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科技

2021-03-09

江苏年鉴 2021年0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

农业科技

【概 况】2020年,全省农村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主动对接“六稳”“六保”的相关要求,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居全国各省份首位。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组织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项目107 项,大力推进品种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全面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积极实施品种创新工程,突出品种安全,以优质、高效、多抗等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新材料创制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年内育成并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11个,其中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718、南粳3908、南粳晶谷等3个品种通过国家超级稻测产验收;后补助支持农业新品种26个,苏绿2号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0万公顷,有效提升江苏省农业生产的良种贡献率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农业前瞻性技术创新,紧跟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动植物重要性状解析和基因编辑、动植物重大病害新型防治等前瞻性技术,组织实施高技术创新项目16 项,省拨经费3500万元,积极抢占未来农业发展制高点。其中,“基于条形-编码的单倍型基因组组装方法”,有效解决复杂植物基因组的单倍型基因组装难题,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推进稻麦优质丰产绿色增效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应用南粳5718、稻麦一次性缓释肥、稻麦耕种管田间作业“无人化”等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26 多项,示范面积累计超1500万亩次,水稻单产水平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为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和优质丰产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创新载体建设】多策并举助推南京国家农高区加快建设。推动成立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两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南京国家农高区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南京国家农高区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4+1”专项规划。支持南京国家农高区列入科技部、财政部“百城百园”行动,以创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稳定就业。在省科技计划中专设农高区研发专题,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省拨经费1000万元,支持农高区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装备研发。对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和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省级专项计划支持。启动建设首批3 家省级农高区。指导淮安、连云港和宿迁市结合地方资源和禀赋优势,编制农高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淮安、连云港和宿迁三市农高区获省政府批复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组织指导常州、响水2 家省级农业科技园申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成功获批。截至年底,全省共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4 家,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配合科技部开展徐州、泰州、无锡、连云港、南通等5 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估工作,5 家园区均通过评估验收,南通、连云港被评为优秀园区。启动建设新一批省现代农业科技园4 家,基本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苏北特色产业培育】深化苏北专项“放管服”改革。优化专项资金因素法分配办法,规范会商、评审、立项等环节工作程序。围绕苏北36个县域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共下达苏北科技专项富民强县资金7590万元,苏北地区36个县(市、区)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步伐明显加快。积极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围绕苏北“6个重点帮扶片区”13个县(市、区)和省科技厅帮扶点睢宁县所涉乡镇经济薄弱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落实帮扶资金1660万元,增强经济薄弱村发展内生动力,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突出智力扶贫,选派100 名“三区”科技人员,安排工作经费750万元,为贫困地区提供公益性专业技术服务,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6月30日,镇江农科所果树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果树栽培专家糜林被追授江苏“时代楷模”称号。乐涛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构建适应江苏特色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总店改造升级,建设科技服务超市分店、便利店74 家,总数达525 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水平。培育和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星创天地”41家,总数达208 家,位居全国前列。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登记注册和选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推成果强服务保春耕的通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年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组织开展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10次,举办农业科技创新培训8场,培训农业从业人员400人次,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

(省科技厅)

【农机化科技项目】制定发布《2020年省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申报指南》,提出农机装备与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扶持方向,引导对特色农机化短板弱项、新型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集成创新支持力度,着力解决部分环节“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难题。全年共安排4550万元,评审立项61 项,其中集成创新类35 项、推广应用类26 项。组织专家对原有10个省级农机创新平台进行评估论证,确定等级水平,实行不达标(2个)淘汰,有进有出,推动创新平台滚动良性发展。制定《江苏省农机装备与技术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平台建设。12月8日,“江苏智慧牧业装备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为畜牧业机械化智能化创新打造动力源。为整合资源形成省内智能农机行业科技创新优势,12月25日,江苏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等6 家单位发起成立“江苏省智能农机装备产业联盟”。

(省农业农村厅 周忠诚)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20年,省农业科学院具有高级职称1162人,博士67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 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 名、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专家54 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7人。拥有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9个,其中,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2020年,公开招聘241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0 余人,柔性引进特聘研究员2人;新增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称号;新增“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业投入品评价技术机构”“江苏省农业数据智能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省部级平台。“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被省科技厅评估为优秀。4月7日,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确立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省农业科学院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果树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果树栽培专家糜林,被追授江苏“时代楷模”称号。

科研项目 省农业科学院全年到账经费4.36亿元,新上国家级项目156 项,其中作为主持单位申报的“抗黄花叶病毒绿豆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等2个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连续三年获国家社科基金支持。

