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庾信王褒关陇诗考述

2021-03-10

关键词:庾信建德宇文

陆 路

(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作者简介:陆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人文学院研究员,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成员,主要从事汉唐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西魏北周时期是先唐关陇诗创作最多的时段,庾信在南潮梁承圣三年(554)四月出使西魏时留滞关中,王褒在承圣三年末西魏陷江陵后入关,二人皆仕于西魏北周,并终老于关中,二人的文才都受到朝廷的重视。二人诗歌占西魏北周关陇诗的约75%,是西魏北周关陇诗创作最多者。二人入关以后的诗作又是实现南北诗风交融的尝试,推动了关陇整体诗歌创作水准的提升。本文按时间顺序,对庾信、王褒关陇诗作(亦涉及与二人相关文士的诗作)进行系统梳理考索,为全面研究北朝关陇诗以及南北诗风融合等问题提供基础。

一、庾信王褒关陇诗考

庾信《和颍川公秋夜》,颍川公大约指颍川郡公李人杰,《周书·李延孙传》:“大统四年,(李延孙)为其长史杨伯兰所害。后赠司空、冀定等六州刺史。子人杰,有祖、父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和州刺史,改封颍川郡公。”[4](卷四十三P74)西魏恭帝二年(555),庾信封开府仪同三司,大约李人杰此时期亦为仪同三司,二人约在此期间作诗唱和。颍川公原诗已佚。王褒《和殷廷尉岁暮》,曹道衡先生以为殷廷尉是以梁元帝时官职称殷不害,并系是诗于周明帝二年(558)[5](P554)。系年似有些晚。《周书·王褒庾信传》:“褒与王克、刘瑴、宗懔、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4](卷四十一P731、734)《陈书·殷不害传》:“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太建七年,自周还朝,其年诏除司农卿,寻迁光禄大夫。”[6](卷三十二P424)承圣三年十一月辛亥(十一月二十九日,555年1月7日)西魏陷江陵,十二月辛未(十二月十九日,555年1月27日)害梁元帝[2](卷五P135),则王褒等出发已是年末,到长安已是第二年,诗云:“岁晚悲穷律,他乡念索居。”[7](卷三P57),则是诗至早西魏恭帝二年岁末作于长安。殷不害原诗已佚。王褒《入关故人别》,西魏恭帝二年(555)放王克等回建康,张宗原以为大约在离开长安时王褒作是诗与回建康的故人告别,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8](P1308)。

李昶《陪驾幸终南山诗》,庾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此处从本集,《艺文类聚》《文苑英华》作《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周书·李昶传》:“太祖(即宇文泰)奏昶为御史中尉。岁余,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六官建,拜内史下大夫,进爵为侯,增邑五百户,迁内史中大夫。世宗初,行御伯中大夫。武成元年,除中外府司录。”[4](卷三十八P636)《周书·文帝纪下》:“魏恭帝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官。以太祖为太师、大冢宰。”[4](卷二P36)则李昶魏恭帝三年(556)为内史大夫,因为李昶赐姓宇文,故称宇文内史。诗中所述为春夏之际景象,李昶之作及庾信和作大约作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春夏之际。是年九月世宗(周明帝)即位,李昶转为御伯中大夫,不再称内史。终南山在长安南郊。李昶《春日游山》(已佚)及庾信和诗大约亦同时期作。周明帝即位庾信作《喜晴应诏敕自疏韵》,诗中以汉文帝之立喻周明帝即位。周明帝有《和王褒咏摘花》,周明帝元年九月即位,武成二年(560)四月去世,大约周明帝二年至武成二年间(558—560)某个春季与王褒咏摘花诗唱和(王褒原诗已佚)。

