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演讲稿体式角度分析《谈中国诗》

2021-03-09梅其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读写能力演讲稿样本

梅其涛

摘 要 诸多课堂上把《谈中国诗》当作“例文”来组织教学,其主要任务是厘清文章脉络,学习比喻等表达技巧,欣赏作为“随笔”的“收”与“放”。本文从演讲稿的角度去赏读文章,把《谈中国诗》作为“样本”处理,帮助学生“形成演讲稿的读和写的方法和能力”。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挖掘这篇演讲稿的教学资源:讲稿如何准备,学习演说技巧,领略大师风采。

关键词 演讲稿;样本;读写能力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在上海对美国人进行的一次讲座的演讲稿,删节后选入教材。从文章的体式来看,少了称呼、问候等套式,加之编者将其归入“文化随笔”单元,诸多课堂上把它当作“例文”来组织教学,其主要任务是厘清文章脉络,学习比喻等表达技巧,欣赏作为“随笔”的“收”与“放”,这当然好。但如果从演讲稿的角度去赏读文章,把《谈中国诗》作为“样本”处理,也未尝不是“反本开新”。“样本形成的读和写的方法和能力,就是样本教学想要生成的课程内容。”《谈中国诗》属演讲稿,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为“形成演讲稿的读和写的方法和能力”。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挖掘这篇演讲稿的教学资源:讲稿如何准备,学习演讲技巧,领略大师风采。

一、讲稿如何准备

我们用还原法来分析。

当钱先生自主决定(或者按照要求确定)演讲的话题是“谈中国诗”,且面向的听众是美国朋友,他拟写演讲稿时,会考虑到哪些问题?先生至少会考虑三个方面:听众期待,演讲困境,演说目标。

基于听众期待。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会有清晰的“受众意识”,听众是美国朋友,他们跨越万里海疆,前来听一位学贯中西、在学术和创作领域都有极高声誉的大咖的学术讲座。文学爱好者希望籍此增加对中国诗歌、文艺的认识,进而增进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了解;诗歌研究者期待学到研究方法,以助于学术研究水平提高;文学创作者希望从演讲者那里得到创作心得,提高创作水准……

知悉演讲困境。钱先生面临多重困境。①“谈中国诗”,话题涉及面宏阔无涯,如何取舍?②学术讲座,非学术论文,如何既有学术的谨严,又有演讲的活泼?③听众是美国人,对中国诗阅读视野、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兼顾不同水平的人?④演讲语言具有流动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以适切的表达方式让听众听得明白,学有所获?……

达成何种目标。演说目标最紧要之处是满足听众期待诉求,是谓“以终为始”。听众诉求,一种可能是确定演讲话题时,主讲者与主办方(或听众)有沟通,共同商定演讲内容;另一种可能是经演讲者假定推想后自主确定。演说目标的第二重,在于演讲者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主张乃至人生经验,与听众进行交流,以期对他们有所启发或影响。

从这三个维度,我们来看《谈中国诗》是如何落实的。

先来看这篇讲稿都谈了些什么。选入教材的文章共八段:

第一段,交代本次演讲话题“谈中国诗”的“切入角度”——本质上是“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法。更具体来说是,基于何种立场、视野、思维来“谈中国诗”。

第二至七段,在中西诗歌比较视野下,钱先生从发展史、篇幅、暗示性、气韵、题材五个维度指出中国诗的特点。

第八段,钱先生呼吁学者文人摒弃“中西本位化”思维,提请美国朋友在了解中国诗后,回去领会本国诗,“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据此,我们可以說这份讲稿:

满足(部分满足)听众期待。美国朋友不仅对中国诗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因了解中国诗后,对本国诗歌增加“爱恋”。而且,经由大师的强调,对诗歌领域的“比较分析法”有了更深刻的体认。所谓得“鱼”又得“渔”。

化解(部分化解)演讲困境。钱先生在宏大话题范围内,只选定发展史、暗示性等五个特定角度,指向明确,内容集中。在援引例证时,尽可能选择有世界影响、众人熟知的东西方诗作诗人,力避小众,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共鸣。

达成(部分达成)演讲目标。除了传授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此次演讲更是从文化心理上强调两点:既要热爱本国文化,又要摒弃文化本位思想。这是一位有世界眼光、赤子情怀的文化学者的心声。

