩张至24-34F,虽然具有一定的清石效果,但较大的通道易损伤肾实质,不利患者预后[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低,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而两组术后Scr、BUN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残余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表明肾结石患者采用微创经皮取石术的创伤较小,清石效果可靠,且并不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影响,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经皮取石术其通道较大,取石较为方便,且无需将结石粉碎便可冲出,取石效果较好,手术时间短。但同时由于其通道较大,肾镜在通道中的摆动对肾实质进行牵拉挤压,导致肾实质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中出血量[1-3]。而微创经皮取石术的通道更小,在术中将通道扩张至F16-F18,可有效减少对患者肾实质的损伤,进而减少术中出血量,且由于其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利于患术后恢复,并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同时微创经皮取石术操作通道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在术中需将结石击碎至更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碎石效率,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因此,微创经皮取石术治疗结石直径较大、密度较高、多发性肾结石时,可能会导致术中灌注压力较高,细菌侵入,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谨慎使用;同时微创经皮取石术要求医生有较高的操作技术,学习时间较长。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后期应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分析微创经皮取石术对肾结石患者的效果。
综上所述,肾结石患者采用微创经皮取石术的创伤较小,清石效果可靠,且并不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影响,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