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研究

2021-03-09郑蕊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

郑蕊

摘 要 语文课堂想要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原始理解,与教师解读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前置评价的教学案设计借助教师的提前预设,给学生提供鹰架,引导思维方向,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认知方向、思考角度上的偏差,拓展学生思维,扩大文化视野,且能激发学生的向好兴趣。本文主要从有效设计、设计意图、反思启示三个角度谈谈对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以期引发大家深入思考前置评价教学案的相关议题。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自主学习;结果性预设

新一轮语文教学方式变革提倡学习活动要凸显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促进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基于此,一些课堂,打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名义走向了另外的岔路:有些课堂“多学不教”,只有学生的“学”,没有教师的“教”,语文课堂看似热闹,实则走偏;有些课堂“先学后教”,但多为无效设计,课堂活动看似“生本”,实则低效。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低层次发展”甚至不发展,这值得许多语文教师认真反思。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针对的就是这种问题。本文谈及的“前置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了解学习者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符合学习者实际情况的教学案,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做的准备。下面笔者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有效设计:以学定教,引发主动探究的热情

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是老师讲述、学生记诵的灌输性学习,老师问一问,学生动一动,缺少主动思考探究的热情,教学效果不理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指出,“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多、快、好、省地学习知识,并不意味着高效的、有深度的学习。”①诗歌往往短小精练,学生读不懂或理解不深入是常有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积累,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笔者在执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课时,曾做了这樣一个问题设计:“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总是游离在我的预设之外。学生能够联系滚滚洪涛的意象说出诗中描绘的宏大阔远的自然景观,能够通过“力”、大量感叹号等体会到澎湃激扬的热切情感,但是说不出俯瞰地球、号角响彻寰宇的巨人形象。细细想来,我才明白,我设计的这个“怎样的形象”是一个太宽泛的表达,“怎样”只能让学生考虑到形象呈现的方式(自然景观)、状态(澎湃激扬),而不能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想到它的人物象征意义。

于是,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设计了一个前置评价的教学案,把上述问题改成:“为什么作者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而不是‘站在地球边上放号?”从学生的先学反馈来看,学生能够联系前一课学过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中的“独立寒秋”的“立”,谈到“立”更有凌云之气,更庄重、严肃、顶天立地,而“站”有多种姿态,谈到傲视天下、雄视六合的巨人气概等。

从两节课学生的不同反应来看,有效的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教学设计,更能引发学生的正向思考。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太宽泛、太难,导致学生找不到回答的切入口,从而思路跑偏、跑远。据此,笔者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斟酌比较,又预设了4个问题,形成完整的教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2:地球边上在哪里?

问题3:“放号”是偏正短语还是动宾结构?

问题4:“我”和太平洋谁大?

拓展5:我来出题。

在前置评价背景下,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先学后教”,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预设,让学生自主先学有所得,自然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也为后续上课更有针对性的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意图:沿波讨源,碰撞思维品质的火花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展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新课标中也要求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能“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②在前置评价背景下,结合教师课前的预设问题,教师能够形成一定的结果性预设,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启发引导学生各展其言,各阐其理。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驱动力,有效的课前预设能驱动兴趣,课堂上因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每个人因为个体差异而生发的不同层面疑虑的阐释、交流和碰撞继续激发兴趣,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魅力。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堂教学中,笔者的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就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这五个问题,涵盖了诗歌的形象、意象,语言的揣摩、鉴赏,内涵的解读、反思和作者创作意图与时代背景的理解,对文本解读全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话可讲;同时问题完美贴合标题,由浅入深,又可以以“我是这样理解标题的”为抓手串起整个诗篇的知识链条。

问题1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前一课刚刚学过《沁园春·长沙》的“立”,可以通过字词的品读来展现学生在诗歌语言文字鉴赏上的能力,符合新课标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科素养的要求。此外,视课堂具体的效果可以继续点拨学生琢磨“立”的着意性、象征性和“站”的实际性、有限性,体会一个“站”在那里的人和“立”在那里的人的不同。

问题2的设计,笔者旨在通过地理位置的解释(北冰洋比太平洋更像在地球边上)让学生关注诗歌宏大、波澜壮阔的意象和意境,“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构成雄奇磅礴的意境,给予学生审美体验。让人惊喜的是,结合课前补充给学生的资料,加上学生课下收集的其他材料,如身在日本留学的背景、“沫若”名字的由来、郭沫若与《草叶集》等,学生还作出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③“郭沫若差不多是狂了”的判断。这一结论进而激发其他学生思考抒情形象背后所展现的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特征。一个问题引起了课堂近7分钟的讨论,且深入到了诗歌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的探讨,符合新课标“思维发展与提升”中的“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体现了“思维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品质”④,效果非常好。