二、学习演讲技巧

这份静态的演讲稿,给我们呈现的演讲技巧包括:幽默的语言化解学术的枯燥,比喻类比化解专业的抽象,亲切互动拉近双方的距离。

幽默化解枯燥。比如,“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将“流毒”与“聪明”褒贬对举,巧妙说明早期中国诗人甫一登场即达艺术巅峰。这本来是件自豪的幸事,遗憾是后继者难以超越,始终只能以追赶者的姿态赓续模仿。让后继者难以为继,即所谓“流毒”。

关于诗歌的暗示性,钱先生指出这叫“怀孕的静默”。中外诗人都推崇言尽意无穷的表达方式。“怀孕”是“此中有真意”,“静默”是“无声胜有声”,这种肚子里有货与口头的静默,构成低调的奢华,形成抒情的张力。

关于篇幅长短,“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闪”与“电”,极写倏忽急速,但又不只是“快”,“闪电”的气贯长虹,战斗的震天动地,形象化了感官的震撼和灵魂的惊悚。

修辞化解抽象。本篇演讲中多次运用比喻、类比,前文已分析了幽默之比喻技巧,这里我们来分析类比。比如,为了说明中国诗人在韵律等形式限制下作短诗,“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雕刻二寸象牙,恰如“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一形式体制之精短,但抒情写意之佳境的差异,又与后文关于中西诗意境之别是统一的——“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中国诗外国诗本质上没有区别,“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吃五谷杂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不必夸大中国诗之“中国”的特质。

互动拉近距离。因听众是美国人,先生在举例时尽可能涉及欧美诗文,并提及美国诗人爱伦·坡、惠特曼,这是从演讲内容上拉近距离。“贵国爱伦·坡”“我们的诗人”“你们讲”“诸位在中国”,这种在称呼上拉近距离,使得现场气氛融洽。

三、领略大师风采

先生的博学睿智、风趣幽默,在讲稿里是显性的。虽然钱先生的文章一贯被指“掉书袋”“刻薄”,但这的确是因为他学术底蕴厚实、研究功底扎实。这种风采,此不赘言。

我们还应注意到演讲者的另一种风采,自信——基于文化的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的自负,不是动辄“华夏文明五千年”的自大,“放眼寰球,风景这边独好”的自夸。因视野狭窄,或心理狭隘,过份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特质,本质上是民族民粹主义。中国诗与外国诗各擅胜场,各有优劣,这属于不卑不亢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彼时,无论经济、政治、学艺,西风劲吹,言必称西洋,文化层面,“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虽然过去多年,但在诸多文化人的思想深处,仍有深深的自卑。钱先生借《围城》道:“学国文的出国深造,听起来有些滑稽,事实上,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一切其它科目,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维持地位。”这种自我矮化的思潮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看,亦是“流毒无穷”。

钱先生既有丰厚国学底蕴,又喝过洋墨水,对东西文化各自优劣了然于胸,以故能做出客观评价,而不被中外学者专家带偏节奏。“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過来也是一样的。”这既是广泛阅读理性分析后得出的答案,也是出于文化自信的客观描述。

正是有这份文化自信,演讲结束,先生对美国朋友说:“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言外之意,是叫美国朋友对本国诗更多一份热爱。

岂止是对美国朋友的建议?

演讲稿“读的方法和能力”指“怎么读”和“读出了什么”,“写的方法和能力”指经由演讲范本学会“怎么说”。

以“样本”处理《谈中国诗》,“怎么读?”抓演讲思路:先明研究方法——再说研究成果——后说演讲目的。

“读出了什么?”中国诗歌特点,这一方面容易把握。不能忽略的是培养学生读(听)“话中之话”“言外之音”的能力,本文最有价值的资源,也是最不可忽略的着力点,是让学生领会到显性知识外的隐形情怀——以何种心态对待本国、异域文化。

经由《谈中国诗》学习哪些演讲稿“写的方法和能力”?以“受众意识”指引讲稿准备,以活泼语言化解学术枯燥,以得体称谓活跃现场气氛。

[作者通联:湖北巴东一中]

猜你喜欢

读写能力演讲稿样本
Your trash for our books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怎样写好演讲稿
英语学科读写能力培养与思辨能力测评衔接研究
消失的演讲稿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研讨
村企共赢的样本
如何提升海外华裔学生读写能力——以荷兰乌特勒支中文学校青年班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