科研成果 省农业科学院10 项成果获省科技奖,其中“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风险形成机制及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禽肉工业化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应用”2 项成果获省一等奖;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发现新型替加环素耐药基因”入选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第二届江苏“水韵苏米”30个获奖产品中,有28个来自省农业科学院南粳系列品种。

成果转化 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到账收益2.03亿元,超千万级成果转化3 项。获得国家“金桥奖”先进集体、江苏省技术市场先进集体称号。

科技服务 省农业科学院与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园区等共建“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10个,遴选55岁左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专家组成“亚夫科技特派员队伍”,启动实施“亚夫科技服务”专项29 项。与政府、企业新成立18家产业研究院,以1 项专利6个品种权作价300万元,与连云港云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灌云港丽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联社联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业研究院。由223 名专家组成服务团,先后发布线上教学课件50 多个、农事指南60 余条,线下田间指导50 多场,建立“全天候”“不收工”的运行机制。

合作交流 省农业科学院与FAO 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荐4 名专家入选WTF 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平台专家;与英国N8 农业食品联盟对接,推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实体运行;与马达加斯加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建5000 公顷农业示范园;依托“中缅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选育4个绿豆品种,在缅甸年推广面积超过6666.67 公顷;主办和参加第四届国际噬菌体学术研讨等国际交流活动15 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分场所落户农创园;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协同创新、开放合作”为主题,举办对外合作嘉年华。

(省农科院 周至辅)

水利科技

【概 况】2020年,全省水利科技立项72个,安排资金1990万元。重点开展变化情势下长江江苏段水文趋势与影响关键技术、长江江苏段洲滩演变及其对河势控导响应、太湖流域北部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联合调度优化与水质提升关键技术、太湖蓝藻水华中长期情势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省江水北调、东引工程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统一调度和联合运行关键技术、高邮湖生态系统演变特性及健康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重大技术攻关研究。修订《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江苏省农业(水利)科技创新与推广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定期开展在研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通报,全年共完成80 多个科技项目结题验收。“近岸风暴潮浪集合预报与动态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省水利厅 季 平 朱振荣)

【水利技术标准】《现代灌区建设规范》《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灌溉用水定额》《泵站辅助设备系统检修技术规程》《水利工程螺杆式启闭机检修技术规程》《水闸泵站标志标牌规范》《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水利工程建筑信息模型设计规范》《土工袋护坡技术规范》《堤防工程技术管理规程》《河道管理评价规范》等11 项涉水地方标准被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实施。《河长公示牌规范》《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农村便携式灌溉用水计量率测定装置通用技术规范》《水工船闸运营人员服务规范》《水利防汛物资储备安全生产规范》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数据传输规约(修订)》等7项涉水地方标准列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编制(修订)计划。

(省水利厅 季 平 丁 亚)

交通科技

沪通长江大桥主桥采用双塔斜拉桥设计,主跨1092 米,是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图为 5月27日晚,参与荷载试验的重型卡车排列在主航道桥上,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荷载试验圆满完成。许丛军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概 况】2020年,江苏“自动化作业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交通运输行业野外观测研究基地”“交通运输卫生防疫技术研发中心”3个行业研发中心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并授牌。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常州)试点工程通过全国验收。建成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全国首家智能商用车领域国家级检测中心。全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不含省内高校)共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8 项,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22 项,其中一等奖以上9 项,入选交通运输部行业重点科技清单项目6 项,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入库成果13 项。全省交通运输领域发布22项行业地方标准和2项智慧交通标准。

【交通科技创新】围绕推动行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重点在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创新应用、智慧交通产业发展3个方向,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智慧路网管理与服务云控平台、智慧公路、智慧港口等4 大亮点工作,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打造全国首个“一张网、一朵云、一套库、一平台”的省级云控平台;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常州)试点工程通过全国验收,成为交通运输部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全国首个正式建成并通过验收的试点工程;建成全国首家智能商用车领域国家级检测中心——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基于车路协同的城市公交安全辅助驾驶示范运营;建成国内首条覆盖建、管、养、服全生命周期普通国省干线智慧公路。

【交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自动化作业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交通运输行业野外观测研究基地”“交通运输卫生防疫技术研发中心”3个行业研发中心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并授牌。组织大院大所深度参与江苏智慧高速公路研究等重点科技项目。推动苏交科集团、中设设计集团等单位参与国家重点专项相关子课题“道路设施状态智能联网监测预警”“内河航道设施智能化监测预警与信息服务”研究。落实国家“科技兴安”战略,在基础设施、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客运等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交通运输本质安全度。组织编制《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技术规范》,已应用于镇江、扬州、泰州、徐州、盐城、泰兴、姜堰等多地公交企业。组织编制江苏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指导手册和图集,指导设计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问题诊断、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工作。开展GIS+BIM 的港口常压储罐安全全生命周期监测技术研究应用,结合GIS +BIM+视频+物联网构建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对港口危险货物仓储企业储罐及相关附属设施的三维模型展现,以及储罐的温度、液位、压力、可燃气体等物联感知设备的动态监测指标实时自动监控,研究成果已在海江河全覆盖的港口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示范工程等项目中应用。

