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笔写我心,我文抒我情
2021-03-09曹庆奎
曹庆奎
[摘 要]语文习作的落脚点就是借助写作来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所以,写作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农村初中生受限于相对简陋的教学环境和较为匮乏的课外读物,对他们来说语文写作更是难上加难。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点,立足于乡土生活,写“原生态”作文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旨在为推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乡土生活;原生态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学习和训练项目之一,农村中学往往办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匮乏,学生受限于学习环境导致他们知识面和社会经历都比较狭窄,写作时既存在“无米之炊”,又存在“有米不会炊”的双重难题。其实,相比于城市初中生而言,农村初中生虽然阅读量比较小,但是他们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却更加丰富。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态作文意识,从而,提升农村初中生作文水平。
一、取材于景色,描绘自然之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与城市繁华林立的楼盘、川流不息的人群相比,农村的自然风光更具浓郁的风情。似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笔下那般:“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可见,只要沉淀内心,用心观察就一定能感受到农村一草一木皆是美景,一花一叶皆有情意。农村的自然风情激发了古代诗人们的创作灵感,同样,当学生愿意以“空杯”的心态沉浸于自然美景中,也会很容易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但是,如何指引学生将眼光和灵感聚焦于农村美丽的景色上呢?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农村生活的点滴呢?命题作文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方式,語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取材于景,以景色为主题设计作文题目,将学生的眼光与创造灵感引领到实实在在的农村景色上,引导学生去感触葱葱郁郁的苗木园圃、去感悟丰收的田野、去采摘硕实的瓜果……进而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农村之美,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景色素材。
比如,教师以《小溪》为题让学生进行创作,为了写好这篇作文,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留心观察美丽迷人的小溪。通过细心观察,学生不仅可以看到阳光下的小溪清澈见底,还能看到夜晚的小溪被月亮照射着宛如银色闪动的绸带;他们不仅可以看到溪水清澈透明,还可以看到溪水里欢快畅游的鱼儿……可见,一条来自农村的小溪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一条小溪就可以成为学生文章中的核心。甚至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将作文的主题进行延伸和深化,有的学生从描写小溪延伸到与爸爸一起在小溪里捉鱼,进而将作文主题上升至父爱、有的学生从描写小溪延伸到环境污染,进而将主题升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学生见识的不断提升,对于同一条小溪他们的所见、所想、所悟都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以《小溪》为主题设计作文训练,如此,农村初中生原生态作文的质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二、取材于人和事,感受农村之真
农村除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景素材外,农村的人和事也无疑是为初中生提供写作灵感的重要素材。如今的现代城市里,邻居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对门相见不相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城市邻里关系日渐淡漠,“远亲不如近邻”“天涯若比邻”这些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似乎只能在农村见到。那么,这些以邻为伴,友好相处的事件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挖掘写作素材,并从中进行补充、丰富与升华,进而提高写作的质量,落实农村学生的原生态写作。
对于以农村人和事为题材的作文指导,语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训练。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写“小练笔”“记日记”等,引导他们将乡亲之间的感情、邻里之间的互动、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都一一记录下来,存储在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中,但凡遇到与之相关的写作主题就可以进行选择、取舍、提炼,让那些鲜活的农村生活实际流泻于笔端,以我笔写我心,以我文抒我情。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生的作文学习资料相对匮乏,可供学习的作文选集里的内容也都与现实生活偏离甚远。所以,语文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本村或者邻村比较优秀的初中生作文,编制成作文选集册发放给学生。作文选中的范例与学生的生活习俗相似,学生们往往会非常喜欢阅读,甚至每每阅读后都会产生茅塞顿开的感受:“原来作文还可以这样写!”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写作技巧,也逐步练就了写作技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选集册中的作文要做到实选实新,甚至要以此为奖励刺激学生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三、取材于习俗,扩充生态范围
很多人主观地认为:“原生态”作文就是描写大自然的景色,其实真正的“原生态”就是一种存在于民间最原始的、没有被特殊雕琢的形态,自然景色可以是原生态的、舞蹈可以是原生态的、歌声可以是原生态的、名俗风情同样也可以是原生态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农村不仅有神奇而又美妙的大自然,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憨厚农民,同时还有别具一番韵味的节日习俗。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团圆圆庆祝丰收的中秋节、粽香四溢的端午节、登高望远的重阳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无不给初中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写作素材,所以,取材于农村的民族风情,对“原生态”这个基带进行范围的外扩,同样有利于学生立足乡土,创作别具一格的作品。
比如,教师以“风俗”为主话题,让学生寻找本土特色较为明显的风俗,并且在进行风俗内容、来源、意义等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的同时,学会从主题出发对乡亲邻里进行调查和采访,进而为自己的作文创作增添“活力”。班级里同学在经过研究和调查后,创作了一篇名为《奇怪的风俗》的作文,这篇作文选题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哭嫁”习俗,整篇文章突出了“奇怪”二字。同时,在充分的研究和调查下,学生对“哭嫁”的起源和发展都有着深入的理解,所以,作文的构思详略得当,主题和高潮也在学生的努力下由“哭嫁”的奇怪引向要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上,进而升华了作文的内涵,让文章显得不再“瘦骨嶙峋”,赋予了作文不可多得的创新意义。
四、取材于教室,创造多元素材
比起家庭、田野,学生在教室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取材于教室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多元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场地,所以,教师要取材于课本教材,从教材出发为学生创造写作契机。与城市相比,农村可以说是一个包容万千的大自然。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一课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定某种树木、花儿去学习茅盾先生对白杨树的描写进行仿写训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茅盾先生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而且可以将这种情感从作者延续到学生身上,从白杨树延续到学生身边最普通的植物上。从而在提升学生写作技能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家校的热爱之情,一举多得。另一方面,教室不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游乐和生活的场所,但是重复、单调且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往往使学生无处寻找写作素材,或者寻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写作素材。面对这个现象,语文教师要学会创造“特殊情况”,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提供帮助。比如,教师可以有意设计在上课铃响后很长时间教师再匆匆忙忙赶往教室,并且因为心态焦急而导致摔倒的意外情况。实践证明,这种特殊情况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创造“小练笔”。这是一件刚刚发生在学生眼前的事件,他们对其有着很深的第一印象,所以,在练笔过程中会比较有灵感,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这种特殊情况的创设帮助学生突破了原来单一、乏味的学习生活局限,为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提供了巨大的助推力量。农村初中的写作困境其实就是“无话可说”,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写作素材则是突破这一瓶颈的重要手段,而无论是从教材中挖掘还是从生活中创造无疑皆是实现农村初中原生态写作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多种素材运用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
总而言之,农村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生活化”写作意识,让他们明白生活与写作是息息相关的,只要善于发觉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孕之于文,文章也一定会在保留一份纯真和朴实的同时得到质感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黄绿鲜.构建作文教学生态课堂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浅谈农村小学如何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0,(05).
[2]万建中.“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9,(1).
注:本文系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农村初中生态作文教学样态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T1306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