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并列式拓展的逻辑路径
2021-03-09施仁港
施仁港
摘 要 议论文写作时选择何种结构形式,一般情况下系基于逻辑和说理的表达需要。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主体部分的重要结构形式,在学校教学和社会生活写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内涵分析,阐释概念”“原因分析,探究根源”“功能分析,呈现价值”“对策分析,寻求方案”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议论文并列式拓展的逻辑路径。
关键词 议论文;并列式拓展;逻辑路径
在作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将议论文主体部分的结构分为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三大类。但不少论者对并列式结构不以为然,认为它不过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横向展开而已,缺乏说理深度,而且并列的分论点之间容易重复交叉。然而,从写作的实践来看,不管是高考优秀作文还是报刊上的评论等,并列式结构还是深受作者青睐的;从说理的效果来看,采用这种结构的议论文也往往结构整饬,层次清晰,气势充沛,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并列式结构只是议论文的一种外在结构形式而已,其本身并不能决定议论说理的效度。一篇议论文运用某种结构,一般情况下是基于逻辑和说理的表达需要,并非作者先入为主的预设。因此,深入探讨并列式拓展的逻辑路径,从议论文的教学和写作两方面来看都是很有必要的。下文从分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样”和“怎么办”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并列式拓展的逻辑路径。
一、分析“是什么”:阐释概念,并列内涵
阐释型议论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是什么”,即要对文中出现的关键概念(关键语句)进行界定和辨析,将关键概念的本质内涵、范围类别等分析透彻,辨析清晰,以便读者把握、接受文章的思想和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议论文的写作意图就是阐释核心概念的内涵。这个核心概念一般出现在标题、论题和中心论点中。阐释概念的过程,就是文章分析说理的过程,因此,当概念的内涵一经阐明,文章的说理亦即告完成。
核心概念往往内涵丰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或层次进行阐释、诠释、解说、说明。如果是前者,自然就构成并列关系;而如果是后者,则构成递进关系。比如,有人就曾借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三个方面来阐释“勇敢”的内涵: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应该说,这种阐释确实赋予“勇敢”以全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又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江山万里,爱在心间》的主体部分也是进行横向拓展,从三个并列的方面来阐释作文试题材料中所蕴含的“热爱祖国”的内涵:①热爱祖国是从内心深处涌出的炽热情感;②热爱祖国是为国家做出不计个人得失的坚定选择;③热爱祖国是终其一生的奉献。这三个方面,从“炽热情感”再到“坚定选择”,最后归结于“奉献”,可谓将爱国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了。再加上文章论据翔实繁富,引用信手拈来,自然就具备了较强的说服力。
在生活实践应用方面,报刊上发表的说理文也多有采用这种结构的。钱钟书先生的《读书的三重境界》一文即是如此。该文第一段直接释题:“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接下来依次阐释“三重境界”:一是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二是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三是为人,即“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总理少时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者在阐释“为知”和“为己”境界时,还金针度人,指点抵达的门径;同时也指出这两种境界之缺憾,勉励读者要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文章最后写道:“‘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启人心智,催人奋进。
近年这种阐释类的说理文就更多了,佳作也不少,比如钟芳的《廉洁的三重境界》即是。该文的开头部分先引用明代著名学者薛瑄《从政录》关于官员廉洁的三重境界之说:“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同时对之简要点拨:“明白事理,就不会任意获取礼物;珍惜名誉,就不会随意获取钱物;害怕法律制裁,就不敢轻易获取财物。”最后点明文章写作意图:“以史为鉴,品味这‘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对今天仍有警醒作用。”主体部分分三个并列的层次来分别论述“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第一层谈“‘不妄取者是廉洁自律的上乘境界”,举“杨震拒金”的史实为例,并进行分析,说明信仰坚定、严于自律者自会自觉抵制金钱美色的诱惑。第二层谈“‘不苟取者是廉洁自律的基本要求”,引“子罕以不贪为宝”的典故为据,可见崇尚名声节操的狂狷刚正者自会不随意获取钱物。第三层谈“‘不敢取者是廉洁自律的一道底线”,以朱元璋重用认为“畏法度者最快乐”的臣子为论据,阐述要敬畏法律,谨慎从事,自觉遵纪守法。文章结尾部分先比较这三种境界的高低,接着进一步指出:“要想成为一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仅仅做到‘不苟取和‘不敢取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花力气,不断向‘不妄取的高境界攀登。”此文立意高远,结构严谨, 引据精当,分析透辟,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人向来对“三”这个数字情有独钟。著名学者庞朴先生甚至认为“一分为三”是中国文化密码,是中国人思维方法的精髓,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一分为三论》。加之国人又好谈“境界”,由此观之,许多作者喜欢以“×××的三重境界”为题作文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就笔者的阅读所及,这类文章或多或少受到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三种境界”的启发;或得到《五灯会元》所载青原惟信禅师参禅过程的“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启示。然后以此类比演绎,延伸拓展,敷衍成篇。此亦可见“三”的魔力和国人对所谓文化底蕴的崇尚,对我们高中生的写作和高中的写作教学都有深刻的启迪。
