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业”大变 与加强“粮安”大保障的研究——上篇

2021-03-09丁声俊

粮食问题研究 2021年1期

丁声俊

摘要:本文分《上篇》《下篇》两部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简短的《序言》和《结论》。《上篇》简要地概述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粮食产业“大变迁”的辉煌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道路优势、理论优势、改革优势,以及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文章浓墨重彩综括了我国粮食产业的根本性、全局性和实质性的“十大变迁”:粮食总产量由低到高跃升到世界首位;民众生活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型过渡;粮食购销从传统计划体制变为全面市场化;国有粮企由“行政主管”再造为“四自主体”;从无到有建立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和体系;从手工作坊变为世界粮食加工业大国;粮食产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融合化转变;粮食流通由实体平台转变为“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奔小康;从“封闭锁关”变为开放,实现国际化。《下篇》文章依据国内外百年之巨变,包括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刻变化,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举措,特别是重点阐述构建粮食“双循环”新格局。

关键词:粮食产业 十大变迁 保障粮安新策略

序言:“谁能养活中国”问题的提出

7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发出谰言:中国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40年前的1974年,在第一次世界粮食大会上,国外有专家曾经预言:由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的情势所决定,中国很难养活自己近10亿的人口。

20年前的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中发表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妄言,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渲染中国“将饥饿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

10年前的世纪之交,国内有人对中国粮食安全散布“怀疑论调”,说什么中国土地少,种粮成本高、不如买粮合算,中国粮食安全只能靠国外粮食市场,尤其是要依靠西方市场。

70春秋弹指间,泱泱中国换新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中国粮食安全得以保障。

上篇:70余载沧桑田,粮食产业“大变迁”

70余载“沧桑田”,天翻地覆“大变迁”。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不仅端牢了自己的“饭碗”,而且对世界粮食安全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粮食历史上的奇迹。

一、粮食总产量由低到高跃升到世界首位

建国7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和发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重要制度优势,把农业粮食产业置于国民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特别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契机,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粮食经济发展的大转折和大变迁。

(一)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登上新台阶

建国以来,风雨无阻,砥砺前进。在一系列惠农兴粮改革举措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从解决农民普遍关心的土地问题入手,积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确立了农民的财产权,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实施科技驱动战略,开拓“良种良法良技”等科学种田新途经,不断提高农业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土地产出率、产品优质率、成本降低率,以及节本提效率。2018年,我国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为5621公斤,比1996年的4483公斤增加了1138公斤,增长25%以上。2019年,我国谷物、豆类、薯类三大类粮食单产水平均继续提高:全国粮食作物单产5715公斤/公顷(38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长1.8%。

要强调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土中的精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与此相对照,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新台阶。这中间,粮食单产连年提高,对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攀上新台阶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尤其是从2015年以来的5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登上并稳定在6.5亿吨的新台阶。这充分表明,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稳定并保持在6.5亿吨的水平,这既保证了我国在世界粮食版图上的大国地位,又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提高,在世界上的角色也相应发生根本性转换。从2006年1月1日开始,中国已由多年的世界粮食受援国转变为粮食援助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公报称赞道,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之一,成为第三大粮食援助国。

(二)我国粮食总产量跃升到世界第一位

1. 中国粮食生产节节攀升。如果深入考察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历程,就可明显看出,我国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道路”上,穿过70载风雨历程,砥砺前行,我国粮食生产“打破周期”,取得连续增产的业绩,被誉为粮食发展史上的奇迹。

2. 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在世界前10位的主要粮食生产国中位列首位,其他9个国家依次为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尼、阿根廷、法国、乌克兰和加拿大。这里仅把中国粮食总产量与美国、印度、巴西、俄羅斯、印尼5位国家粮食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作一比较:中国位居第一,比重为 25.12%;美国位居第二位,比重为 24.00%;印度位居第三位,比重接近10.66%;巴西位居第四位,比重为8.49%;俄罗斯位居第五位,比重接近5.14%。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谷物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占主体地位,因此我国的谷物总产量也列居世界首位。其中,稻谷和小麦的总产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居第二位。此外,作为广大居民食物构成重要营养素奶类和大豆分别占世界第6位和第4位。至于芸豆、绿豆、荞麦等多种杂粮都位居世界前列。

3. 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国始终把民生福祉、人民温饱问题放在至高至重的地位。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稳定增长。从2010年以来,在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尤其是从2010年以来,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比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360公斤高出114公斤。比2017年的444.5公斤,增加了29.5公斤,增長6.64%。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步提高,为确保我国居民口粮绝对安全,以及民众生活向全面小康化过渡都创造了基本物质条件。

