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021-03-10王清晓周孟朱文倩黄丽华郭会珍张毅员千煜
王清晓 周孟 朱文倩 黄丽华 郭会珍 张毅 员千煜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决定着行业的创新能力,并推动了产业的升级转型。一方面,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能够推动创新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可以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集聚优势资源建立行业龙头企业,从而加固整条产业链的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创新链的内涵与特征,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研究的最新文献进行了梳理。最后,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内在机理、外部支撑体系、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创新链 产业链 双链融合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ial chain determines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industry and promotes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can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impro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can optimiz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by gathering superior resources, thus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chain by sorting out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ummarizes the latest literature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are proposed from the internal mechanism, external support system and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ial chain; Double-chain integr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1 创新链的内涵与特征
1.1创新链的内涵
创新理论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先提出,这也是创新链最早的理论来源。此后,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内外学者基于熊·彼特的理论对创新有新的了解和认识,完善了相关创新理论[1]。
关于创新链的内涵,不同学者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定义。Mango以知识供应链的视角阐释了创新链,指出创新链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条件,通过一个核心创新主体与其他创新主体联系起来,共同协作完成知识供给、技术供给和产品供给等创新活动 [2]。Piskoti从战略角度分析创新链,认为其核心是企业与其他产品、服务配套主体构建的伙伴关系,这些主体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和同行业竞争者等。创新链的不同单元为实现技术创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相互合作、共同进步[3]。鲁洁从创新主体之间合作的关系的角度,对创新链又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创新链是以创新平台为链接,将拥有相同创新目标的创新主体联系在一起,开展创新活动,简化创新过程,提高创新效率 [4]。
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反复提到中国一直面临着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不顺、不通畅,高科技成果封闭自我循环严重等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一系列体制关卡,从创新转化为产业化成果的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以产业链设计和布局创新链,以創新链驱动产业链,聚焦双链协同发展,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业链条。
基于产业链视角,本文认为创新链是开始于创新源头,围绕一项或多项实际问题,通过多个创新主体联合协作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直到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一个完整的创新链从萌发创意起步,最终成功产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其中囊括多重主体,横跨多重时空。因此,创新主体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合作,具有共赢效果。
1.2创新链的特征
1.2.1创新链主体的多元性
创新链上的创新主体是多元的,通常情况下,其中往往有一个实力较强的主体主导整个链条的创新活动,将其称为创新核心主体。而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是基础性技术创新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大中小企业则是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主要实践者,政府是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主要政策支持者,金融机构或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链的资金流动者。多重创新主体若能目标一致,积极合作,高效完整的创新链才有可能建成。
1.2.2创新主体间的自主性和整体协同性
在创新链模式下,所有创新主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阶段之间的节点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整体链条。参与其中的主体都有具体的分工和协作,因此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前后向之间的合作关系,所有任何创新成果都是各类创新资源联合作用的产物。
1.2.3过程性和反馈性
现有文献对创新链的研究形成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多种“阶段论”,虽然对于创新链的各阶段有不同的定义方法,但相同的是均以发现业务机会进行研发为起点,并结束于可销售的产品或一系列产品。创新链发展至今从线性模式发展到现在的非线性模式,线性模式相对于非线性模式是忽视了各环节之间的反馈性,而现在的创新链模式更多强调反馈不仅局限于创新链上相邻阶段间的信息交流,跨阶段的互动也十分普遍。
1.2.4风险性
创新的过程不一定会成功产出科技成功,投入巨额的时间、金钱、人力、物力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时间上的浪费,效益和人才的损失。在创新链中并不是所有的创新主体都能有效利用资源,相互之间也可能协调不充分,因此会出现弱链断链的问题,影响了创新链的完整性与作用发挥。
2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
经过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发现,虽然“创新链”和“产业链”这两个概念最先源于西方,但是目前国外对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尚未检索到相关性很强的文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随后在中国本土进行研究和应用,并且与“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多链条的融合,逐渐焕发出它们在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鉴于国外相关文献的数量和相关性程度局限性,以及“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等概念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对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会涉及“创新链”和“价值链”融合,国外对此研究多聚焦于创新价值链的定义和模型构建,对于国内“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Hansen和Birkinshaw两位学者200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了相关文章,把“创新链”和“价值链”这两个重要概念相融合,首次提出了“创新价值链”的概念,把创新视作一个包括创意产生、转化和扩散3个阶段的价值链[5]。Roper在此基础上将创新价值链的3个阶段中增加了循环阶段,他认为创新价值链是知识获取、知识转化和知识开发的循环过程,并将创新价值链的方法与知识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相结合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爱尔兰和北爱尔兰,企业的创新活动基于其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了企业绩效[6]。Ganotakis等学者沿用了Roper的创新价值链结构,但是强调了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或环节的相互依赖性。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失败或薄弱,整个过程都可能失败,而不管其他环节的强度如何。这就提出了一种战略方法,鼓励管理者将创新作为一个端到端的过程来关注,而发展重点则放在那些最弱的要素上[7]。
