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类慕课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教学理念探究

2021-03-10王金行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 晶,王金行

(武汉科技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 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1]这一论述充分表明网络意识形态构建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种网络言论、 思潮泛滥,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盲目跟从的现象,网络意识形态的完整构建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政类慕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其开放、 共享等特点必然能在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中发挥一定作用。 在现有时代背景下,在思政类慕课教学中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教学理念,可以为思政类慕课的改善和提升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和发展方向,促进网络意识形态的高效构建,同时也能为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人中扎根奠定基础。

一、 当前思政类慕课的开展情况

1.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构建意识薄弱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面对较为活跃的大学生青年群体,目前,广泛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认可度不高,意识形态工作合力不足、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充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协同创新的价值引领和政府政策的有力保障,以及高校党委的大力支持。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占据指导作用,只有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推动和党委的切实落实下,多元主体在网络意识形态构建方面的意识才会逐渐加强。

在大数据的教育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是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主力军,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科研与教学的双重任务。 尽管他们就慕课当前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改善与提升的意识或想法,但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形成系统性常态化的保障机制,且凭借教师的一己之力很难在思政类慕课的教学理念层面上得到根本性的突破。 这与当前学生对思政类慕课内容的改善需求相互矛盾。协同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支持力度与当前学生的需求不对称,对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长远规划不利。

2. 教学内容与受众的兴趣点不相契合

当前思政类慕课的教学内容多由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地将理论知识输送给学生,慕课录制的内容通常以讲解知识点、 理论发展与内涵等内容为主。 由于提前录制的影响,通常不具有时事性,且教师与学生在慕课平台上没有相互沟通的习惯,互动氛围较弱,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会忽视新媒体如微博、 贴吧、 知乎等强大的舆论力量,只注重传播理论知识,未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方向,进而导致师生的兴趣点不相契合,大大降低了慕课的教学质量。 此外,慕课的教学内容没有与课堂教学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如相互补充或者递进教学等,在慕课中讲述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又重复讲解,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增加慕课“弃学率”,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不佳,造成了一连串的消极反应。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调查方法,在网络平台上向各大高校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收取511份有效调查问卷。 其中,理工科类学生321人,文史类学生190人,调查结果中,对思政类慕课感兴趣的同学仅有60人(如图1),占11.74%,但是有85.52%的同学表示期望在思政类慕课学习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等相关理论的理解,这表明大多数同学是对思政类慕课有一定期望度的(如图2)。

图1 对思政类慕课教学内容的兴趣情况统计

图2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理解的期望度

3. 教学理念趋向传统化,创新意识亟待加强

对部分高校思政类慕课教学的研究发现,慕课的教学理念趋向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用大量课时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 这种偏向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师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理论知识传播,减弱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导致慕课平台与视频录制的网络课程资源相差无异,没有充分发挥慕课平台的优势 。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贴近生活(约占调查人数的65.76%),而现实中,大学生接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偏向理想化,强调为社会培养人才,忽视个体的异质性发展和学生在观看慕课时的个人感受,对学生个体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有限制性,限制了学生自我生活设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此外,当前慕课中展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凸显“真理性”,处于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群体会感到单调、枯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求知热情,限制了学生对理论探究的渠道、影响了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激情和向往[2]。

二、 思政类慕课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1. 培养辩证性网络思维,促进独立辨析能力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里交错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流动性导致人的成长环境有着本质性的改变,抽离了实践活动的完整性、现实性。网络空间各类舆论必然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

