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求异思维 促进高中语文教学
2021-03-09罗爱志
罗爱志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应积极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尊重不同水平学生个体差异,围绕语文教材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一定程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主观能动性,进而积极配合教师开设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 高中语文;求异思维;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求异思维是以思维的灵活性、多元性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求异思维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辐散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就有灵活性、多端性、精细性、新颖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促使学生打破常规化的思维模式,让学生通过求异思维解决问题。教学情境在学生兴趣和欲望激发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同身受、多重刺激下激活求异思维意识,推动求异思维能力发展。
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可以抓住文中出现的两个重要人物林黛玉和贾宝玉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导入环节,《红楼梦》中,曹公对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围绕二人之间的感情展开了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但是,有的人认为宝黛二人并非完人。如有的人说林黛玉多愁善感,愁肠百结,聪慧过人,浑身不带一丝烟火气息,不适合生活在人间,所以注定早夭。贾宝玉不学无术,是一个整天在百花丛中流连忘返的花花公子,无法托付终身,所以两人的爱情虽然单纯而美好,但是注定要以悲剧收场。然后,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名家对二人的点评、名家对《红楼梦》的解析资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说一下自己对这两个人的看法。这样结合有趣的话题创设思维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热情,让学生对人物的解读更加深入、深刻。
二、科学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关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对此都深有感触。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问题的重要性也给予了重视。但是,在问题教学中,许多人都存在提问随意化的现象。如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大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让课堂保持热闹就行了。其实不然,那些没有指向实质的问题,只能让教学处于虚假热闹的境地,学生根本无法通过学习发展思维,有所收获。在语文教学中,要想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要科学设置问题,用实质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让学生真正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真正的收获。
学习《祝福》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和提出一些问题: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但是文章的题目是“祝福”,根据文意可知,祝福是一个迎接福神好日子。那么,作者为何要在一个好日子里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为何要以“祝福”为标题呢?作者为何不吝笔墨,反复描述祥林嫂喋喋不休的诉说行为?作者为何要将祥林嫂的死安排在“祝福”的当口?祥林嫂两次进鲁家,祝福时的精神和表现有何不同?她的心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谁是害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卫道士?还是祥林嫂和愚昧无知的围观群众?然后,让学生抓住“祝福”和死亡这一对矛盾,让学生推敲文本,梳理文章结构,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人物、事件的内在关联,对问题进行逆向思考而会处理,直至学生真正领会“祝福”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借助问题来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将重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问题串,促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复杂性。
设置问题并非只要教师对学生提问,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只有在学习期间敢于或善于提出问题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具体知识点。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喜欢运用“小老师”方式为学生提供提问平台,然而语文教师思维方式和学生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可自主备课讲述课文,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以《雨巷》教学为例。很多教师在讲解该篇课文时惯性比较不同题材对不同诗歌流派、艺术表现风格进行鉴别,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指出的引导学生多方面情感体验,并在美的熏陶下全新理解知识。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提出相关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如果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不同视角,教师就可基于此创设相关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丁香内涵。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丁香花》,再让学生思考“丁香”的真正内涵。语文教师可点评学生教学方式并引导其说出这种方式优势,再指导学生讲授相关段落和词汇,全面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上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发散学生思维,打破以往为学生灌输知识现状,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发声 集聚无限性思维火花
相关研究指出,如果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不具备求异思维品质,那么就无法遵循语文学科特有的内在规律,难以透过文本词句探寻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意蕴,更难以基于思辨角度看待求同存异现象以及接纳不同文化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入求异思维,引导学走出现有思维禁锢,使学生具备独特性并学会站在多元视角体验和感悟文化。
以《雷雨》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先引领学生共同阅读文本,再分析词汇、语句与片段,则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当学生阅读完毕并了解文中内容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探讨节选文本以及自己最喜欢哪个人物,再深刻挖掘和详细描述《雷雨》中每位人物角色性格、思想情感与心理独白。由于每位学生均为独立个体,其家庭成长环境、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社会实践等均存在不同,选取的解读视角自然而然会存在不同。《雷雨》中有很多极具个性的人物角色,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看法。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均能发表自身立场和见解,而持有不同见解和意见的学生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問题,整个课堂氛围十分热烈,直至多个观点相互融合后形成相对合理的意见。小组探究后,教师可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上台发言,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做任何点评,由其他小组负责点评,各个小组阐述和点评完毕后语文教师再归纳总结。语文教师先表扬学生多种意见,整个过程中坚持求同存异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呈现独特的阅读解读视角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多角度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应,它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提倡遇到问题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真相。与固定思维相比,求异思维更加灵活,它既不受既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能促使个体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和灵活。
学习《采薇》这首古典诗歌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和思想主旨,体会主人公复杂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去体会主人公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主旨:首先,从《诗经》中选取其他与《采薇》同一时期并且在结构、艺术手法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比性的作品,如《蒹葭》《桃夭》《鹿鸣》《常棣》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了解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内在情感。然后,从文章结构、艺术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将《桃夭》与《采薇》这两首风格和情感不同的诗歌放在一起,思考和探讨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和思想主旨,直至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在求异思维引领下,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去比较、赏析,可以开启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求同存异,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借助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多角度思考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并重发展。
[作者通联:安徽广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