王褒《九日从驾》,宇文毓《过旧宫诗》,《周书·明帝纪》:“大统十六年,行华州事……及孝闵帝废,晋公护遣使迎帝于岐州。秋九月癸亥(九月二十七日,557年11月4日),至京师,止于旧邸。甲子(九月二十八日,11月5日),群臣上表劝进,备法驾奉迎。帝固让,群臣固请,是日,即天王位,大赦天下……(周明帝)二年九月辛卯(九月初一,558年9月28日),以大将军杨忠、大将军王雄并为柱国。甲辰(九月二日,9月29日),封少师元罗为韩国公,以绍魏后。丁未(九月十七日,10月14日),幸同州。过故宅,赋诗曰:‘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冬十月辛酉(十月初一,10月28日),还宫……武成元年九月乙卯(九月初一,559年10月17日),以大将军、天水公广为梁州总管。辛未(九月十七日,11月2日),进封辅城公邕为鲁国公。”[4](卷四P53、56、58)王褒诗云:“黄山猎地广,青门官路长。律改三秋节,气应九重霜……终惭属车对,空假侍中郎。”[9](卷一百七十三P837)曹道衡先生以为诗中所述时节与周明帝二年九月幸同州时节相符,故系是诗于是年[5](P554),诗中“黄山”即黄山宫,在今陕西兴平市西,正在长安附近。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即此也。”[10](卷三P197)周明帝元年即位时已是九月末,是年九月不可能出巡。武成元年九月并无周明帝出行记载,且据上引史料九月十七日周明帝尚在长安,王褒当然不可能是年重九从驾出行。武成二年四月周明帝就去世了。故王褒重九日从驾至黄山,只能是在周明帝二年,是年九月二日周明帝还在长安,大约此后数日即出发,九日先到黄山,再向东到同州。西魏废帝二年华州改名同州,同州治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可知周明帝宇文毓所幸之同州即原华州,此地有宇文毓行华州事时的旧宅。庾信《望野》“试策千金马,来登五丈原”[3](卷四P285)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三国时诸葛亮驻兵于此。该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王褒《送观宁侯葬》,庾信《思旧铭》倪璠注:“《思旧铭》者,悼梁观宁侯萧永作也。观宁之卒,王褒有送葬之诗,子山著《思旧》之铭。”《思旧铭序》:“岁在摄提,星居监德,梁故观宁侯萧永卒。”据倪璠注,“岁在摄提”指戊寅年,“星居监德”即寅年正月,可知萧永卒于周明帝二年正月[3](卷十二P684)。王褒之诗正作于是年春。庾信《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3](卷四P367)王琳拥立梁元帝孙萧庄为帝继梁之统,而反对陈朝,《陈书·武帝纪》:“永定二年三月,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天嘉元年二月王琳及其主萧庄奔于齐。”[6](卷二P36、49)大约萧庄即位后,王琳寄书于庾信,庾信在长安得王琳信而寄是诗答之。庾信《奉报穷秋寄隐士》:“空枉平原骑来过仲蔚庐。”[3](卷三P185)以平原比北周赵王宇文招,以高士张仲蔚自比。宇文招武成元年(559)九月封赵国公。庾信武成二年在麟趾殿校书,是时已不能称为隐士。据此鲁同群以为是诗约武成元年作于长安[1](P674)。庾信、王褒皆作有《和赵王隐士》,大约亦同时期作。宇文招原诗已佚。庾信《奉和赵王西京路春旦》:“直城龙首抗,横桥天汉分。”[3](卷四P297)《三辅黄图校释》:“长安西出第二门曰直城门。《汉宫殿疏》曰:‘西出南头第二门也’。亦曰故龙楼门。门上有铜龙,本名直门,王莽更曰直道门端路亭。”[10](卷一P85)横桥即中渭桥在今咸阳东南(考证见下文)。可见该诗作于长安。鲁同群据诗中“弄玉迎箫史,东方觅细君”,以为指宇文招成婚。庾信《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载纥豆陵氏武成二年册拜赵国公夫人,故是诗作于是年[1](P674)。宇文招原诗已佚。是时宇文招还未封赵王,题中“赵王”为后来所加。李昶《入重阳阁》、庾信《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周书·明帝纪》:“武成二年三月辛酉,重阳阁成,会群公列将卿大夫及突厥使者于芳林园,赐钱帛各有差。夏四月,帝因食遇毒。庚子,大渐。”[4](卷四P59)李昶诗:“衔悲向玉关,垂泪上瑶台。舞阁悬新网,歌梁积故埃。……独有西陵上,松声薄暮来。”[9](卷二百四十P1209)悼念周明帝,宇文内史即李昶,《文苑英华》作李那《奉和重适阳关》,庾信诗为和李昶诗而作,似当依徐陵《与李那书》作《入重阳阁》,“那”为李昶小名[11](P217220),庾信诗云:“徒悬仁寿镜,空聚茂陵书。”[9](卷三百十四P1614)以汉武帝喻周明帝,周明帝身前善属文、好藏书。二诗即武成二年四月周明帝去世后作于长安。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周书·明帝纪》:“(周明帝)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4](卷四P60)《北史·庾季才传》:“武成二年,与王褒、庾信同补麟趾学士,累迁稍伯大夫。”[12](卷八十九P2948)庾信武成二年(560)补麟趾学士,校经史就在是时。倪璠以为刘仪同是刘臻。曹道衡先生指出刘臻为仪同三司已是隋朝建立后,诗中之刘仪同当指刘璠[5]560,《周书·刘璠传》:“太祖以璠为中外府记室,寻迁黄门侍郎、仪同三司。”[4](卷四十二P763)则还在西魏时期宇文泰已以刘璠为仪同三司,且刘璠博学能文,正可校经史。是诗即作于武成二年。刘璠原诗已佚。宗懔《麟趾殿咏新井》,《周书·宗懔传》:“及江陵平,与王褒等入关。太祖以懔名重南土,甚礼之。孝闵帝践阼,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世宗即位,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数蒙宴赐。保定中卒。”[4](卷四十二P760)世宗即周明帝,宗懔与庾信、王褒同在麟趾殿,是诗即在麟趾殿刊刻群书时作。

庾信《忝在司水看治渭桥》、王褒《和庾司水修渭桥》,《太平寰宇记·关西道》:“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始皇都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象牵牛。渭水南有长乐宫,渭水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便桥在(咸阳)县西南一十里,架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四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相对,因号便桥。”[13](卷二十六P560)横桥即中渭桥在今咸阳东南,便桥即西渭桥在今咸阳西南。庾司水即庾信。鲁同群以为庾信在北朝受实官最早在周明帝保定元年即位后,除司水下大夫即在是年,庾信保定三年(563)出为弘农郡守,二诗至早作于保定元年[1](P680)。庾信《望渭水》,与前二诗一样写渭水春景,大约亦同时作。宗羁《登渭桥》,宗羁大约亦为南阳涅阳宗氏,与宗懔同族,亦在西魏陷江陵后入关。是诗大约与庾信修渭桥之作同时期作。庾信《和李司录喜雨》,李司录指李昶,据《周书·李昶传》,李昶约武成元年至保定元年(559—561)间为中外府司录[4](卷三十八P686),是诗即此期间作于长安。李昶原诗已佚。