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承担所有学生意识形态构建的重任,不能仅仅把教学大纲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要利用好网络空间,在慕课平台上采取引导、沟通的方式,在网络上解决好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问题,将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延伸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辩证性网络思维,促进独立辨析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网络观念,促使他们在网络环境中及变化的全球化发展中能够及时适应,并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具备辩证看待网络言论的能力,做到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自然切换;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形象、民族尊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在新时代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下,学生将收获到的理论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创造财富奠定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2. 初步落成慕课体系中的网络意识形态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全面普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的重要性已不逊色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谋求生计、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平台,实现了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的愿景,表征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使人们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取向也受到了多重影响,这为国家治理提出了更多的挑战[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显示,年龄在20-29周岁的网民占31.5%,其中专科及本科的网民占21.4%,青年学生群体是占用网络资源的主力军,他们受到的网络影响不可小觑。在本次调查中,仅有14.09%(这批调查对象均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如果将样本量扩大到青年群体中,可能该项占有比例会更少)的同学表示自己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作为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协调好互联网与学生意识形态构建的关系,为学生指引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是一种在大数据时代下尤为重要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调整之前秉承的教学理念,适当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教育教学,为学生的长久发展做规划,同时也为祖国输送符合新时代要求、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成为时代弄潮儿的新型人才,这是充实所有行业的基础,也是成人成材的必要条件。

3. 符合中国共产党政治教育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政治教育思想一贯主张运用辩证唯物的原则方法,而西方的虚无主义等价值观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由互联网渗透到我国各个社会阶层中,使一些辩证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困扰。让党的指导思想上升扩大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明晰封建、陈旧的价值观与科学、崇高的理想之间的差距,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可以采用扩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方式,如在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到“推动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各方面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义务与责任不仅仅落在教师肩上,还应该在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支持、校方行为落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开拓多种途径,利用各方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一批批站在思想理论前沿的高端人才。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课堂教学承担着理论知识讲授等繁重的教学任务,俨然不能完全担起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应当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势[6],让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学生零碎的课余时间中。当前慕课教学在各大高校内广泛运用,在思政类慕课中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教学理念,能够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占领网络主战场,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理念。

4. 强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多路径发展

网络上不乏存在一些负面、 低俗的新闻和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在微博、 贴吧、 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对这类新闻报道逐渐增多。 表达主流意识形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官方新闻受到影响。 一些新闻媒体工作者站在盈利和谋取关注的角度来取舍新闻的报道,忽视了新闻内在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对新闻内涵缺乏有效的评判。 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的带动下,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度逐渐弱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所降低,这必须引起思想意识形态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将所有相关资源整合,马克思主义的多路径发展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7]。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不妨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课堂教学延展到慕课教学中,双重路径的教育模式会为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思政类慕课以生动形象的视频、音频和图像技术为媒介,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的联系,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价值及经久不衰的时代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群体津津乐道的“时代宠儿”,让学生在观看相关视频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和解决日常困惑的有效工具。以正确的理论为支撑,思考网络平台中的各种言论、评述,确定自己的立场和政治观念,从而掌握强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引导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意识形态导向,突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吸引力。

三、 思政类慕课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教学路径

1. 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构建意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作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者,带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性,成为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构建教育的主力军[8]。这支队伍应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透彻理解,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而且对网络意识形态构建有高度认识,同时要在网络技术上具备精湛的技术水平,以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加强对在校园内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管理,让思政类慕课的内容和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飞跃。优质工作队伍的搭建,通过团队的通力合作,不仅减轻了思政类教师优化教学内容的重担,也实现了他们期望改善慕课教学而无法付诸行动的夙愿。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使学生意识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促进网络意识形态的积极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各大高校党委的大力倡导下,凝聚各大高校师资力量,成立一支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厚、对外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能够做出准确而又客观的评价,乐于对在网络热议的话题“发声”并且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影响力,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的队伍;其次,需要在这支队伍中加入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以视频、音频、图像制作技术为载体,在慕课平台输出思政类教育工作者集体精心打造的知识体系。此外,网络技术人才应当对网络教育空间做进一步优化,为慕课平台开发多项实用性功能,如直接在相应课程版块中增加“师生私信”“话题评述”“理论嵌入实际生活社区分享”等模块,方便师生的互动交流,为教育提供扎实的技术保障。