二、民众生活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化

粮食是民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居民占有和消费的粮食等主要消费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既是衡量一国一地粮食安全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其生活质量及营养结构的基本标志。建国初期,民众生活不得温饱。即使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也培养摆脱“短缺”经济的艰难处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经历由苦变甜,人均粮食占有量逐步增长,中国经历了从“统销、票证”供应短缺到丰满的“放开、购买”的买方市场时代,广大民众手中的“饭碗”从饥饿、半饥饿型变为温饱型,再升级到基本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过渡。

(一)居民食物从短缺单一,转变为丰富多样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还必须凭本、凭票购买粮食等主要日用品,按照计划供应。那时候,不仅供应数量不足,而且品种单一,以粗粮为主。全国市场供应还普遍实行“票证”制度,像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名目繁多。当年居民的粮食和其他食物的消费量不足,尤其是农村居民的“饭碗”里装的多是粗粮和薯类。整体上看,居民食物结构单一化、粗质化。

然而,伴随着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尤其以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为主线的改革快速发展,使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显著改善,为粮食“消费侧”结构快速升级提供了基本条件。随着农业粮食结构调整和生产量提高,我国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和趋向合理。若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吸取了东方和西方食物结构的长处,形成了把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合理搭配的科学膳食结构。它以谷物消费为基础,合理增加动物性食物、包括肉蛋奶及水产品等的消费量,并辅之以蔬菜、水果和薯类。实践证明,这种膳食结构更适合人体的生理需要。

(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状况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通行的标准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家庭恩格尔系数平均大于60%者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居民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居民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元,恩格尔系数高达57.5%;同年,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元,恩格尔系数为67.7%,城乡平均为62.6%,属于贫穷型。但是到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到29.39%。这是我国恩格尔系数首次跌破30%,2018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新低,为 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再降0.2个百分点,降为28.2%,至此连续八年下降。这标志着我国居民、包括广大农民的生活在内,总体上已过渡到全面小康生活阶段。

(三)居民食物营养水平名列发展中国家前列

通过对我国居民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与经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食物消费量进行比较,可清楚的看到,我国居民食物消耗量及摄取营养素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1)谷物人均年消费量。中国为152.0公斤,发达国家为131.0公斤,发展中国家为156.0公斤。(2)蔬菜人均年消费量。中国为270.0公斤,发达国家为115.0公斤 ,发展中国家为118.0公斤。(3)肉类人均年消费量(包括猪牛羊肉)。中国为54.0 公斤,发达国家为80.0 公斤,发展中国家为28.0公斤。(4)鸡蛋人均年消费量。中国为17.0公斤,发达国家为12.0 公斤,发展中国家为7.0公斤。(5)海鱼人均年消费量。中国为26.0 公斤,发达国家为23.0公斤,发展中国家为13.0公斤。(6)淡水鱼人均年消费量。中国为12.0公斤, 发达国家为2.0公斤,发展中国家为 5.0公斤。(7)牛奶人均年消费量。中国为30.0公斤 ,发达国家为294.0公斤,发展中国家为81.0公斤。(8)水果人均年消费量。中国为64.0公斤 ,发达国家为86.0公斤 ,发展中国家为55.0公斤。

从上述人均消费的食物中,摄入的营养素水平如下:一是日均摄入食物总热量,中国为2980.0千卡,发达国家为3331.0千卡,发展中国家为2668.0千卡。二是日均食物总蛋白质,中国为89.0克,发达国家为101.0 克,发展中国家为68.0克。三是日均食物总脂肪,中国为92.0克,发达国家为122.0克,发展中国家为68.0克。这样的膳食结构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有益于健康长寿,精力充沛。这组数据还表明:我国粮食等主要食物的供应已由“短缺”变为“充足”,由“单一”变为“多样”,由粗粮为主变为以细粮为主,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居民粮食和食物消费结构转向优质、多样、营养、安全和方便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强化,食物营养达到全面小康的良好水平。

三、粮食购销从传统计划体制,变为全面市场化

建国70余年来,我国粮食体制处在不断探索改革中。特别是从上世纪我国农业粮食实施改革开放之日起,就始终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体制改革为根本、以机制转换为核心,以探索创新为动力,不断引入和扩大影响市场机制的因素,直至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市场化。这是我国粮食产销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和实质性大转型、大变迁。

(一)采取突破性举措,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

我国粮食体制从1953年到1984年,总体上实行的是传统粮食指令性计划体制。这一政策的内涵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计划供应政策,以及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政策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1972年,国务院针对当时出现的分散、本位问题又决定:实行统一征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的高度集中的粮食管理体制,简称“四统一”,这一政策逐步固化和强化。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粮食供求环境的演变,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导致粮食价格倒挂、财政包袱沉重、市场流通不畅、粮食产业的路子越走越窄,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的时候。