Olson将创新价值链应用到了光伏太阳能产业,认为大量的太阳能产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乏一个涵盖太阳能技术经济和环境绩效的多方利益相关者框架,该框架可用于确定当前的生存能力,并为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决策者提供指导。最近引入的绿色创新价值链(GIVC)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希望。包括的环节有:(1)制造(即太阳能电池板与燃气涡轮发电机);(2)分销(公用事业公司通过太阳能和燃气发电厂发电);(3)最终用户(即电力的工业和住宅买家);(4)政府(补贴供应商);(5)环境(太阳能的二氧化碳当量LCA排放vs.燃气发电)[8]。
此外,Ali提出了一个整合众包建立创新供应链的模型。众包的核心理念是“携手用户协同创新”,通过寻求用户、客户和思考者的参与来产生新想法,并将这些想法纳入当前或未来的流程,从而有助于改进运营和创新。该模型假设在供应链中建立两个众包点(制造阶段、零售商和客户阶段)来收集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进一步用于提高供应链的运作[9]。
3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
3.1产业链、创新链发展研究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依然进行低附加值活动,我国很多关键性科技领域都需要依靠进口,缺乏自主创新,短期内美国在创新链的“链主”地位不会改变。产业链的创新包含4个功能性环节,即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产业融合,当前我国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融合这一环节。各行业更关注于自身行业的发展现状,却忽略了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创新,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协同效应,从而不能把创新链的前中后端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开放型创新系统。此外,产业链中的企业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注重产品的创新以及产业的升级,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现阶段我国所提倡的“产学研”合作,将高校与科研所和产业相互配合,各自发挥优势,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还停留在重“学”“研”,追求学术成果的阶段,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市场缺乏了解和把握,轻视了“产”“用”階段中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往往不能产生具备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产业,无法长久保持应用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管我国现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中国这20多年来价值链的逐渐上移,可以说得益于在组装和加工贸易方面的灵活性。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减少短链弱链断链等问题,通过价值链向上移动而推动中国的产业创新升级。
3.2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韩冰围绕天津高性能材料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出建立产业促进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各类研发组织的作用;为促进构建天津复合材料产学研创新闭环网络,建立复合材料产业园,应加强产业链中上中下游的重点企业的高效融合,给予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创新和生产重点支持。洪银兴认为,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能够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产出处于国际前沿的核心技术[10]。孔祥年认为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运行机制少不了管理机制、项目遴选机制、技术共享机制、收益分配机制四大机制的支撑,并从创新链、产业链延伸及融合的角度,提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具体构建途径[11]。
匡茂华提出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融合的4条路径:一是探索创新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品产业化点对点和点对面的融合;二是积极改革机制和体制,实现创新与文化融合;三是不断完善创新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以及机制,实现创新与管理融合;四是通过系统线性式创新、并行式创新和系统集成式网络创新,实现创新与组织融合[12]。叶林堂认为产业链拉动模式主要依托现有产业链完善和发展创新链,创新链推动模式注重创新资源合理布局形成高科技创新网络[13]。
3.3多链融合研究
关于创新链、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相互关系研究,徐新洲认为创新链的完善要以产业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创新链脱离产业链,便失去创新方向和创新基础,成为孤立且封闭的创新。反之,将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促进产业链结构转型升级,还可以为创新链提供具体的创新条件。同时,在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相互作用下,将创新链的不同环节与价值链的相应环节紧密结合,既明确了创新链的动力,又帮助价值链升级实现价值增值[14]。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产业链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链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的生产要素[15]。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要素,避免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发挥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在创新链的引领和整合作用下,产业链借助创新链的技术性和信息性实现快速发展。产业链不但反映出生产主体的关联结构,也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具体体现[16]。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生产活动都是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价值链顺畅衔接的重要因素。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创新是价值链升级的驱动力[17]。创新成果应用于整个价值链。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需要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来完成。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会受到创新链的影响。只有创新链中各主体充分展现创新活动的价值,才能在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竞争优势[18]。产业链是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具体体现。价值实现需要生产主体进行一系列的实际生产活动,为上一环节的价值产物赋予更多的价值。