2. 增强思政类幕课平台互动性,搭建师生兴趣点相契合的桥梁

思政类教师可与学生协商好,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后,集中一个时间段就近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事热点话题及网络舆论导向等相关问题展开一次“头脑风暴”,或者在慕课平台增设时事探讨专栏,对于微博热搜话题、国情现状、国内外重大事件等有关问题,广大师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评述。这种较为自主性的学习探讨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空洞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自觉地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大体系中,同时,学生会将这种状态延展到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在此专栏上了解到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态度在学生群体中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进而让学生从网络上的各色言论中抽离出来,站在理论的前沿以更为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同时,教师在与学生频繁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更为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增强自我的创新意识。在收集的数据中,学生非常希望与老师、同学们展开互动,其中希望与教师互动的同学占比高达82.78%(如图3)。可见,通过加强在幕课平台上的互动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思想政治类教育而言,师生加强沟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更凸显了加强慕课平台互动性的必要。

图3 与教师的互动意愿度

根据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倾向,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识形态动向等,对在网络上盛行的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反映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各种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加以控制。教师应有意识地就同学们的兴趣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加以引导和深入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逐级搭建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体系。从形势政策、网络舆情中提炼出理论,将理论浸透到大学生生活中,借助完善、精要的思政类慕课体系辅助教师潜移默化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在学生心中扎根,为建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各大高校的思政类慕课工作者与意识形态教育者应当加强沟通,可通过开展学术会议等方式共同探究一个最为合适的方式方法,抵制非法信息在校园内的散播,营造浓郁的理论学习氛围,各大高校再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加以运用。 高校学生间也可借此平台相互交流,平台可以将一些阅览量高、内涵丰富的观点推送给各个用户,培养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同龄人间相互影响力较大,向贤者看齐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快速进步与成熟。 高校名师也可以参与到同学们热议的话题中,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畅所欲言。 在名家名师的熏陶和带领下,学生必当在其中吸收更为有益的思想,也能够为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积极发展创造浓厚的学术范围,学生群体的兴趣导向很有可能由娱乐性质转向对意识形态的摸索与探究。

3. 通过同质体系构建到异质个性开发,促使教学理念向创新化转型

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应该局限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同质化构建,从传统教学理念中脱离出来,由同质教学转向异质个性开发,会赋予教学理念更加多维的创新形态。在思政类慕课教学平台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受众输出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相关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同质体系,而且要注意异质个性的开发。根据学生具有独特性这一本质,在学生从慕课中吸收观点时,一部分学生持有异议或独到的见解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思政类慕课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关系着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等,而网络上的各种讯息又极大地冲击着学生们的思潮,部分学生(在调查数据中有10.89%的同学表示自己对于国家政治事件、时政热点的有关言论不具备辨析能力,31.71%的同学则表示不清楚)还不具备辩证看待各种观点的能力,极有可能受网络上某些言论、谣言的迷惑。

因此,在思政类慕课中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时,在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里,要注重引导个别学生的“个别观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在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强政治引领”,加强政治引领也应当“因材施教”[5],教师在注重全体学生的政治教育时,也应当关注异质性学生群体的政治教育,这一群体可能是“高精尖”人才,也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帮扶对象。教师应在慕课的师生互动版块中,及时捕捉到需要异质个性开发的少部分群体,通过线上私信或者线下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体系,让他们及时走出潜在的思想误区,在泛滥的网络思潮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彰显的时代魅力,深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于一些思想见地深刻的 “异质性”学生,教师应在慕课平台的发言区中敏锐察觉,在尊重学生的“异质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培养“异质性”思维,对于基础价值理念的创新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的路径。这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难题与挑战,教师在原有的教学任务中将要花费较多的心血才能实现对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完整构建。

四、 结 语

在思政类慕课中融入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教学理念是一种落实网络意识形态构建的方式或者途径,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应当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利用好慕课平台的技术优势,一方面要打造出符合学生求知需求、社会人才需求和国家发展需求的精品课程体系,让学生愿意学、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通过各方资源的通力协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使其学会在未来变化莫测的全球化大环境中认清形势,辩证思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班人与弘扬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各行各业中创造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