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疫情时事的初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方法探究

2021-03-10周一新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时事作文疫情

【摘要】新课标明确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写作的内容不仅反映其生活,更显示了其语文素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养。因此某些层面上来说语文教学不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还承担了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责任。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大环境下,面对各种现象、各种素材,学生的见解往往不够全面或者有失偏颇。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疫情时事,在写作中确定合适的写作立意?本文将从明确立场提高度、发散思路宽广度、理清哲思挖深度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度;广度;深度

作者简介:周一新(1980.7—),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高级教师。

《新课标》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长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程和教学论》提出的“厚积薄发定律”也阐述了甄选作文材料和立意对作文的重要作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一些学生面对抗疫时事材料作文,出现了立意不知所谓甚至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极其需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明确自己的立场、责任,从生活表象中看到生活本质并进行发散思维,在思考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当国家遭逢巨变,多少有识之士写下宏篇巨著表达忧国忧民情感,初中作文教学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时事思考习惯。针对时事作文中材料复杂的情况,特别是目前学生直面海量抗疫素材的现状,怎样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立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

一、明确立场提高度

语文教育不但承载着“言语文字的工具性”,更承载了“言语文字的人文性”,正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直接阐述了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作文教学中,学生如何认识一段材料可以大致体现出其三观和素养,教师在明確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和写作能力后,怎么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这考验着教师引导教育的能力。

时事材料是鲜活的社会缩影,学生阅读时事、面对各种社会现象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这种看法和观点很多是随意的、混乱的。目前社会上也有种种负面新闻和负能量评论,中学生三观不坚定易被影响更易动摇,作文中可能出现素材选用不当、观点部分偏激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基于疫情时事的材料作文教学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机会,也是对教师作文教学创造力的考验。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指导中引导学生明确爱国立场,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时事材料中的认识高度,使学生从中学会承担责任,继承发扬集体精神。

(一)帮助学生明确立场

时事材料作文需要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审读材料,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快速明确作文立场进行恰当立意,进而构思全文。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构思能力都是考验,特别是一旦学生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事材料主题,写出的文章往往就会偏离主题思想甚至走上意识偏颇的道路。

学生尤其是对于即将成长为青年人的学生,对时事的看法尤为重要。陈独秀曾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认为年轻一代充满希望,当坚守初心,勤勤恳恳,笃学敏行。面对抗疫中的各种画面和声音,中学生的“初心”就应该是以国为本,就是爱国!就是把国家、人民放在所有思量的第一位!国人生存、成长、发展、有所作为的根本是有“国”可依,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国家集体中的个人需要认清这一点。

抗疫初期,外国媒体不断抹黑中国的抗疫政策,国内的一些自媒体也跟风这也不满意那也不对付,要所谓的“民主”,要所谓的“人权”。一些学生开始摇摆不定,一会儿感动于新闻里中国抗疫军民的团结协作,一会儿在认识政策的合理性中又摇摆不定。所以对于时事材料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绕开意识流的对立空谈技巧。比如关于疫情中新冠病毒源头问题,官媒将事实告诉民众,民众不满足于简单陈述开始臆测,于是各路自媒体开启了一场谣言的盛宴。学生有感而发的习作中一旦选择这些作文素材,立意有可能是非不分,意识不到疫情谣言中公信力的下降、国际形势的窘迫只会让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受损。《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只有告诉学生我们国家这一路走来很艰辛,即便是在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取得硕果这一现实,才能帮助学生看清社会现象中的是非,珍惜现在的发展成果,用理智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爱国立场来面对疫情中的谣言。中华儿女面对的严峻考验不单单是《黄河大合唱》里“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能解决的境况,目前更有可能是国民衣食无忧但国际上却四面受制的严峻国际形势。中华儿女依然需要孜孜不倦地前行!面对疫情时事材料中的不同声音,中学生在作文材料审读中,剔除糟粕、明确立场才是立意之首要。

疫情之下的作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明确了基本的立场,作文立意教学才算完成文章构筑的地基。

(二)帮助学生从材料中看到个人责任、集体精神

经历了疫情,学生在方方面面都感受到了生活与以往不同。曾经的中学生只要负责刷题、学习,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架势。但是疫情来了,学校可能时不时停课,社区可能时不时短暂封闭,每个人都经历着生活的历练。学生要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只有疫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学校才有开学的可能,校园学习才有继续的可能。于是个人生活状态的改变敦促着学生关注国情和舆论。

在疫情时事材料中我们往往只看到社会的大环境,就如一开始疫情暴发民众的惶恐慌乱,继而国家的积极应对,接着众人的奔赴前线,或者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如果从材料表层进行把握,学生除了堆砌歌颂的文字很难写出真情实感。比如支援武汉的材料中学生对没有亲身经历的支援行动没有感同身受,即便进行了赞美但也没有深刻真切的感恩,一般层面的作文教学并没有帮助学生挖掘材料的深刻内涵,无法实现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熏陶、获得成长的目标。这时候开展基于疫情时事材料的作文立意教学,就可以设置情境,请学生换位思考:疫情大背景之下,奔赴前线的行为有多危险?安然而回是最好的结果,人手的短缺使志愿者们积劳成疾是常态,更有可能一去不复返!如果是自己愿不愿意去,为什么不愿意去或者又为什么愿意去?