【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集中组织实施智能交通、科技兴安、绿色交通、运输服务、治理能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和交通运输标准化7 类29 项省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完成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绿色智能航道建设与维护”,并在通扬运河等工程中应用推广。实施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部科技示范工程。推进智慧高速公路、京杭运河智能航运等10个重大专项,淮安有轨电车自动驾驶等15个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制定堰筑法公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江苏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等20 余项。出台《江苏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导手册》等8 部。开发“高效环保智能型微波热风复合加热就地热再生”等设备5 台套。研发25 项工法,部省级QC 成果50 项。研制路面封层、冷再生乳化沥青等新材料4种。在沪宁高速无锡段、G344、S420 智慧工地、通扬运河航道整治工程等25 处进行科技成果示范应用。

(省交通运输厅)

建筑科技

【概 况】2020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围绕国家和省确定的城乡建设系统重点工作,聚焦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达10个计划类课题。经推荐,共有24个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在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批立项。完成125 项省级和32 项部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江苏“绿色保障性住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27 项建设科技成果获华夏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0 项,二等奖8 项,三等奖9 项。

【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全年全省共立项工程建设标准21 项,组织审查标准(标准设计)39 项,发布标准28 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启动并高质量完成《住宅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地方标准的修订工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下“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提供标准支撑。编制完成《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填补我国夏热冬冷地区75%节能标准的空白。组织召开《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初稿)研讨会,做好涉及民生重大标准编制工作。组织开展2020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申报,确定“江苏省建设领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服务标准化试点”等两个项目被确定为省标准化试点,实现江苏建设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零”的突破。

【建筑技术新工法推广应用】持续推广新技术应用,全年共审批通过省级工法及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769 项,并完成711 项目标项目的审批。联合省经信委扎实做好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申报企业的认定及评审工作,全年共认定“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2 家。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6月1日,高空鸟瞰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江岛智立方综合体。初现雏形的智立方综合体由8 栋五边形建筑组成,每栋建筑均设计绿色屋顶,确保最大化自然光线的渗透。邵丹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环保科技

【国家水专项江苏项目】完成“梅梁湾滨湖城市水体水环境深度改善和生态功能提升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望虞河西岸清水廊道构建和生态保障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等2个项目9个工程示范的第三方评估。“十三五”水专项涉苏45 项示范工程全部完工,其中工程示范38个,平台示范7个。

【省级生态环境科技研究】全省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364.35万元用于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和示范。其中,538万元用于江苏省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的氯盐、重金属与二噁英毒性去除、生态环境科技管理体系优化、长江江苏段水体中抗生素污染评估及控制等重大技术攻关,414万元用于基于大数据的流域排污许可监管与预警、太湖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望虞河调水沿程水质变化及对太湖水源地水质和蓝藻水华生长影响等太湖水环境治理研究,216.55万元用于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及综合管控、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分析及污染防控、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监测评估、典型湖泊水生生物DNA 物种库建设及水生态健康状况评估等技术研究,195.8万元用于环境管理科学研究。2020年,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9 项、科普类奖1 项。

(省生态环境厅 刘 波)

自然资源科技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20年,全省土地科学、基础地质科学、海洋科学、规划科学等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成果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重点建设现有的3个部重点实验室,新增建设5个以上(含5个)科普基地,拓展“厅校共建”科技平台,打造3个江苏自然资源管理新型智库基地,建设覆盖多领域、多行业的江苏自然资源专家库。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积极实施自然资源人才培养工程,培养100 名以上(含100 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全国系统率先制定《省自然资源厅专家库分类标准》,设置一级类7个、二级类27个、三级类109个,形成体系完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分类标准。完成省自然资源专家库建立工作,600 余名专家入库。

【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突出自主创新引领,通过提升科技能力来支撑服务业务工作。推进科研平台交流合作,组织自然资源江苏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重点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省卫星中心在数据资源、产品加工、应用实践的能力和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自然资源卫星应用体系建设。完成年度自然资源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工作,64个项目获批立项;完成年度省自然资源发展专项(海洋科技创新)申报立项工作,11个项目获批立项。开展省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提名2个项目参评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由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南京大学完成的“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与决策支持”项目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推进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1 项行业标准被列入自然资源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预研究项目;9个项目被列入2020年度第一批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位居省级部门前列;灌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基层所“四型”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列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度江苏省标准化试点项目;对34 家单位进行测绘标准监督抽查。