王褒《赠周处士》,《周书·王褒传》:“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弘让兄弘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致书曰……弘让复书曰……。”[4](卷四十一P731)诗云:“崤曲三危阻,关重九折难。犹持汉使节,尚服楚臣冠……百龄悲促命,数刻念余欢。云生陇坻黑,桑疏蓟北寒。鸟道无蹊径,清溪有波澜。”[7](卷三十六P643)长安正在崤山、函谷关以西,“汉使节”则指虽身在北朝,而心系南朝。《陈书·文帝纪》:“天嘉三年三月景(丙)子(三月七日,562年4月25日),安成王顼至自周,诏授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置佐史。”[6](卷三P55)据周弘正到达建康时间及诗中所述时节,约保定元年(天嘉二年561)末王褒作是诗赠周弘让。周弘正大约天嘉二年末或三年初从长安出发,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可以在天嘉三年三月初到达建康。周弘正回建康后,周弘让见到王褒之诗及书信而复书予王褒。庾信《集周公处连句》,倪璠以为周公指周弘正,诗云“市朝一朝变,兰艾本同焚。故人相借问,平生如所闻。”[3](卷四P366),庾信被留关中,梁亦为陈所代,故诗中与老友相见感叹世事变迁,此四句大约为此连句诗之残句,颇疑王褒亦参加连句。此诗亦作于天嘉初周弘正来长安时。庾信《徐报使来止得一相见》,吉定以为徐报为徐陵子、周弘正女婿,天嘉元年约随周弘正一同来长安,徐陵本为庾信好友,故庾信与好友之子相见感慨而作诗[11](P210)。或许庾信《寄徐陵》即作于此时,托徐报带给其父。庾信《怨歌行》,以金陵女子嫁到长安而思念故乡,喻诗人本南朝人羁旅长安而生乡关之思,则亦作于关中,庾信《伏闻游猎》,诗末“谁知茂陵下,愿入雎阳城”言欲拟司马相如病免归梁[3](P212),表达了对南朝的思念,则是诗亦作于关中。二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庾信《从驾观讲武》,《周书·武帝纪》:“保定二年冬十月戊午,讲武于少陵原。”[4](卷五P67)诗云:“校战出长杨,兵栏入斗场。”[3](卷三P203)长杨是秦汉游猎之所,诗中正以长杨指代少陵原(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南),是诗作于保定二年(562)冬十月。王褒《和赵王途中诗》,庾信《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和赵王送峡中军》《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周书·文帝诸子传·赵僭王招》:“武成初,进封赵国公,邑万户。保定中,拜为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建德元年,授大司空,转大司马。三年,进爵为王,除雍州牧。四年,大军东讨,招为后三军总管。”[4](卷十三P203)《周书·武帝纪》:“保定二年十一月丁卯,以大将军卫国公直、大将军赵国公招并为柱国。又以招为益州总管……天和五年七月辛巳,以柱国、谯国公俭为益州总管……建德四年三月甲戌,以柱国、赵王招为雍州牧。”[4](卷五P67、77、91)可见《赵王招传》有误,宇文招任雍州牧是在建德四年(575)三月,赵国公宇文招保定二年(562)十一月被任为益州总管,直至天和五年(570)七月谯国公俭代赵国公招为益州总管。《艺文类聚》中《和赵王途中诗》题为王褒作,后人编庾信集归入庾信名下,今从《艺文类聚》。王褒诗云:“飘飘映军幕,出没望连旗。度云还翊阵,回风即送师。峡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锦城遥可望,回鞍念此时。”[7](卷二十七P489),锦城即成都。庾信《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暗岩朝石湿,空山夜火明。低桥涧底渡,狭路花中行。”[9](卷二百九十九P1524)庾信《和赵王送从军》:“客行明月峡,猿声不可闻。”[9] (卷二百九十九P1524)写峡中景象,诸诗皆悬想益州一带景象,可见此时宇文招为益州总管。建德三年(574)宇文招方为赵王,诗题中大约原作赵国公,“赵王”为诗人日后所改或后人所改。王褒诗写春景,庾信《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写秋冬景象,可知非一时所作。大约宇文招为益州总管期间与庾信王褒遥相唱和,诸诗即现存的部分作品。宇文招原诗已佚。