爱尔默·赖斯说:“作者不是忠实地刻画事件,而是把他眼中的内在的实质传达给观众。”“我手写我心”是学生写作的真实表达,在讨论中表示愿意支援的学生自然满怀豪情又对家人牵肠挂肚;不愿意支援的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更发现了志愿者的崇高。点滴小事也可以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影子。“羡于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责任担当的朝气少年,就会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基于疫情时事的作文立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是否胸怀天下,是否心系苍生,是否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自己是责任的承担者。这样的作文立意教学提升了作文高度,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光芒。

二、发散思路宽广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时事材料,既要进行纵向深入的挖掘,也要进行横向的比较联系。疫情时事材料层出不穷,学生在审阅这些材料,确定立意时要学会发散思路,拓宽立意的广度。

(一)发散思路,散点再聚焦

同一材料中学生读出的关键词不同,立意就可以不同。作文立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抗疫女医护奔赴前线的故事,问问学生从中读出了哪些关键词,再跟学生讨论。学生审阅材料后读出的关键词可能比较局限,比如巾帼不让须眉,比如奉献等。其实当我们把关键词定义在精神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当我们把关键点定义在女性上我们看到的是女性柔弱形象下内在的硬核;当我们把关键点定义在战斗战争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全球范围的战役等。思维散开后,作文立意才有广度,探索过宽广的思考面,小作者内心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感恩还是激奋,思考还是行动,都是真实的值得记录的文字。

(二)打开横截面,正逆向思维审阅材料

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打开横截面用正向思维生生发立意,也可以用逆向思维多角度寻找立意。

疫情时事素材中,有很多医院派出志愿者医生的材料,我们在确立感动奉献、歌颂崇高的主题时,是否也看到疫情时期社会共进退的横截面?很多职业的从业人员在共同努力,医疗器械生产者在加班加点,运输者疲惫奔波在各条道路上,城市志愿者跨越重重阻碍去帮助滞留者,等等。疫情时期,没有人是一个人战斗,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在抗疫。这样的立意会不会更丰富些呢?

同是这则素材,我们在横向思考,正向生发立意时,也可以反向寻找立意。我们在感谢医护人员付出奉献的同时反向思考一下,我们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医护人员也是人民中的一员,他们也需要保护,医护人员上“战场”的“武器”是否充足?病人还有出院的时候,他们长期困在方方小天地怎么解决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家中的老人有没有人照顾?医护人员家里的幼儿失去了父母的陪伴怎么办?相信这些反向思考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辨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不同的立意方向。

三、理清哲思挖深度

哲学思维是论证观点的一个方法,也是增强文章厚重感,使文章立意有深度的有力工具。由于阅历情况、阅读水平的参差不齐,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缺乏深度思考,更不用说在作文里展现一定的哲思了。基于疫情時事的材料作文立意教学需要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思考材料中的整体与局部、原因与结果、偶然和必然、对立与统一等关系。

(一)理清材料中的哲思

世界万物都是辩证统一体,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怎样才能获得统一和谐,怎样才能过上和谐幸福的一生。疫情中我们往往也会遇到对立的选择和两难的局面,人性中的趋利避害本能在面对大环境的变故时就会显现。比如疫情时事中我们看到有些人嘴里喊着“武汉加油”,但只要一听到身边有武汉人,就立马变脸,唯恐避之不及。我们也关注到了武汉虽然看上去已是空城,但身在疫区武汉的人们不惊不慌,镜头里他们一家派一个代表在超市排队买限购食品,不出门在网上工作、关注政府政策,他们有条不紊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一条武汉市民晚上高楼间喊话的视频,“对面窗户打开,吵下架啊!”让人忍俊不禁中鼻子一酸。这些武汉市民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时代的一粒尘土落在个人肩上就变成了一座山,我们在崇山峻岭中艰难跋涉。面对灾难,有人仓皇而逃,有人誓死坚守,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情况不就是人性使然?变故让人性展现出了它的多面性。疫情怎样才能消散?只喊口号没有行动不行,有行动没有组织纪律不行。所有人一起奋斗的“因”才会有疫情消散的“果”,这是关于个人局部与集体整体的思辨。

(二)悟哲思得成长

辨析“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这个句子时,学生往往按照思维定势认为诗句咏蚕蜂的辛苦奉献,但仔细读会发现“非桑也”“非花也”是句意转折处,也是作者大有文章处。仅仅谈奉献未免不够深入全面,如果谈去糟粕留精华又不够准确,再细想袁枚这话是为读书而说,他的意思是读书学习要学会消化吸收,要吃得下拿得出,拿出更好的东西来。我们从作文教学看,桑叶、花朵不都是作文素材吗?“吃下去”的过程就是理清关系融会贯通的过程,最后的“丝”和“蜜”就是我们作文过程中收获的成长。中学生在疫情时事材料中,读的是材料,领悟的是哲思,收获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成长。

综上所述,基于疫情时事的初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从明确立场提高度、发散思路宽广度、理清哲思挖深度三方面进行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郭跃辉.时事类新材料作文的“就事论事”技术[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z1):88.

猜你喜欢

时事作文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时事政策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