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人重晚节 行文看结穴

2021-03-09张娟

课外语文·中 2021年2期
关键词:技巧文章

张娟

托尔斯泰曾说过:“那种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当作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因此高明的作者都重视这最后一击,“结尾勿做蛇尾”,“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精彩的结尾会使文章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不尽。那么怎样写结尾才能让人如此心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的精彩结尾来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容易掌握的技法。

一、卒章显志,巧妙点题

这类文章的结尾不仅与题目形成有机的“照应”,还能归拢全文思想,升华作者的感情,突出作文的灵魂——中心,还可以再次强调写作目的。一篇好的作文,中心应突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结尾点明或暗示中心,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方法,它既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文章观点的印象,又有助于把文章推向高潮,这种方法就是古人所说的“卒章显志”法。

【例1】齐桓公的气度与礼遇皆为过往,而在座各位的青春才刚刚登场。为君子之气度,在于不计前嫌,在于宽宏大量,我衷心地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有气度的人。同学们,我们应不忘古训,牢记于心,把它运用在实际之中,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流传,让当今之中国永发展。相信,中国的美好未来就在不远的前方。

(安徽考生《君子之气度,对才之礼遇》

【技巧点拨】文章结尾由对齐桓公的评价自然转到对在座同学的激励,自然亮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衷心地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有气度的人”,首尾呼应,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二、呼唤号召,慷慨激昂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恶丑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恶丑。这种结尾激情澎湃,不可遏制,这种方式可感染读者的情绪,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但要与那些空洞的标语口号无限拔高划清界限。

【例2】身在华夏,岂容列强横行?心怀家国,定展吾辈青年英雄豪情!这个五月四日注定不会平凡。学子们,用高声的呐喊吓破敌人的胆,用有力的行动摸索祖国的路,今日,此生献我泱泱中华,化身民族的石子,奋力激起时代的阵阵浪花!

(吉林考生《今以此献家园》)

【技巧点拨】本文结尾,作者向包括他在内的“学子”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地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表达了献身祖国的美好愿望,极富感染力。

三、促膝谈心,亲切自然

可以对读者、对文中的主要人物,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形式直接表达心中所想,给人以真实自然的亲切感,阅卷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作者所设计的“你”的角色里去,通过文章和作者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对此文的感情就会比别的文章来得更近一层。

【例3】我们青年人是国家的奋斗者,是社会的引路者,是世界的创造者。青年促进了时代的发展,时代也见证了青年的成长,在地球村这一大背景下,我们青年人更应该万众一心,尊重各国,倡导和平,开创未来。世界是我们的,我们也是世界的。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共御风雨。

(吉林考生《手拉手,创未来》)

【技巧点拨】这个结尾大量使用“我们”两个汉字,平易近人,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似乎是考生与读者在面对面地谈心,颇具日常聊天的语气。

四、引用名言,彰显底蕴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同学们平常也接触过不少,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例4】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梁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會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着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圆形吧。

(福建考生《执子与通子》)

【技巧点拨】这是一篇可遇不可求的“才子文章”,参加阅卷的大学教授曾感慨,让他们来写也未必能写出这样的美文。文章很有深度和力度,大开大阖,挥洒自如,酣畅淋漓,体现了作者的敏捷才思和深邃的思想。从文章的结尾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古诗文如此灵活自如的运用,绝非一日之功,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古诗文功底,这样的收尾,响亮而有力。其实冷静看一看,文章中的古诗文名句都是我们见过的,顶多再加上《语基手册》中的一些名句,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考生只要适当背诵一些古诗文,就可以为我所用,不用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走常道也能出精彩。

五、诗情画意,情景合一

大自然的各种景物总能带给人无尽的美感,用心把它们描写出来,可以表现主题、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这样的方式结尾能使文章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例5】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山东考生《星星发光,张扬个性》)

【技巧点拨】有“风”有“阳光”足以让人享受自然,它们又“从水中掠过”“从云中穿过”并留下“粼粼波纹”“丝丝温暖”,这些能不唤起你对自然的神往吗?而抽象的“岁月”竟然“从树林中走过”,还“留下圈圈年轮”,这样的以实写虚,不仅形象可感,还带给人无尽的联想。在这样的美景铺垫之下,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出我们应当留下点什么的青春豪情,情与景自然融合,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六、质疑发问,引人深思

有时,作者并不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全部写出来,而是采用空白藝术,有意地设计疑问,给读者留下自由思考的时间,以增加结尾的魅力,此时的一个小问题,引起了作者无限的遐想,激发读者进行思考的涟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启发性,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正完了。就是说,“言尽而意不尽”,使读者好像在嚼橄榄,已经咽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回味无穷。

【例6】看着那规范、稳定、大面积却短周长的圆,我又想起了红柯所说的:“一个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它长个子。”什么时候,我们能让信仰回归,让灵魂在场,让民族重塑血气?我依旧困惑。

(浙江考生《惑》)

【技巧点拨】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更能激起读者的民族情感,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对人的精神信仰失落的一种深广的忧虑,提升了作者思想的高度。

七、比喻排比,文采飞扬

在结尾处用上精妙、形象的比喻或者一组富有气势的排比句,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描绘和渲染,强化某种浓烈的情感,能给阅卷老师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产生让阅卷老师的情感与你的文章共振的艺术效果。

【例7】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那么,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一曲生命的绝唱叩人心扉,多少人会跟着发出惊雷般的怒喊,可就在这一片呐喊声中,我看到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望,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振翅欲飞,它背后的一个民族,正在加速。

(江苏考生《生命的绝唱》)

【技巧点拨】作者回顾了众多历史名人生命的最后时刻之后,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告诉人们“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这一道理,接着用“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继续升华主题,再以“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这两个比喻点明话题,强调主旨,击石为火,共同燃起思想的火焰,使文章显得内有筋骨,血脉贯通;外扬气势,磅礴奔腾。

【例8】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四川考生《永远的苏武》)

【技巧点拨】原文是一篇颇有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淀的、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作者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在结尾,作者一连使用了两个极富感情和语势的排比句,热情讴歌了苏武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生动深刻地阐释了话题,使得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

文无定法,结尾亦然,体裁不同,其“收口”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作文的结尾,不管是豹尾劲扫,还是钟声袅袅;不管是百川归一,还是琴音绕梁;不论是凯旋礼炮,还是点石成金,都要能“结”得住,“断”得下,切不可草率收兵,或画蛇添足。在写作实践中,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同学们如果能够自如地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技巧或者把几种技巧综合起来灵活使用,定会妙笔生花,留给阅卷老师难以忘却的“回眸一瞬”,试试吧!

猜你喜欢

技巧文章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网上点外卖的7个技巧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指正要有技巧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4个技巧快速消除头上的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