庾信《别庾七入蜀》,庾七是庾信兄弟,名与事迹未详。大约保定三年(563)春庾七随益州总管宇文招入蜀,庾七离长安前庾信作是诗赠别。庾信《侍从徐国公殿下军行》,徐国公即若干凤。《周书·若干惠传》:“保定四年,追录佐命之功,封(若干)凤徐国公,增邑并前五千户。建德二年,拜柱国。”[4](卷十七P282)若干凤为西魏将领若干惠子。保定三年庾信出为弘农太守直至保定五年回长安,天和元年(566)至三年庾信在襄州总管府[1](P694-696)。建德二年(573)若干凤拜柱国,当有新的称呼,天和四年(569)至建德元年(572)庾信基本在长安,是诗作于此期间的可能性较大。庾信《和王内史从驾狩》,王内史即内史中大夫王褒。《周书·王褒传》:“世宗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等赋诗谈论,常在左右。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保定中,除内史中大夫。”[4](卷四十一P731)诗云:“冬狩出离宫,还过猎武功。”[3](卷四P328)庾信《冬狩行四韵连句应诏》,亦写从驾冬狩。王褒《和张侍中看猎》“上林冬狩返,回中讲射归。还登宣曲观,更猎黄山围。”[7](卷六十六P1173)《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西驰宣曲,濯鹢牛首”张揖曰:“宣曲,宫名也,在昆明池西也。牛首,池名。在上林苑西头。”[23](卷八P499)宣曲观即宣曲宫,在长安昆明池西,再往西就是黄山宫,即王褒《九日从驾》中所写之“黄山”。张侍中事迹未详。大约保定间(561—565)某年冬王褒、庾信、张侍中等随从狩猎时作诗,王褒从驾狩诗及张侍中看猎诗已佚。或以为王褒是诗中之“张侍中”即庾信《和张侍中述怀》之张侍中,庾信诗作于西魏末其刚入关时,王褒诗作于北周时,且二诗作年相差约十年,很难想象在前朝为侍中,在新朝建立近十年后仍为侍中,就是在一个皇朝中任一职十多年亦不多,故二诗之张侍中当非同一人。庾信《见征客始还遇猎》中亦写及围猎,且用了汉成帝、秦文公的典故,暗指此乃关中帝王狩猎活动,当亦作于长安一带。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诗中多次提到上林、雍门、新丰、戚里、兰池等长安一带的地名,当是在关中作才会自然而然写及。庾信《咏春近余雪应诏》言及上林以及陪天子游览等,则约在关中应诏而作。诸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王褒《送刘中书葬》,牛贵琥以为刘中书即中书侍郎刘璠。据《周书·刘璠传》,刘璠天和三年(568)卒,时年五十九,是诗即是年作于长安[14]。庾信《奉和阐弘二教应诏》,二教即佛教、道教。《周书·武帝纪》:“天和四年二月癸亥,以柱国、昌宁公长孙俭为夏州总管。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4](卷五P567)该诗即此时作于长安。庾信《对宴齐使》, 《周书·武帝纪》: “天和三年八月乙丑, 齐请和亲, 遣使来聘, 诏军司马陆逞、 兵部尹公正报聘焉……四年夏四月己巳, 齐遣使来聘……六年十一月丙辰, 齐遣使来聘……建德元年三月癸卯朔, 日有蚀之。 齐遣使来聘。”[4](P75-80)诗云: “林寒木皮厚, 沙迥雁飞低。”倪璠注: “子山对宴齐使, 自伤颜之厚矣, 有如木皮; 又似锻翮之雁,不能高飞也。”[3](P318)虽然有比喻义, 然而当是见到景物而想起此比喻, 所写为冬景, 如是则是诗作于天和六年(571)十一月接待齐使时。

庾信向蒲州使君宇文护子中山公宇文训乞酒,作《就蒲州使君乞酒》。《周书·武帝纪》:“天和元年二月戊申,以开府、中山公训为蒲州总管。”[4](卷五P72)《周书·晋荡公护传》:“改天和七年为建德元年。护世子训为蒲州刺史。其夜,遣柱国、越国公盛乘传往蒲州,征训赴京师,至同州赐死。”[4](卷十一P177)则自天和元年春至天和七年春宇文训为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总管。诗云:“萧瑟风声掺,苍茫云貌愁。乌寒栖不定,池凝聚未流。蒲城桑叶落,灞岸菊花秋。愿持河朔饮,分劝东陵侯。”[7](P1248)写秋景,蒲城指蒲州,是宇文护所在;灞岸指长安,是庾信所在。宇文训答应送酒给庾信而还没送到,庾信作《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细柳望蒲台,长河始一回。秋叶几过落,春蚁未曾开。”[7](卷七十二P1248)细柳营在长安附近。天和三年庾信作有《周太傅郑国公夫人郑氏墓志铭》,则天和二年秋冬或天和三年庾信回到长安。二诗大约天和三年至六年间某个秋季作于长安。庾信《同卢记室从军》,卢记室即北周齐王宪卢恺。倪璠以为天和六年庾信和卢恺一同从齐王宪军行,而作此诗[3](卷三P208)。但他对该诗诗题的理解似可商榷。庾信是诗此处所列诗题见于《六朝诗集·庾开府集》,倪璠《庾子山集注》与此同。《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录该诗皆作《从军行》。嘉靖间朱曰藩刻《庾开府诗集》卷二中目录中该诗作《从军行》,正文中题下有小注“同卢记室作”,朱曰藩序文云:“予家故有抄本庾信诗二卷”[24],则朱曰藩别有所本。朱曰藩本大约更接近该诗原有的题目,《六朝诗集》中的该诗诗题大约已是小注混入原题中的产物(笔者对五言诗流传过程中题名变化曾有详述)[25]。是诗约为庾信和卢恺《从军行》而作,“同”是“和”的意思,庾信诗中多见,如《同颜大夫初晴》。建德元年(572)正月宇文宪进爵为王,卢恺从其出征时尚非王,《隋书》所述是以后来的爵位追述。

庾信《奉和法筵应诏》《至老子庙应诏》,《周书·武帝纪》:“建德元年春正月戊午,帝幸玄都观,亲御法座讲说,公卿道俗论难,事毕还宫。”[4](卷五P79)玄都观在长安。二诗即是年春从武帝至玄都观应诏作。庾信《和何仪同讲竟述怀》:“无名即讲道,有动定论机。”[3](卷三P225),亦在讲道教,大约与《奉和法筵应诏》《至老子庙应诏》同时作。何仪同原诗已佚,何仪同名与事迹未详。庾信《答王司空饷酒》,王褒大约建德元年或二年迁小司空。是诗大约此期间作于长安。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河阳公指李纶,李弼子,为聘齐使主,早卒[4](卷十五P255)。《北齐书·后主纪》:“武平三年(周武帝建德元年)夏四月,周人来聘。”[15](卷八P105)大约建德元年的聘齐使主即李纶。大约聘齐后不久李纶即卒,故曰早卒。则该诗大约作于建德元年前。

