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认知,初中名著不妨这样来读
2021-03-09范继萍
范继萍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中凸显了“精读文本”“略读文本”“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教师要善于从当下的生活实际入手,统整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把握阅读内容的独特价值,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朝着书本的内核进发,实现读有所获、读有所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思辨认知;梳理内容;质疑探究
初中统编版教材非常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与实施,教材编排凸显了“精读文本”“略读文本”“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中“精读文本”和“略读文本”的有益补充,是迁移课文阅读方法、提升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经典名著阅读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编者推荐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
一、借助创新形式,梳理内容联系
对于古典名著读懂是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对情节、人物进行必要的统整与梳理。针对《水浒传》而言,在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其中每个人物绰号、特点、官职和典型事件的基础上,也可以对其中人物的个性和最终的结局进行归类。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仍然使用老一套的学习方式,必然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和整理的兴趣。因此,对于《水浒传》的内容梳理,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创新策略。
策略一,绘制梁山好汉的朋友圈。当下社会,微信朋友圈可谓火爆异常,因此,将现代传媒手段移植到宋代水泊梁山的故事中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思维冲击力的好方法。网络上曾经流行过“假如鲁迅也有朋友圈”,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紧扣某一具体人物梳理、罗列朋友圈的人脉关系,设置屏蔽的人员名单,并借助相关事件为这一人物撰写简短的朋友圈发文内容。通过创新学习形式,学生以具体人物为圆心,洞察书本中的人物关系,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形成集中性阅读和辨析的思维意识。
策略二,绘制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考虑到初中生有较强的直观性思维,阅读名著可以尝试将原本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信息以形象的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名著内容清晰化、可视化。比如,有的学生围绕具体人物,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人物相关的信息卡片;有的学生以某一人物的人生经历为内容,以折线图的形式展现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视角可以绘制出不同的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时将思维和认知融入到书本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三,绘制人物对比的武力图。《水浒传》以108位梁山好汉为主要人物,每个人都身怀绝技,个个本领高强。学生阅读时要留心人物打斗的场景,根据人物的武力表现、最终的打斗结果以及梁山好汉彼此交锋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个人最终的武力值,并在武力图中描述如此设定的依据和理由,存在异议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专门的阅读分享课进行交流、辩论和修改,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关注书本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发展,从而对书本形成多维度的解读框架。
这几种与时代脉搏共频共振的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原本机械、生硬、单一的阅读以及相关学习任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出鲜活的个性化特征,也让整本书阅读时的内容梳理变得更加清晰而有趣。
二、紧扣书本特质,触发探究发现
1.在看似平淡的细节处探寻发现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有深刻的社会现象、丰富的人性揭示,而且在一些看似简单平淡的内容中还蕴藏着作者的独运匠心。因此,教师可以出示金圣叹先生批注、点评《水浒传》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尝试用批注阅读法对自身的阅读感受和策略进行必要的整理与归纳,以积极的认知思维进行探究与梳理,更好地凸显文本的表达特质,提升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
比如,武松给很多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打虎英雄,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浑身是胆,但细致阅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也描写了武松害怕、壮胆的过程。这样的描写让学生对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自然也就形成了更丰富的体验。
2.在质疑问难的障碍处质疑解决
阅读整本书就如同经历一场独特的旅程,是一个全新发现和探寻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和问难,并尝试通过深入阅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阅读、质疑、再阅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以武松这个人物为例,很多学生从单个的事情和细节质疑:为什么武松要在杀人之后留下姓名?武松为什么不在快活林就与蒋门神打斗?为什么柴进资助了武松一年,却不如武松初次见到宋江感情深厚。也有的学生从整本书入手,在深入联系和对比后质疑:写武松是以“打虎英雄”开场,而到最后是以“打狗”落幕,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作者施耐庵的特意安排,有着怎样的深刻用意?
对于这样的问题,仅仅关注一个细节、一个故事是难以形成真正有价值的发现的。因此,在学生形成一系列质疑性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更加宏观的视野,联系着读、对比着读、深入地读,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将自己的阅读思维向着文本深处引领。
三、深度精细阅读,触发思辨意识
1.聚焦细节,精细化深思
整本书阅读中,很多学生容易犯下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常常只关注整体性情节,而忽略一些细节。其实,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细节值得品味与鉴赏。《水浒传》中很多细节是不可忽略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思细读。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章节,面对洪教头的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東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是怎么“打”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两人打斗时的动作描写,林冲一扫、一横、一敲,相对于洪教头的“把火烧天”等置人于死地的招数,就显得手下留情,且又能将其置于败地,这不仅显示了林冲武艺高强,也将其忍让、谦让、恭让的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本书中的细节进行阅读,从而获取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2.统整联系,辐射状深思
《水浒传》对人物的刻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感知与洞察时,既可以具体化到某一事物,也可以统整联系整个文本,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人物,在对比中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更加鲜明。
比如,林冲与武松曾经都被关押在大牢,面对差役时的态度就值得对比。林冲在牢房中对待差役可谓是唯唯诺诺,大气都不敢喘,甚至面对差役的辱骂时还送银两巴结;相反,武松进入大牢之后,虽然一开始还对差役自称“小人”,但随后就自称老爷,一副蛮横之态。这种对比还体现在林冲、武松对待押送公人的态度上。由此对比,两人个性上的差异就非常鲜明了。
这种类型的对比还可以建立在其他的人物关系上。比如,同样都当过梁山泊首领,王伦、晁盖、宋江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作为梁山的一、二把手,宋江与卢俊义之间又有着怎样不同的特点?面对梁山的108将,可以将他们分成哪些派别,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同样都是打虎,武松与李逵之间有着怎样的异同点……这些内容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统整联系、勾连对比,更好地凸显人物的内在情怀。
3.设置专题,聚焦性深思
由于《水浒传》中涉及的人物较多,如果仅仅是整体性考量和关注,学生对这些人物的了解会很肤浅。因此,教师可以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设置人物专题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比如,林冲专题,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可以将与林冲相关的情节梳理、罗列出来,对林冲在这些情节中所呈现出来的言行状态进行全面解读。如“妻子遭人调戏”“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冲棒打洪教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可以关注其在具体实践下的延续性,揣摩其人物性格,也可以将所有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形成林冲个人在书本中的发展史,了解其心路历程的变化,从而以更加立体化、更加多维化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类似于这样的专题设置还可以更广泛,如有的学生专注于书本中孙二娘、扈三娘、李师师等女性的研读,有的专注于书本中人物绰号的分类,有的专注于书本中酒文化的研读,还有的学生将《水浒传》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整合起来,形成了有趣的跨界阅读,展现了不同的解读路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
[2]馬海宁.名著阅读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8,(16).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