二、分析“为什么”:探究根源,并列原因
所谓分析“为什么”,即分析原因,就是将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某个事物、某种现象作为结果,然后去追问、寻绎这个结果赖以存在的条件或产生的根源。寻找原因之時,可以用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八面出击,将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的原因都列举出来,然后比较整合,从中提炼若干个最本质的原因作为文章的分论点即可。从逻辑拓展的路径来看,主要有下面两种:
一是揭示某个事物、某种现象或某个结论产生的原因,包括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深层原因和背景原因,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等。如针对“2020年考研考生突破341万”的消息,以“考研大军何以屡创新高”为题写一篇文章分析原因,则不妨从下面几个角度展开分析:①就业压力:用人单位提高了学历门槛,本科生不得不通过考研来实现就职目标;②探求真理:对所学专业有浓厚兴趣,希望能够进一步深造;③提高身份:想获得比本科生更好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会;④延缓入职:企图通过考研延长步入社会的时间……列举的四个原因中,①为社会背景,属于外因,其他的为考研者本身的期许,为内因,他们共同回答了“考研大军何以屡创新高”这个问题,或者说共同构成了“考研大军屡创新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又如某地统考作文题:某校某班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考生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有一考生以反方一辩的身份写了一篇题为“心中有梦,诱惑可挡”的辩论稿,其逻辑结构框架如下:
①②段为开头部分,亮出已方观点“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同时强调只要青年心怀梦想,便不会醉心于网络,一蹶不振。
③④⑤段为主体部分,一段一层,三个分论点并列:首先,网络内容丰富,适合青年阅读的内容也不在少数;其次,青年心怀梦想,有强大的自制力;最后,身处积极的社会环境,青年怎能不“择其善者而从之”?
⑥⑦段为结尾部分,先引用陈独秀名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然后以反问句作结:“这样的青年,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又怎会被这小小的诱惑所困?”同时重申己方观点。
这篇辩论稿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分别从网络内容、青年特点和社会环境三个并列的角度入手分析何以“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可谓分析全面,说理雄辩,令人信服。
二是从必要性、重要性或危害性的角度来分析,以支撑中心论点。所谓必要性,就是“非这样不行”的理由,是到达一定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因素。所谓重要性,就是论述正确的观点或正确的做法会产生好结果,而错误的观点或错误的做法会导致坏结果。所谓危害性,系从反面设想“不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危害”,从这个角度讲,危害性实是重要性的反面,它从反面呈现了“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
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题以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为背景,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当年有一篇考场优秀作文题为《让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我看高考》,此文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知识改变命运,高考能让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逐一阐述高考对个人、国家和社会命运的重要性,以彰显高考的意义:①高考能让青年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②高考能让国家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③高考能让社会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在一篇文章中会涉及不同性质的原因,它们有的是必要性,有的是重要性,有的是危害性。请看付彪《“家长堵路护考”实属过犹不及》一文的论证思路:
①段概括事实:2019年7月5日,西安中考,一考点考英语听力时,众多家长将校门口的路挡住,禁止汽车通行,称害怕噪音影响孩子考试。
②段亮明观点: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堵路行为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
③④⑤⑥段分析原因:③家长堵路护考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对孩子考试也无实质性帮助;④社会各界已经为听力考试提供了良好环境,家长已不需要堵路护考;⑤家长堵路护考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⑥家长堵路护考是对他人通行自由权的侵犯。
⑦段重申论点: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家长堵路护考”都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的关注与反思。
“堵路行为不值得提倡”,为什么不值得提倡?主体部分呈并列式结构:四个原因支撑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中③兼及危害性和必要性,④和⑤⑥分别着眼于必要性和危害性。既然“家长堵路护考”行为既无必要,又有诸多危害,甚至还侵犯了他人的权利,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分析“怎么样”:呈现价值,并列功能