庾信《别周尚书弘正》《送周尚书弘正》二首、《重别周尚书》, 《陈书·周弘正传》: “元帝在江陵, 及弘正至, 礼数甚优, 朝臣无与比者。 授黄门侍郎, 直侍中省。 俄迁左民尚书, 寻加散骑常侍……及江陵陷, 弘正遁围而出,归于京师, 敬帝以为大司马王僧辩长史, 行扬州事……天嘉元年,迁侍中、 国子祭酒, 往长安迎高宗。 三年, 自周还, 诏授金紫光禄大夫, 加金章紫绶,领慈训太仆。”[6](卷二十四P309)周弘正在梁时为尚书, 陈文帝天嘉三年(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在长安与前来接陈顼(即后来的陈宣帝)回建康时, 周弘正并非尚书。 在陈时周弘正至光大元年(567)方为尚书。 陈志平据《周书·韦夐传》: “陈遣其尚书周弘正来聘, 素闻敻名,请与相见。”, 《陈书·文帝纪上》: “建德二年九月乙丑,陈遣使来聘。” 以为周弘正确实在陈代任尚书时出使北周,就是在建德二年(573)秋,《重别周尚书》:“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正是写秋冬之际,此三诗即作于是年在长安与将回建康的周弘正道别时。[16]《别周尚书弘正》:“扶风石桥北,函谷故关前。此中一分手,相逢知几年。”[3](卷四P322),皆为关中地名,正是作于长安,今从陈说。建德二年,王褒为太子少保,此期间闻知周弘让卒而作诗悼之(已佚),庾信作《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5](P598),大约是来长安的周弘正告知王、庾二人这一消息的。建德二年周弘正在长安时见过韦夐,则其《赠韦夐》作于此时,韦夐答诗已佚。庾信《和裴仪同秋日》、王褒《别裴仪同》,裴仪同即裴政。《北史·裴政传》:“仕梁,以军功封为夷陵侯,给事黄门侍郎……会江陵平,与城中朝士俱送京师……周文闻其忠,授员外散骑侍郎,引入相府……隋开皇元年,为率更令,加上仪同三司。诏与苏威等修定律令。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同撰著者十余人,凡疑滞不通,皆取决于政。”[12](卷七十七P2612)则裴政与王褒一同在江陵陷落后入关。庾信诗云:“萧条依白社,寂寞似东皋。学异南宫敬,贫同北郭骚。”[3](卷三P203),指是时庾信母亲尚在,据曹道衡先生考证,庾信母卒于保定三年(563)或天和元年(566)[5](P742),则是诗当作于此前。裴政原诗已佚。王褒诗云:“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边衣苦霜雪,愁貌捐风尘。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7](卷二十九P525),沙飞、蓬卷、边衣等为边塞景象,估计裴政曾有边塞之行,王褒为之送行。亦写秋景,或许与庾信诗同时期作。庾信、王褒作二诗时裴政并非仪同,开皇元年(581)裴政加仪同三司时,庾信已是生命最后一年,而王褒早在建德四年(575)出为宜州刺史、建德五年去世[14],故诗题中的仪同为后人所加。

王褒《别王都官》,牛贵琥以为王都官指王克。江陵陷,王克与王褒皆为琅琊王氏一同被徙长安。王克等后允许东归,绍泰二年(556)抵达建康,在离开长安前王褒作是诗送行。王克曾为吏部尚书,牛先生并结合《南史·萧思话传》“萧思话仕齐为都官尚书,掌吏部”而以为吏部尚书可称都官[17](P99)。萧思话并非因为任都官尚书而就掌吏部,而且没有别的都官尚书掌吏部的例子,且亦无 吏部尚书称作都官之例,王克又确实没有任过都官之记载。此处王都官似非王克。王褒确实可能赠诗送别东归的王克,但未必为是诗。笔者查阅史料发现,与王褒差不多时代王氏为都官者有王质与王湜,皆为琅琊王氏。《陈书·王质传》:“天嘉二年,除晋安太守。高宗辅政,以为司徒左长史,将军如故。坐公事免官。寻为通直散骑常侍,迁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建二年卒,时年六十。”[6](卷十八P248)王质为王锡弟、王褒族叔,光大元年至二年(567—568)陈顼辅政到太建二年(570)卒,大约此期间王质曾为都官尚书。此时期并无陈人聘周之记载,且王质传中亦无其聘周之记载,故王都官大约不是指王质。《周书·萧察传》:“王弟湜,方雅有器识。位至都官尚书。岿之二十年,卒。子怀,秘书郎,隋沔阳令。”[4](卷四十八P875)王湜父王锡,则与王褒为族兄弟,仕于后梁,后梁为西魏北周附庸,两国应多有往来,大约为都官尚书时王湜曾作为聘使到过长安,离别时王褒与之送别作是诗。都官尚书大约是王湜最后一个官职,王湜卒于萧岿天保二十年(581),王褒约建德四年出为宜州刺史、建德五年卒,则是诗约天和间至建德初(566—574)间作于长安。王褒《高句丽》、庾信《舞媚娘》皆为六言诗,以佳人自喻,喻己羁留北朝、倡优蓄之、空度时光的哀伤[17](P37),则亦作于关中,庾信是诗还写及北周天元帝令宫人黄眉墨妆[3](P405)。王褒《长安道》《长安有狭邪行》,虽然是乐府旧体,写长安的繁华贵族的骄奢生活,但诗中写及“宣曲观”“御宿园”等真实的长安地名,且表达了自己宁做文人、并不羡慕长安贵族生活,这是在真实情境中的实感,大约亦作于关中。四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庾信《岁晚出横门》,《三辅黄图校释》:“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10](P88),则是诗作于长安,具体创作时间未详。王褒、庾信《咏雁》,庾信之诗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归于周弘正名下题作《于长安咏雁》。但《初学记》中之诗题,则说明时人至少清楚该诗作于长安。王褒诗中感叹河长海阔故乡难回,庾信诗中南思洞庭,皆借咏雁抒发对南方故乡之思念。是二诗大约同时作于长安,具体创作时间,要之作于建德四年(575)王褒出为宜州刺史前。据庾信《伤心赋》,其二男一女在金陵丧乱中亡没,羁留长安后,一女刚成人、一孙(一曰外孙)尚为孩稚亦相继离世,更悲痛的是保定天和间其母亦去世,形单影孤的庾信,大约见孤雁而感怀自伤,作《秋夜望单飞雁》。庾信《拟咏怀诗》二十七首中,多表达对梁亡的哀痛,对自己羁留关中的无奈以及乡关之思等,除第五、十八、十九、二十、二十六首约保定四年(564)任弘农太守(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时作[1](P693),其余约作于关中。《率尔成咏》《慨然成咏》感叹羁留长安而食周粟,则亦作于关中。诸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庾信《和淮南公听琴闻弦断》,淮南公即元伟。魏恭帝三年六官建,元伟即是年降爵淮南县公,建德二年迁小司寇,庾信另有诗《谨赠司寇淮南公》,而此处未称元伟为司寇,约作于元伟为小司寇前,则约作于魏恭帝三年至建德二年间(556—573)。元伟原诗已佚。

