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方法分析

2021-03-09丁璐雅

考试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实践微课教学初中地理

摘 要: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衍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即微课教学。这种新型授课模式需要充分运用当前高度发达的多媒体技术,有效处理传统地理教学工作中面对的各种问题。文章针对上述内容展开研究,分析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实践性作用,总结相关教育经验,为同领域工作者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用实践;初中地理;微课教学

一、 前言

在新课改政策正式发布后,传统教育工作模式中的三件套正在面对毁灭性打击,“黑板、粉笔、嘴”在新课改背景下失去了固有的地位。提升教师授课质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变成了当前阶段教师急需面对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后,现代化微课教学模式开始成为当前阶段初中教师在教学期间的最佳选择,融合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化先进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主题选择方面紧密结合初中地理教材,遵循多样性发展、地域性发展、选择性发展的教育原则,能够在学生的课前、课时、课后学习阶段取得更加优质的实际作用。

二、 微课设计流程

(一)地理教学课程内容选题

对于微课教学模式而言,主题需遵循下述几方面内容要求:针对初中地理教材中设置的重点教学内容、难点学习内容进行针对性教学。因为地理教材中布置的重点难点学习内容才是初中地理教师需要进行深层次解读的关键知识。一般情况下,微课教学课程选择主题时可以根据微课已有主题拟出参考方案,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行布置完成。但是,已经选定完毕的微课教学内容和主题需要起到对各课程的整体支撑作用。

(二)微课教学课程内容设计工作

对于初中教学工作而言,微课的主要内容设计需由课程中的多方面基础理论知识、难点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还需要保证知识体系足够完整,初中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完成相关课程的复习工作。学生自身记忆深度会对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状态产生决定性作用,地理科目的任课教师采用独特、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方式,那么授课内容就能够与当前实际生活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使用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因此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求知欲会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也会不断进步。

(三)有机结合初中教材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微课设计属于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服务地理课堂教材内容,是教师给学生进行教材讲解活动中的辅助工具。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微课授课期间,需要保证授课内容不与初中教材内容偏离,微课不可以在课堂上成为一种哗众取宠的趣味性教学工具,要保持严谨性和严肃性,保证微课内容有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材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会教材中设置的各项相关内容。

(四)师生共同评价体系

微课教学活动正式结束后,教师需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回顾,反省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缺点,然后与学生沟通,询问学生在其学习期间的真实感受,找出学生在微课教学期间最感兴趣的教学片段,同时挑选出学生不喜欢的部分,从理性角度出发,分析微课教学存在的成功点和失误点,邀请其他同学和教师为微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然后公开讨论,各抒己见,找出教学期间存在的各种缺陷,初中授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用于更好地完善自身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 微课教学内容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

现代化微课教学方式自身具有多样性,就当下而言,电脑、移动手机不断普及,学校内的教师此时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授课行为变得更加可行,教师既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系统授课,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等网络交流平台为学生展示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工作范围更广、实用性更高,学生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的碎片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大幅度增加自身学习时间,可以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选择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属于一门自然学科,社会属性较强,主要涵盖地理环境、社会人口、物质资源等多个不同方面的内容,与人们现阶段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地理学科也存在着许多硬性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大多简明扼要,并且需要学生加强记忆。这种情况不仅要求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微课讲述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热情来感染学生,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和比较晦涩难懂的枯燥知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微课为学生进行知識讲解,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

四、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的实践

(一)学生课前预习

在学生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预习工作需要由地理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例如:地理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为学生概述本节相关信息,让学生提前预习,此时学生利用教师发布简要内容和网络授课平台上可以查阅的相关视频完成课前预习,做到初步对授课内容的初步了解。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第四节内容“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可以将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情况图进行更加完整的展示,在此之后,可以对全球气候分布展开划分,对温度带进行明确划分,学生再次根据地球不同温度带具有的区别进行记忆,准确了解不同温度带具有的专属气候。然后在世界气候图进行分别展示,期间需要以大洲为学习单位,记忆各个大洲中的独特气候。最后,通过局部地区所在经纬度展示出气候分布特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重复记忆相关知识,从而对知识点掌握有更深的印象,更加快速地掌握全球气候的具体分布情况。

(二)学生课中讨论

上课期间,教师合理将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首先,所有研究小组共同对此次课程主题进行探讨,再由部分在营运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进行微课方案的设计,在此之后由执行能力更强的部分学生根据最终微课方案在网上查询微课制作所需的各项文字材料或者教学图片,运用更加形象、生动的地理元素进行填充相关教学内容。由其余同学审核全部教学细节,对全部微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修改,在此之后,再由全部组员共同对微课最终成型做出审核。

例如:在八年级教材地理教材中,学生可以在小组设计环境下完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七章第二节课程内容。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进行微课方案设计,组长可以根据东南亚地区的相关内容设计出下述几方面的内容:(1)东南亚区域位置气候与地形特点;(2)位于东南亚区域的国家分别有哪些,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不同地区的重要节日分别有哪些;(3)东南亚区域对于全球而言,具有哪些重要性。在此之后,由几名网络技术更为娴熟的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对微课教学方案中所需的节日庆祝活动、旅游胜地、世界地图、气候分布图、地形图等图文资料进行整理。规划全球性质的货运路线图以及主要矿藏图、热带水果。然后再由剩下的其余组员审核整体微课方案,针对图片和相关文字进行合理修改。最后,由小组全体成员集体确认本次地理微课教学内容设计工作能否合格,努力保证课程连贯性与完整性更高。

(三)学生课后拓展

通过课后知识拓展,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掌握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学识积累量。因为微课教学能够有效贯穿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内容中的预习、课中以及课后拓展活动,所以,微课内容的精简程度能够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从而拓宽知识面,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实际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稳步增长,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地理教师教授黄河流域隐患知识后,将南方同学最不了解的黄河凌汛情况当作讲学案例,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实质问题并提问:黄河发生凌汛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凌汛出现的时间大多是什么时候?教师根据同学给出的答案进行总结并发言。与此同时,教师用PPT软件或者是教学小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更加清晰地展示黄河凌汛期间发生的事件,运用教学示意图进一步展示出黄河凌汛现象发生的时间点与成因,在地理图上形象地为学生指出黄河凌汛的多发地,然后通过教学视频或者教学图片为学生讲解黄河凌汛期间会对地理环境形成的恶劣影响,此后学生根据相关地理知识能够自行总结。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能够有效锻炼學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黄河凌汛知识拓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黄河相关知识的巩固。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环境不断变化,新课改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发展,深入初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感受,与此同时,还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对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出改进,保证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继续发扬并创新教学模式,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热情。对于初中教学阶段而言,微课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强的应用性,通过主题线索,结合现代多种媒体教学技术,采取优质教学观念,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教授内容会变得更加生动,学生的求知欲爆棚。

参考文献:

[1]柯清德.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考试周刊,2017(5):125.

[2]曹乐门格日乐.浅析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7(14):82.

[3]朱礼玲.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

[4]王珈妤.浅析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S2).

[5]林云清.浅谈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2018(7):62.

作者简介:

丁璐雅,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浦城县忠信中学。

猜你喜欢

应用实践微课教学初中地理
心理辅导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大数据背景下疫苗制造业的财务共享应用实践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