分析“怎么样”就是分析事物或现象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功能。功能包括意义、作用、价值、影响、结果和效能等,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甚至两者兼而有之。因为任何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必然会对后续事物的发展产生或正或负、或利或弊的影响。因此,功能分析是以理性的正负利弊的分析来构建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功能的正负利弊即是支撑观点是否成立的依据,或是判断某事物或某现象是否应该存在的理由。功能分析经常以并列的形式构成文章主体部分的逻辑结构框架。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非常适合运用并列式结构从多个角度来阐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河南省的考场优秀作文《诵劳动之诗,歌奋斗之章》即如此,文章开头紧扣作文试题材料和要求提出“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让你我共同携手,诵劳动之诗,歌奋斗之章”。其主体部分从“个体力量,靠劳动彰显”“社会进步,靠劳动驱使”“国家富强,靠劳动奠基”等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深刻论证劳动的意义。结尾再次强化观点和照应标题:“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的人最可爱,愿你我共同携手,诵劳动之诗,歌奋斗之章。”文章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文采斐然,雄辩有力。
如果说《诵劳动之诗,歌奋斗之章》是通过“析利”来构建议论说理的逻辑结构、从而论证中心论点的话,那么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考场优秀作文《分数背后的隐忧》则是通过“析弊”来达成这一目的的。此文开头先一针见血地指出漫画所反映的教育现状产生的根源,然后表明对过分重视分数的担忧。主体部分高屋建瓴,着眼于孩子的终生发展,从三个侧面阐述“过度强调分数”的危害,层次清晰,思想深刻:①加重了孩子心理压力;②影响了孩子个性发展;③损害了孩子道德修养。结尾水到渠成,自然推导出结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极端的应试教育,以分数论优劣的错误做法,流水线式的超级学校试题训练模式,可以休矣!”此文通过剖析以分数论优劣的弊端来批判极端的应试教育,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其实,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比较复杂,其利弊影响往往也错综相连,扑朔迷离,很难用绝对的利弊去定位,而应对以辩证分析,使之利弊分明,然后加以权衡取舍,分别施以对策,以摒其弊而扬其利。标题中冠以“利弊”“利与弊”或“利弊谈”之类的文章大都采用这种写法,如《线上教学的利与弊》《大学生从事家教的利与弊》《青少年崇拜明星的利与弊》等。请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一文的说理思路:
①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设备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碎片化阅读利弊共存。
②碎片化阅读确有传统阅读无法比拟的一面: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让厚重的阅读和获取资讯变得轻松、及时和便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免费的。
③但碎片化阅读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碎片化阅读的轻松化容易让读者阅读时产生思维惰性;碎片化阅读降低了读者思维的线性发展与连续性;碎片化阅读降低人们对内容真伪性的辨识能力。
④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文化现象并固化为阅读习惯,因其利弊共存,我们要对之作辩证分析,因势利导,取利弃弊,引导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为碎片化阅读利弊共存,故此文主体部分分别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其利和其弊逐一分析,显得客观中肯,令人信服。
四、分析“怎么办”:寻求方案,并列对策
分析“怎么办”即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和对策。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毋须论证的,本来就是公认正确或者作者自认正确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探讨如何才能实现中心论点所阐述的目标,或者抵达中心论点所提出的要求。二是某个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或利或弊或利弊兼有的结果,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为这个事物或这种现象寻找抑扬之策,以褒扬、推广正面因素,遏制、消除负面因素。
对于第一种情况,因为文章的观点主张本来就是公认正确毋须论证的,说理之时,可将中心论点看作结果,分论点看作达成结果的条件,而且分论点常用或者可以增添“要”“必须”“应该”等词来加以强调。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吉林考生的优秀作文《青春有我,祖国必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即是如此。此文主要谈论新时期的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文章主體部分从三个并列的方面进行对策分析,阐述“如何传承”:一是“坚定爱国情”;二是“砥砺奋斗心”;三是“树立高远志”。再看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甘肃考生的优秀作文《美哉青年,壮哉世界》的行文思路:
①段为开头,紧扣试题任务指令,提出观点:不是什么样的世界成就了什么样的青年,而是什么样的青年构建了什么样的世界,因此,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②③④段为主体,从三个并列的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具体阐释青年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三观”:青年人要具备包容的全球观,尊重理解不同的文化,携手共进;青年人要具备长远的未来观,尊重过去,改变今天,相信明天;青年人要具备阔大的全局观,坚持“利他主义”,换位思考。
⑤段为结尾,重申观点,回扣标题:青年要勇敢担起构建世界、创造未来的重担。世界掌握在我们青年人手中,美哉青年,壮哉青年!