庾信《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北园射堂新成》,大约正因为宇文招建德三年正月进爵赵王而建新斋。倪璠据《周书·若干惠传》:“太祖尝造射堂新成,与诸将宴射。(若干)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以为北园之射堂即指此[3](卷三P276)。然而若干惠卒于大统十三年(547),是时庾信尚未来到北朝,所以是射堂显然非《若干惠传》中所言之射堂。赵王招府中有北园,则此射堂正指赵王府北园之射堂。二诗约同时期作。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奉报赵王惠酒》《奉和赵王春日》《奉和赵王美人春日》《奉和赵王喜雨》《奉和赵王游仙》,《初学记》卷一收录《咏日应赵王教》题作隋康孟。隋代亦有赵王,即隋炀帝第三子赵王杲,而大业十四年(618)与隋炀帝一同被宇文化及杀害时也只有十二岁,此年龄不大可能令大臣作诗,更不大可能与大臣或文士诗歌唱和。所以此诗题中之赵王当指北周赵王宇文招。康熙间张玉书等所编《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此诗作者即题作北周康孟,可见张玉书等正以为赵王是指宇文招。《初学记》编于开元间,距隋代尚近,言康孟为隋人当有所本,则康孟当为周隋间人。诸诗为庾信等与赵王唱和所作,多受南朝新体诗风影响,约作于建德三年正月宇文招进爵赵王后、建德四年三月出为雍州牧前。庾信《和赵王看妓》、弘执恭《和平凉公观赵郡王妓》、法宣《和赵郡王观妓应教》,平凉公指元亨。《隋书·元亨传》:“大统末,袭爵冯翊王,邑千户。授拜之日,悲恸不能自胜。俄迁通直散骑常侍,历武卫将军、勋州刺史,改封平凉王。周闵帝受禅,例降为公。”[18](卷五十四P1365)陈尚君师以为法宣与弘执恭二诗为同题之作[19](P17),庾信之作所和对象及内容相同,大约亦同时作。崔仲方《奉和周赵王咏石》,《周书·崔猷传》:“(崔猷)子仲方,字不齐,早知名,机神颖悟,文学优敏。大象末,仪同大将军、司玉下大夫。”[4](卷三十五P6170)王褒、庾信皆作有《奉和赵王隐士》,《周书·文帝诸子传·赵僭王招》:“建德元年,授大司空,转大司马。三年,进爵为王,除雍州牧。”[4](卷十三P203)王褒大约建德四年出为宜州刺史,建德五年(576)卒于宜州。宇文招《隐士诗》已佚。诸诗约亦作于建德三年正月宇文招进爵赵王后、建德四年三月出为雍州牧前。