为研究江苏省的创新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王剑华等从实际出发,提出“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以产业链凝聚人才链”的“三链”闭环融合思想,以期产业实现更高创新效益[19]。朱俊蓉、李宛聪在研究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基础上融入价值链,形成“三链”的系统性衔接和结合,有利于提高地方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20-21]。苗军将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入服务链,“三链”协同发展应首先分析各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基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遵循“以产业链为基础、以创新链为主导、以服务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建设多链协同的创新型网络[22]。
4结论与展望
4.1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内在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
已有大量文献阐述了双链融合的重要性与意义,提出了产业链拉动创新链、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发展这两种融合模式,但在探究如何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创新链,形成上中下游联动的产业分工和技术创新格局,推动产业升级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如何通过重要创新成果驱动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等内在机理方面,还不够深入。
4.2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的外部支撑体系研究还不充分
现有文献较多分别从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或政策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在产业创新发展中通过外部的公共服务、人才、资金的提供,巩固产业基础研究,促进两链融合,但对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和政策链如何有机衔接、协同发力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分。
4.3对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对以上多主体参与的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协作体系中,如何通过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可持续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的研究还不深入。企业是技术商业化、产业化的主体,高校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探究的主体,政府通过科技政策和产业发展引導资金的供给对创新活动进行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追随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如何将产业链、创新链中的多元主体的差异化诉求引向共同的方向,建立双联融合的长效机制非常重要,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得.王永胜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10-56.
[2] Mango N,Mapemba L,Tchale H,et al.Maize value chain analysis: A case of smallholder maiz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 selected areas of Malawi and Mozambique[J].Cogent Business & Management,2018,5(1):111-123.
[3] Piskoti I,Nagy S,Molnar L.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Based Competitiveness: Corporate Practices and Economic Policy in Hungary[C].Legal & Administrative Problems of the Public & Businesses: Russian &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2017:18-27.
[4] 鲁洁,秦远建.创新链的构建与协同治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7,39(1):585-588,593.
[5] Hansen M.,Birkinshaw J.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4):121-130.
[6] Roper S,Du J,Love J H.Modeling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Research Policy,2008,37(6-7):961-977.
[7] Ganotakis P,Love J H.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 in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Evidence from the UK[J].Journal of prod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2,29(5):839-860.
[8] Olson E L.Green innovation value chain analysis of PV solar power[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64:73-80.
[9] Ali M, Majeed A.Developing innovative supply chain using crowd sourcing: A conceptual model[C].201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M).IEEE,2017:398-402.
[10] 韩冰.天津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5(3):40-47.
[11] 孔祥年.基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及建设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86-89.
[12] 匡茂华,李海海.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20(15):190-191.
[13] 叶林堂.有效推动京津冀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发展[J].北京观察,2020(9):30-31.
[14] 徐新洲.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下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8-12.
[15] 孔祥年.基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及建设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86-89.
[16] 冯赟,起建凌,普雁翔,等.延伸农业产业链对云南省农产品价值链的影响[J].农业展望,2019,15(10):76-80.
[17] 孫中叶.基于创新链与价值链融合视角的木本粮产业链构建[J].黑龙江粮食,2016(7):12-15.
[18] 林学军,官玉霞.以全球创新链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11):25-32.
[19] 王剑华,郭鑫,付艺伟.“互联网+”背景下江苏省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4):108-111.
[20] 朱俊蓉.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实证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5.
[21] 李宛聪.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科学发展,2018(12):24-30.
[22] 苗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广场,2018(2):16-24.
337950058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