问题3的设计,“放号”短语结构的研说,切合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中“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⑤的要求,新高考全国卷常在语用中考查词语的辨析,从应试角度讲这类题型很有研究和练习的必要。其实,“放号”不论是偏正结构或是动宾结构都可以,只是涉及强调重点和字音、释义的不同。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4,笔者设计时预期争议不大,根据教师补充的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积累,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思想特点可以很快形成共识。对此,教师不应简单放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认同、热爱中国文化”⑥,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补充链接材料。例如“五四精神”的具体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代表人物,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文学团体的主张和代表人物,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等。这些材料的补充,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其文学素养。笔者希望在学生心中留下对那个时代、特别是对时代文化探析的种子,从而期待学生对新思想新社会的诞生有更深的体悟。这个工作,就交由学生课下自主进行。诗歌学习完毕,在有些学生心中留有一个多角度观照文化的小小火苗,也是很好的。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而检验学生思考深度和学习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设计题目。自主命题,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以及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自己能出题,会答题,自然是对知识有真正的吸收和掌握,并且是经过了自身的“再加工,再创造”的“学进去”的有效知识。基于此,笔者设计了第5个问题:我来出题。果然,这个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踊跃展示自己设计的问题来“考别人”。以下节选了课堂上的一段互动。

生1:我们组出的题目是这样的:这是一首郭沫若在回国海轮上创造的“应景即兴诗”,具有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生2:这首诗采用了排比的手法,“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体现出作者激烈的情感和迫切希望改变世界的愿望,铿锵有力,能体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生3:这应该也是“五四”时期有为青年的共同呐喊——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

生4:还有拟人手法,“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无限的太平洋,面积大,力量大,他要提起全部力量才可把地球推到,用拟人的手法展示出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生5:想象和象征也是。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同组同学补充:诗中的立在地球边上的“我”,也是“五四”时期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生6:还有句式。这首诗句式很自由,长短句夹杂,依照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有很强的节奏感,很有力量。

生7:直抒胸臆的手法!那么多“哟”!“啊啊”……

(哄堂大笑)

提问同学展示答案: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体现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句式特点四个方面。

师:题目出得很好,答案一看就深思熟虑过,条理清晰,逻辑完整。

生8:老师,我觉得不完整。既然是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特点不可少,我觉得意象和意境也可以体现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北冰洋、太平洋、洪涛”都是特别宏大、壮阔的意象,构成气势磅礴的意境,这也能体现浪漫主义。

(很多学生附议。)

生9:我们组再补充一个,既然说到遣词造句,这首诗那么多叠词,就是那个“啊啊”,还有“力哟,力哟”,直抒胸臆,饱含对力的赞美,很有感染力,也是浪漫主义。

(出题者频频点头。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师:大家确定没有了吗?(无人回答)其实咱们都忽略了一个平时很少注意的知识点:标点。

生(恍然大悟):对啊,有这么多感叹号!

师:这么多感叹句很能体现郭沫若“禁不住血跳腕鸣”的昂扬情绪,也是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由大及小,由粗到精,师生共同突破思维壁垒,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信哉!

三、反思启示:探索新路,实现真正的语文成长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前置评价的教学案设计能很好地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⑦的要求,让教师不只关注“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切实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情,更加注重“为什么这样教”,大大增加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可以有效缩小学习目标和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真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语文成长。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但是教学之前,我曾经深深困惑于到底要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感知郭沫若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思考良久才做出了前置评价的教学安排,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能使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问题和教学措施,从教学反馈来看,效果良好。“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想要让学生真正获得“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增强文化自觉”⑧,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前置评价教学案设计是一條值得探索的新路。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预设,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认知差距,拓展学生思维,且能激发学生的向好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⑨,是前置评价的教学设计的很好阐释。

用一节小小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谈前置评价的教学案设计不免单薄,但是以前置评价思想为主导来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笔者相信,会让我们的语文课“一节课就像一条快速流动的河”,“处处可见教学活动中的张力和旋涡”⑩,课堂的灵光也熠熠闪现。

————————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王宁.巢宗祺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③郭沫若.沸羹集[M].上海:大孚出版公司,1950.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⑨叶圣陶.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⑩Lewis,Catherine.A Lesson is like a swiftly Flowing River:How Research Lessons Improve Japanese education[J].American Education(Winter),1998.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