在历史前进到关键时刻,2004年,中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农民自主种植,自由销售,国家对粮农提供直接补贴。這一改革被称为对传统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的突破性一击。这场改革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粮食部门在推进整个改革的过程中,着力狠抓“五个要点”。即:“政企分开”的关键点;“完善机制”的中心点;“划分责权”的基本点;“分清粮性”的核心点;“破除旧体制”的根本点。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攻坚和攻关、健全和完善,促使我国粮食购销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破除了高度垄断的传统计划体制,逐步建立自由购销的粮食市场经济体制,由垄断单一化转变为放开多元化。

(二)粮食购销由“指令计划”转型为自由购销

早在1983年和1984年,国务院先后决定:对农民完成统派购任务后的粮食,允许多渠道经营,减少粮食统派购品种,粮食统购只限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品种。此后,国务院又采取了多项重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举措:从1985年起,取消粮食统购,对小麦、稻谷、玉米和主产区的大豆,实行“合同定购”,确定当年的粮食合同定购计划为790亿公斤(含农业税)。从此,我国废除了实行30多年的粮食统购政策。1992年,国家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实现全国粮食购销同价。1996年,再次发起深化粮食价格改革的攻关,以理顺粮食购销价格。2016年,国家采取了突破性改革措施,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其核心是,创新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变政府定价为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变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收购为多元主体收购,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几经攻坚克难、探索创新,我国粮食流通由“指令性计划”体制、转型为以宏观调控为保障的全面市场化。

(三)实现和规范粮食市场管理宏观化

我国的粮食调控手段具有本国的特色,妥善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辩证关系:首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即宏观调控的方式。其完整内涵包括:以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调控。但主要运用前两个手段,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这里,着重阐述市场管理的法制化,即“依法治粮”问题。市场经济既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同时市场追求微观利益最大化又可能会对粮食这个弱势产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粮食法制化是粮食市场化的后盾,是粮食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调节市场主体,以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权益关系和矛盾。

(四)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市场化的特点

我国实现粮食产业全面市场化的历程,是在始终坚持和发扬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稳中求进的原则下,锐意探索创新的实践,是我国粮食产业体制改革开放、机制灵活多样、转型升级的过程,具有中国的特色。

1.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方向决定路线,路线决定成败。我国的粮食改革在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的条件下,下功夫构建粮食市场机制有效力、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适度的粮食产业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以规范的宏观调控保驾护航。

2. 强调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是关键。由原来主要追求粮食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转向质量和数量并重、优先追求粮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着力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粮食市场经济,改善粮食“供给侧”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以满足民众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此同时,有力促进粮食“需求侧”结构升级。

3. 突出产权改革的基石地位。产权制度改革是对产权关系和产权运行规则进行的变革。只有产权清晰,才能使各种激励有效、资源配置优化和保障市场交易正常运行,进而充分实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在深化改革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中,注重把社会主义经济中政企不分、产权不明、不自主经营、不自负盈亏的企业,改造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4. 创新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新思路。即:探索建立平等公正竞争、“国民共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创新不同经济成分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体系,以及粮食“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农业粮食的产业化组织经营形式,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动能,激发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

5. 支持和发展各类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注重培育各类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并激发它们的活力,是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在推进粮食全面市场化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各种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日均新设企业1.94万户,且增速不断提高。我国粮食行业,特别支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更多粮食市场主体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活动中。

6. 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保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着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市场环境的同时,积极建立、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财政、金融、信贷、产业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和“营商环境”的改革。其中,特别是改善政商关系,即政府应采取对策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好地服务,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市场监管的“主力军”、企业群众的“贴心人”,为营商环境大改善、市场主体大发展创造条件。

7. 形成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是粮食产业扩大分工、扩大市场范围和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采取这一途径,既包括“引进来”,又包括“走出去”。二者相结合,必然促使粮食产业分工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市场范围更广阔,整合的资源更多样,比较优势发挥得更充分。1978年,特别是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粮食产业经济通过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取得了巨大进展和绩效。可以预料,在未来我国将逐步构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和国外大循环相互配合的市场新格局。

8. 以法制为准绳的粮食市场经济。以法制为准绳,就是依靠法制作为坚强后盾,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处理粮食产业中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核心在于,确保国家制定的粮食发展战略和策略、粮食法规和法令全面贯彻落实。围绕这一核心,加强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三公”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障广大农民对改革成果的合理分享权;明确各级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加工安全和消费安全。