(省自然资源厅)

高校科技

【高校科研经费】2020年,全省高校共获科技经费259.42亿元,比上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6%;其中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100.57亿元,占科技经费总数的38.77%,比上年增加10.45亿元,增长11.6%。

【高校科研项目】全省高校共评审立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942个。2020年,全省高校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68万项,比上年增加0.16万项,增长2.43%;其中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3.29万项,占项目总数的49.31%,比上年增加0.08万项,增长2.57%。获批16个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占获批总数的15%,居全国第一。

【高校协同创新】推进高校协同创新,获批两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总数(10个)居全国第一。完成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第二期建设目标任务,第三方整体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增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个,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参与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40个,占全省项目总数的50%。114 所高校在网上店铺发布科技成果5691 项。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苏州大学入选科技部发布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名单》,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出台高校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推动高水平大学解决“卡脖子”难题。深化本科教育产教融合,遴选并建设首批15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省教育厅)

延伸阅读:

“十三五”江苏高校科技创新成果

“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获科技经费1052.83亿元,较“十二五”同比增长63%。国家“2011 协同创新中心”5个,居全国第二;教育部认定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0个,居全国第一;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70多个,高校“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南京医科大学开展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研发国内首个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和多型核酸检测车。全省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700 余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6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17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5 家,居全国第一;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 所,居全国第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7个,居全国第二。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带动苏州工业园区内5 家高校科研院所、200多家纳米企业及产业联盟,形成3km 协同创新圈。

2016~2019年,全省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08 项,居全国第二,占全省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53.5%;其中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3 项、一等5 项,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更是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南京工业大学开发制浆尾水零排放技术,建成全球首套4万吨/天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示范工程,每年可回收工业盐产品数万吨,净化水1200 多万吨,解决世界性难题。推动高质量成果创新转化。“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获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居全国第一),与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共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5996个,共参与承担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76 项,占全省总数的44.7%。

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校共申请专利21.62万件、获授权专利12.93万件,分别是“十二五”同比的1.9倍、2倍;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3.82万件、获授权发明专利6.08万件,分别是“十二五”同比的2倍、2.3倍。全省高校共转让专利13271 件,居全国第一,22 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全省高校“四技”(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稳步由2016年的20753 项7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9978 项116.4亿元。

(省教育厅)

医学科技

【概 况】全年全省新增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医学工程研究中心4个,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2 项,同比增长23.5%。

【中医药科技】全省中医药系统共获省部级以上课题236 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4 项;发表论文9956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1699篇;获专利授权939 项;省科学技术奖7 项,其中一等奖1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3 项。(参见《卫生健康·中医药服务》)

(省卫生健康委)

气象与地震科技

【气象科技】再次修订《江苏省气象局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江苏省气象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江苏省气象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试行)》,围绕项目、经费、成果、奖励形成科研项目全链条管理。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行,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各项支持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建设中国气象局金坛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组建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科学指导委员会。新获批国家自然基金2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 项,第一作者发表SCI 文章14篇、一级核心期刊论文31篇、专利29 项、软件著作权39 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 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省“333人才工程”考核优秀3人,新获评省“333人才工程”项目立项2项,新获评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3人、青年气象英才2人,新晋升正高级职称7人。

(省气象局)

【地震科技】加强监测预报基础研究与应用,依托仪器研发专项、地震星火和局长基金重点项目,开展地磁观测技术的实用化研究。对江苏省分量应变仪3个钻孔10组钻孔岩芯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应力-应变曲线和变形特性,获取钻孔岩芯试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加钻孔岩芯定量化的力学特性资料;基于江苏省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记录,对中强地震的P 波谱震级进行测定,并基于P 波谱震级对地震的辐射能量进行估算;探讨不同数字滤波方法对地电场观测中城市轨道交通干扰的抑制效果。自主研发地震事件类型智能识别软件系统,向全国测震台网开放服务接口,提供时间类型在线判定服务,事件类型自动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实施基于电、磁大数据融合分析的地震智能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的省重点研发项目,在江苏地区率先实现多源数据、多台站时空上数据的综合分析,丰富并发展地震监测、预测理论体系。《基于电磁大数据融合分析的地震智能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江苏省2020年度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资金资助,资助金额120万元。实施《江苏省地震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拓展科技成果转化领域。1人获评二级研究员、2人获评正研级高工、1人获新闻出版系列正高职称,1人被评为中国地震局骨干人才。

(省地震局)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笔中“黑科技”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