庾信《和侃法师三绝》:“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泪落,看君马向南。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回首河堤望,眷眷嗟离绝。谁言旧国人,到在他乡别。”[3](卷四P369)《续高僧传》卷十:“释靖嵩,俗姓张,涿郡固安人……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余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陈宣帝远揖德音,承风迎引。”[20](卷十P337、338)诗中之侃法师即灵侃。《周书·武帝纪》:“建德三年五月丙子,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4](卷五P85)侃法师大约即是年前往南朝,离开长安前,侃法师作三首绝句,庾信作是三诗和之。王褒《云居寺高顶》、庾信《和从驾登云居寺塔》,王褒与庾信一同随赵王宇文招游云居寺。庾信诗云:“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倪璠注引张揖曰:“石关,观名。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3](卷三P224)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北甘泉山上,云居寺约在长安,故登塔远眺甘泉山。二诗约作于王褒建德三年出任宜州刺史前。宇文招《游云居寺》已佚。庾信《和宇文京兆游田》,宇文京兆即京兆尹宇文神举。《周书·宇文神举传》:“建德元年,迁京兆尹。三年,出为熊州刺史。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4](卷四十P715)则宇文神举建德元年至三年为京兆尹,宇文神举《游田诗》(已佚)及庾信和作,此期间作于长安。庾信《别张洗马枢》,倪璠注:“张洗马当是南朝人,与子山同为羇士。周陈通好之时,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本国。子山留而不遣,故赠别焉。言我两人离别,君如苏武,得遇南归;我若杨朱,终悲歧路也。”[3](卷四P323)《周书·庾信传》:“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留而不遣。”[4](卷四十一P734)《陈书·殷不害传》:“太建七年,自周还朝,其年诏除司农卿,寻迁光禄大夫。”[6](卷三十二P425)则太建七年(建德四年)在北周的南朝流寓之士回到南朝,张枢大约亦在此时回到南朝,故庾信是诗大约即是年作于长安。

鲁同群以为庾信《答赵王启》“仰承张幕全韩,连营上地……今者遂总宪司,预闻刊鼎。献岁刑书,既应悬法;上春木铎,方须徇人”指建德四年周师与齐军战,赵王驻军于故韩城。“总司宪”云云可知庾信正在司宪大夫任上,则庾信《正旦上司宪府》作于建德五年正月[1](P699)。王褒建德五年卒于宜州(治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17](P322),庾信《伤王司徒褒》云:“陕路秋风起,寒堂已飒焉。”[9](卷三百二P1540)则大约建德五年秋庾信在长安闻知王褒卒而作是诗。庾信《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薛文学事迹未详。《周书·庾信传》:“俄拜洛州刺史。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4](卷四十一P734)建德六年正月周武帝入邺城,北齐亡,庾信在洛州作有《贺平邺都表》(据表中“臣忝窃荣幸,莅政东藩,不获躬到阙庭,预观大庆,不胜凫藻踊跃之至”[3](卷七P508)可知是时庾信已在洛州),则庾信约建德五年赴任洛州刺史,前往洛州前与薛文学赠答作诗。薛文学赠诗已佚。北周洛州治上洛(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庾信作《奉报寄洛州》:“黎阳水稍绿,官渡柳应春。无庸奉天眷,驱传牧南秦。繁词劳简牍,杂俗弊风尘。上洛逢都尉,商山见逸民。”[9](卷二百四十P1209),想来原属北齐之地的黎阳、官渡已是一片春色。上洛、商山都在洛州境内,可知是诗建德六年春作于洛州。平邺城后庾信在洛州作《贺平邺都表》(已见上文所引),大约与作该表同时庾信作《奉和平邺应诏》。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周书·元伟传》:“六官建,拜师氏下大夫,爵随例降,改封淮南县公……建德二年,复为司宗,转司会中大夫,兼民部中大夫,迁小司寇。四年,以伟为使主,报聘于齐。是秋,高祖亲戎东讨,伟遂为齐人所执。六年,齐平,伟方见释……伟性温柔,好虚静。居家不治生业。笃学爱文,政事之暇,未尝弃书。谨慎小心,与物无忤。时人以此称之。初自邺还也,庾信赠其诗曰:‘虢亡垂棘反,齐平宝鼎归。’其为辞人所重如此。”[4](卷三十八P688)“虢亡”两句正摘自该诗。诗云:“小人司刺举,明扬实滥推。南部治都尉,军谋假建威。商山隐士石,丹水凤凰矶。”[9](卷二百四十七P1248)指诗人自己正为洛州刺史,秦末汉初“四皓”隐居于商山,丹水源于上洛。大约元伟建德六年春回长安途中经过洛州,与庾信赠答作诗,元伟答庾信诗已佚。

庾信《同颜大夫初晴》,颜大夫指颜之推弟之仪。《北史·颜之仪传》:“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周明帝以为麟趾学士。……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12](卷八十三P2796)颜之仪大约周宣帝大成元年(579)为御正中大夫。是诗大约是年为和颜之仪《初晴》(已佚)而作。庾信《同州还》,倪璠以为诗中“范雎新入相,穰侯始出蕃”,上句指隋王杨坚为大后丞,下句指赵王招等并之国[3](卷三P202)。倪说是。《周书》卷七《宣帝纪》:“大象元年春正月癸巳,受朝于露门,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大赦,改元大成。以大司马随国公杨坚为大后丞……五月辛亥,令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滕王逌并之国……八月庚申,行幸同州。壬申,还宫……大象二年三月辛卯,行幸同州。庚子,至自同州。”[4](卷七P117、120、123)诗云:“上林催猎响,河桥争渡喧。”[9](卷二百八十九P1472)上林苑为天子田猎之所,春季为禽兽生长之季,古人一般不会在春季狩猎,故是诗并非作于大象二年(580)三月。据上引材料可知大象元年八月宣帝亦曾至同州,并于当月壬申日回长安,秋八月属于田猎季节,故庾诗中有“上林”二句。可知是诗约大象元年(579)秋八月作于长安。庾信《晚宴昆明池》(该诗题从《艺文类聚》卷九),昆明池在长安西南。诗云:“春余足光景,赵李旧经过。上林枣腰细,新丰酒泛多”[7](卷九P172),写及长安一带景象,此昆明池当在长安,是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要之作于大象二年庾信致仕前的某个春日。