四、国有粮企由“行政主管”,转变为“四自主体”

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产业经济的有机细胞,更是发展的中坚,其兴衰、进退决定整个粮食事业的成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最复杂、最艰巨的任务,莫过于国有粮企的改革,即把国有粮食企业,再造为“四自主体”,即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一)以壮士断腕精神,对国有粮食企业实施根本性改革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产业改革步步为营,纵深发展。到1998年,国家又推出突破性粮改举措,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使卖粮人遇到“吃饭问题”,把数以百万计的国有粮食职工推向了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粮食部门以壮士断腕精神,采取根本性举措不断深化国有粮企改革:以坚持和发扬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为原则,以实施改革、改组和改造等“三改”措施为途径,以多种形式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为关键,把国有粮企的改革向前推进。促使其真正成为拥有自主权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发挥主导、表率、中坚,乃至“定海神针”的作用。

(二)国有粮企欲火新生,卸掉了“三老”历史包袱

国有粮食企业在凤凰涅槃中实现了“再造”和“转型”,取得了历史性成功,卸掉了“三老”,即“老人、老粮和老账”的历史包袱,使之能够轻装前进。

1. 解决了“老人”问题。截至2010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职工总数60.3万人,其中粮食购销企业职工总数为44.7万人,分别比2005年减少53.2万人、29.8万人,减幅依次为46.9%、40.0%。并且在这期间,粮食部门累计安置富余职工总数达49.3万人,使下岗职工得到重新安置。

2. 解决了“老账”问题。同期,对国有粮食企业的财务挂账进行了全面清理,粮食政策性财务挂账总数的94%从国有粮食企业剥离,上劃到县级及以上粮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

3. 解决了“老粮”问题。同期,原来按照保护价和粮食定购价收购的粮食(即老粮),截至2009年年底,按照有关政策全部消化完毕。

随着“三老”历史问题的消除,国有粮食企业甩掉了沉重包袱,轻装前进,在已取得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把改革进一步推向前进,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09年底企业总数量减少到18163个,比2004年减少16469个,减幅达47.6%。但企业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完成企业改制数量达11197个,占62%以上。实现企业产权多样化,经营自主化,上下游国有粮企理顺经济关系,经营管理显著改善,效益提升,粮食企业改革迈入了现阶段。

(三)以产权清晰为关键,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粮企在深化改革中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即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这为其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根本性保障。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内涵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中,产权清晰是关键。粮食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可带来多方面的优越性:一是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奠定国有粮食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二是有利于维护企业的财产权,既包括公有制企业,也包括非公有制企业,促进其保值增值。三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促进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推动“一、二、三”产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四是有利于增强企业家精神,增强和激励广大企业和公众“双创”的动力。五是有利于坚持和发扬公有制经济制度的优势。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在深化改革,防范和抵御严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考验中,充分发挥出中流砥柱作用。

五、从无到有建立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和体系

在建国初期,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受到的粮仓极为有限,且大多都不适于储存粮食。当时国家征收农民的公粮,大都储存在寺庙或学校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健全起的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具有独创性的一大成果。

(一)我国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储备的历程

1. 建国初就着手建立国家粮食储备。自古以来,中国就具有“储粮备荒”的悠久传统。新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着手建立粮食储备。早在1954年,我国政府就决定:国家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来应对灾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这部分用来应对严重灾荒的粮食被称为“甲子粮”,是构成中国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中央又明确指出,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做到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建立以备战为目的的军用“506”战略储备粮。从1962年到1965年,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国家和社会的粮食储备,以及备战粮食的规模不断增加。至此,我国在建国后初期的粮食储备主要由“甲子粮”“506”粮和商品库存三个部分组成,实际上就是用于企业的周转储备。例如,粮食加工企业作为原料的周转储存粮,除以上三部分外,还有少量农村集体储存粮,约占当年粮食总储备量的5%左右。

2. 积极建立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我国真正开始建立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是以199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设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发端的。此后,我国成立了国家粮食储备新机构;建立了国家粮食垂直储备新体系;制定了粮食储备管理新法规。2003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规范中央储备粮管理的行政法规——《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世纪之交,中央决策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中储粮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形成以中央储备粮为主体、地方各级政府粮食储备相配套、粮食企业库存和农户存粮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二)我国现代开创的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的特色

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已进入体制顺、运行稳、作用大的轨道,担当着“收好粮、储好粮、卖好粮”“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重大使命,显示出我国独特的特色。

1. 建立了高效精干的中储粮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在全国中储粮系统,储存超过10万吨储备粮的仓库有1.3万多座。迄今,我国储备粮库的总仓容达到9.1亿吨。它们与农村新型收购主体百万经纪人队伍建立起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关系,后者成为我国农村粮食收购的一支生力军,也成为我国粮食储备的一大特色。