这两篇文章主体部分的任务都是分析“怎么办”,都采用并列对策的形式来拓展思路,结构井然,思路清晰。前者完美诠释了新时期青年如何传承五四精神的问题,后者则完美回答了具备怎样“三观”的青年才能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在时事评论等生活实用写作中非常普遍。时事评论简称时评,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或问题表达看法、主张的一种论说形式。请看黄春雷《让生活慢下来》一文的逻辑框架:
①段摆出现象并提出中心论点:如今生活已步入快节奏的时代,但实践证明快节奏的生活并不好,要让生活慢下来。
②段从政府、媒体、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快节奏生活形成的原因,为下文的对策分析奠定基础。
③④⑤⑥⑦段对症下药,进行对策分析:政府要完善制度设计,消除“慢下来”的后顾之忧;媒体要注重社会效应,营造“慢下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弥补教育缺失,夯实“慢下来”的人格基石;个人要强化独立思考,培养“慢下来”的良好修养。
⑧段引用米兰·昆德拉名言“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并指出让生活慢下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呼应标题和开篇。
从所列的逻辑框架可以看出,此文的写作意图就是倡导慢生活理念,属于“扬”的性质。那么,怎样让生活慢下来呢?文章在简析快节奏生活形成的原因后,即从四个并列的方面重点探寻对策。全文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对策务实,充分体现了时评类议论文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
《让生活慢下来》属于对策分析中的“扬”,“扬”的目的是对某种美好的理念、现象、事物加以倡导、弘扬。对策分析中的“抑”是遏制、消除错误的理念、不良甚至丑恶的事物和现象等。齐志明《“不信谣”前提是“识别谣”》一文中,对策分析就是为了阻止食品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文章先摆出食品谣言泛滥成灾的不良现象,接着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不信谣的前提是‘识别谣”的新颖观点,最后重点分析如何让人们更好地识谣:一是食品企业应做好风险沟通;二是政府要加强科普和信息公开;三是消费者要增强自身辨谣能力。文章从企业、政府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切中肯綮,启人心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故意造谣传谣的毕竟只是少数别有用心之徒,一般老百姓多是因不识谣而传谣信谣,如果知道是谣言,也就不传不信,这样谣言也就“止于智者“了。
除扬利抑弊外,有的事物或现象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利弊兼有,这样分析之时就要一分为二,辩证对待,利弊兼顾。
议论文主体部分并列式拓展的逻辑路径除分析内涵、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和分析对策外,还有纯粹从论题入手进行切分的写法,这种写法不好归入前文的任何一种形式,比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该文主体部分在论述“有业之必要”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虽然二者的顺序不能调换,但从构篇的角度看,显然是并列关系。同时,不管何种性质的并列,都是既可以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全部层次,也可以作为主体部分的一个层次的。前文所举的《让生活慢下来》和《“不信谣”前提是“识别谣”》,都是在剖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之后再作对策分析的。
需要强调的是,并列、递进等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只是文章行文逻辑和思路的外在呈现,自然要适应文章的行文逻辑和思路,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议论文结构的问题,其本质是行文逻辑的问题。但是,从实际的写作过程来看,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往往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内容,有助于文章说理层次的拓展,因为结构形式是思维规律的凝聚和外现,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并列式结构既然是议论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掌握其内在的逻辑拓展路径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作者通联:福建古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