庾信《和乐仪同苦热》,乐仪同即乐逊。《周书·儒林传·乐逊》:“保定四年,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宣政元年,进位上仪同大将军……大象二年,进位开府仪同大将军,出为汾阴郡守。逊以老病固辞,诏许之……隋开皇元年,卒于家,年八十二。”[4](卷四十五P818)则乐逊三次可称仪同,保定四年(564)庾信在弘农太守任上,宣政元年(578)庾信在洛州刺史任上[1](P701),大象二年(580)庾信在长安,是年有可能与乐逊唱和。《周书·宣帝纪》:“大象二年夏四月己卯,诏曰:‘朕以寡薄,昧于治方,不能使天地休和,阴阳调序。自春涉夏,甘泽未丰,既轸西郊之叹,将亏南亩之业。兴言夕惕,无忘鉴昧。’”[4](卷七P123)而其他几年并无干旱炎热之记载,亦证是诗约作于大象二年。乐逊《苦热》已佚。庾信《和刘仪同臻》,据《隋书·刘臻传》,开皇元年(581)二月杨坚称帝,刘臻为仪同三司[18](卷七十六)P1731,是年秋冬之际庾信去世,故是诗当作于此期间。庾信《园庭》:“杖乡从物外,养学事闲郊。”[3](卷四P278),《礼记·王制》:“七十养于学……六十杖于乡。”[21](卷十三P491、494)正指自己年届七旬,是诗约大象元年(579)去职后作。庾信《寒园即目》亦描写庭园,并回想像汉代二疏那样乞骸骨归隐公卿送行,《归田》《幽居值春》《山斋》(寂寞寻静室)《卧疾穷愁》等亦写归隐生活且多有穷愁陆沉之凄苦,或亦同時期作[26]。

二、结 语

庾信是在关陇作诗最多者,现可知约88题146首,他被拘而仕于西魏北周常有负疚感,并有归隐之思,故其长安诗中多有隐逸情怀,早在入长安之初的《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就表达了隐逸之思。《小园赋》中的小园是庾信在长安的心灵寄托之所,诗作《园庭》则表达了晚年真正归隐之后的伤老与自在。庾信关陇诗中六十余首是新体诗,庾信的新旧体的差别更多的是表现手法和风格上的不同,对五古和新体的选择更多的是表现内容、表达方式的需要,超过了雅俗方面的考量(笔者曾对有关五言诗雅俗观的变迁问题做探讨[22],兹不赘述),相对而言,题材较为宏大严肃的、需要铺陈详述的内容更多使用古体,如《和张侍中述怀诗》全诗长达60句,采用五古铺叙梁亡以及黍离麦秀之悲和诗人在长安苟且偷生的惭愧之情,犹如诗化的《哀江南赋》。《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涉及文献整理这一大事,铺叙有关校书、古文献等的典故,故使用五古长达18句。《奉和法筵应诏诗》(22句)、《至老子庙应诏》(16句),描写周武帝在玄都观讲道,应诏而作,详绘道观景象、阐释道教之理正需铺陈,使用五古。又如《伤王司徒褒》,王褒的去世使得庾信在北朝更缺少精神的慰藉,失去同病相怜好友的哀痛无法控制,作者以58句的长篇铺陈王褒家世、才德以及诗人对王褒去世的哀伤。《谨赠司寇淮南公》(42句),诗中叙述周武平齐元伟回长安(当初代表北周出使北齐被扣)的过程(元伟使北齐被扣),并称颂元伟不辱使命的节操,题材严肃正需使用善铺叙的五古。从驾游猎之作也是庾信长安诗中较有特色的,如《从驾观讲武》全诗20句,除最后两句外,余皆对仗,以铺叙的手法狩猎以讲武之过程,俨然是具体而微的游猎类辞赋,由于场面的浩大,庾信选择了适合铺陈的五古题材。这类从军游猎之作有其身临其境的基础,非南朝文士在书斋中所想象的军事类作品等可比。这是南朝文学中罕见的。此类古体又与传统的五古有差别,对仗更频繁、更为工整,这是南朝文学工于对仗与北地贞刚之气、鲜卑文化尚武精神共同影响的产物。这是南北文学交融的成功实践。

王褒关陇诗现可知约19首,现存约17首。如《送观宁侯葬》,梁观宁侯萧永与王褒、庾信等一同羁旅长安,萧永的去世使王褒、庾信在长安痛失同伴,全诗以36句的长篇描写送葬过程、铺叙痛失同伴的哀伤以及相关之思。庾信《伤王司徒褒》之文体选择正与之同理。王褒关陇诗更多将描绘北国辽阔苍茫之景与表达乡关之思以及壮志难酬的哀叹相结合,如《入关故人别》:“百年余古树,千里暗黄尘。关山行就近,相看成远人。”[7](卷二十九P525)《送刘中书葬》:“书生空托梦,久客每思乡。塞近边云黑,尘昏野日黄。”[7](卷三十四P598),《别裴仪同》:“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边衣苦霜雪,愁貌捐风尘。”[7](卷二十九P525),《赠周处士》:“我行无岁月,征马屡盘桓。崤曲三危阻,关重九折难。”[7](卷三十六 P643)等,表之以圆美流转的新体形式,亦是南北诗风结合的重要实践,是通往唐诗的桥梁下的重要桥墩。

猜你喜欢

庾信建德宇文
建德五星
宿建德江
圆上的点
220kV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古惑仔
庾信的“小园”之思
宿建德江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修电脑
叹乱世烽火,迷我江南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