2. 建立了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的粮食储备。其结构包括小麦和稻谷等两大品种,还有玉米、大豆,以及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的赈灾应急的成品粮油等。全国粮食库存充裕,总体情况良好,基本符合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结构合理、储存安全的要求。目前,国家储备粮的数量足够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的需求,其中关系口粮的小麦占第一位、稻谷占第二位,两个品种合计所占的比例超过70%以上。此外,国家储备库还储存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方便食品及食糖等,以备不时之需、应急之用。

3. 建造和改造了一大批新型现代化粮食仓库。到2018年我国建立的粮食仓库达1.9万多个,粮食仓容总量超过9.1亿吨。这些粮食仓库大都分布在陆路、水路大通道上。无论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央储备粮库和政策性粮库,还是地方储备粮库,储备粮都数量充足,质量合标,调度有序、结构合理、分布适当,为保障安全储粮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实施现代保鲜型绿色生态储粮技术。确保数以亿吨的储备粮质量好、损耗低,是一项技术工作。国家储备粮系统坚持科技创新,采用和普及现代化绿色生态储粮技术,普遍采用高大平方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的仓型,并因仓制宜采用“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以及充氮气调等先进技术,有效保证了储备粮油的质量。到2018年,中央储备粮的科技储粮覆盖率高达98%,储粮依存率高达95%,粮食损失率不到1%,高居世界先进水平。

5. 积极推动粮食立法“修规”和建立储备制度。我国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储备粮管理制度、法规,以及监督检查条例等。通过完善粮食储备法律法规,加快提升依法管粮管储水平,依靠法治手段确保储粮安全。保障实现储备粮的政策目标,即赈灾、稳市、恤农。迄今,中央储备粮有明确的储备管理相应法律,使得粮食的收储以及日常倉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加快实现粮食安全治理法治化。目前,我国正加快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包括将《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加快修订出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组织起草《粮食储备管理条例》。与此同时,支持各地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管粮提供强力支撑。

(三)我国粮食储备成为粮食安全的“圧舱石”

建立健全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是我国粮食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具有独创性的重大成果。总体来讲,我国粮食储备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需要。特别是,它不仅确保储备粮数量安全,而且有效保障了质量安全。

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建立以来,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不断充实、相互协调行动,经受住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和洗礼。严重自然灾害的频发,给粮食加工、物流和供应等都带来了重重的障碍和困难。面对突发的全球性疫情,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助力抵御空前大灾害,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成为维护市场稳定、人心安定的“定盘星”,充分发挥出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六、从手工作坊变为世界粮食加工业大国

粮食加工业是“粮头”与“食尾”、“农头”与“工尾”间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粮食产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发展新型粮食加工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一,它是粮食生产的必然延续。通过精深加工,制作出大量优质的粮油制品,可以大大丰富市场供应,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二,它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途径。通过探索创新粮食精深加工业,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和防止浪费,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三,它还是转变农业粮食传统增长方式的创新。通过采取以粮食加工为龙头的“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组织经营方式,变“三高一低”为“三低一高”,减少化学肥料、药品和农膜等耗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国70余年来,我国从手工作坊转变为世界粮食加工业大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我国已形成完整的粮食加工业体系

回溯建国初期,除了少数大都市有寥寥几家技术设备陈旧的粮油加工厂之外,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普遍采用的是人工作坊式的、原始的加工方法。然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座座现代化粮油加工及其粮油食品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在九州大地涌现,呈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1. 加工行业成分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化。从建国到改革开发前,我国粮食加工业所有制成分基本上都是单一化国有企业,特别是一级粮食收购市场,完全由国有粮食企业垄断,而今已转变为多种成分,主要有国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外资企业,以及私人企业等。即使在一级粮食收购市场上,稻谷、小麦、玉米及豆类等大宗粮食产品的多成分企业的市场化收购比重都在不断增长。

2. 加工产品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化。在过去主要是“红黄白”老三样,即稻米、面粉、油脂。现在在加强原有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增加了多个新型产业,主要包括现代饲料加工业、粮油食品加工业、冷冻食品加工业、方便主食品加工业,以及茶油、橄榄油、核桃油、红枣等木本粮油产品加工业等。种类丰富多彩,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而且还出口到国际市场。

3. 加工能力形成合理布局。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能形成合理布局。其中,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粮食、油料、颜色产品的精深加工,特别是要与优质产品和优势产业带相适应,建立和配置了一批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以及建立粮食加工业创新体系,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化,产供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加工业布局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