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次数及输血小板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2021-03-09沈佳坤董慧娟李春艳颜静秀
沈佳坤 董慧娟 郑 林 李春艳 颜静秀
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西上饶 334000
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致死性出血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化疗、干细胞移植等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持治疗,也是血液病患者最常接受的治疗方式之一[1-2]。血小板是由献血者无偿捐献的,目前多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由此获得的血小板就是机采血小板。机采血小板由于具有输注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近年来在临床的使用量稳步增加[3-4]。但是,输注血小板仍然有诸多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等[5]。目前,对血小板输注后输血反应尚有很多问题不明确,如:多次输注血小板是否会增加输血反应发生率? 既往输注血小板有过输血反应病史的患者在今后的血小板输注前是否需要预防性用药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为明确上述问题,本研究观察上饶市人民医院血液科784 例次血小板输注后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共有170 例患者发生61 次输血反应,年龄12~88 岁;男81例,女89 例。本研究经上饶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或亲属签字同意。根据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和有无输血反应史分别进行两种类型的分组。第一种类型根据同一例患者的输血小板次数分为M1 组、M2 组、M3 组,其中M1 组为输血次数<5 次的患者,M2 组为输血次数在5~9 次的患者,M3 组为输血次数≥10 次的患者。第二种类型分组是根据有无输血反应史分为有输血反应史组和无输血反应史组,由于患者对既往输血小板过程中是否出现输血反应的描述有可能不准确,所以本研究将所有初次在上饶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均默认为无输血反应史。因此,初次输血小板开始直至出现首次输血反应时的各次输血情况列为无输血反应史组;在首次输血反应后的第一次输血小板开始,直至研究结束时为止的各次输血情况列为有输血反应史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输血小板前随机给予预防性用药处理或不予药物处理。药物处理包括:地塞米松(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969)2.5 mg静脉注射或氯雷他定(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14)4 mg 口服。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血小板输注情况均由输血执行护士在输血结束后4 h 内在《输血小板反应登记表》中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输血时间、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输血前有无预防性使用药物等情况。每例患者每次输血血小板情况登记为1例次,同一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登记不同例次的输血情况。输血反应发生率=输血反应发生例次/总输血例次×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共170 例患者进行了784 例次血小板输注,其中54 例患者输注1 次,输注次数最多的1例患者为25次,所有患者血小板输注的频次见图1。所有患者共发生输血反应61 次,总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7.8%。
图1 170 例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频数图
2.2 预防性用药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290 例次在输血前预防性使用过抗过敏药物,另外494 例次未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物,具体见表1。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物组共有27 例次发生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9.3%,未使用抗过敏药物组共有34 例次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输血次数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M1、M2、M3 三组分别有13.1%、35.6%和55.6%的患者出现输血反应,三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M1、M2、M3 三组输血例次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M1、M2、M3 三组内有无预防性用药情况下输血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为明确输血前预防性用药是否能减少输血反应发生,根据输血前是否预防性用药对M1、M2 和M3三组再进行分层,结果显示,M1、M2 和M3 三组各组内有预防性用药情况下和无预防性用药情况下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1 预防性用药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表2 输血次数对输血反应患者的影响
表3 输血次数对输血反应例次的影响
表4 M1、M2、M3 三组内有无预防性用药情况下输血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2.5 输血反应史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无输血反应史组进行了597 例次输血,共发生39 例次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6.5%;而有输血反应史组进行了187 例次输血,共出现22 例次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8%。无输血反应史组与有输血反应史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预防性用药对不同输血反应史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在有输血反应史组中,预防性用药情况下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与无预防性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输血反应史组中,有预防性用药情况下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与无预防性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5 预防性用药对不同输血反应史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n(%)]
3 讨论
法国一项涉及790 854 次血小板输注的研究[5]中发现,机采血小板输注的不良发生反应率为6.224/1000。张晰等[6]调查了上海5 家医院2194 袋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结果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2%。陈利达等[7]报告的单采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率为0.08%。日本的一项研究[8]报告了914 例患者接受了4774 次血小板输注,有65 例(7.1%)患者发生了92 次(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784例次血小板输注中共发生61例次输血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8%,远高于既往的研究。是因为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大部分均是采用输血科等输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根据临床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而统计得出的,然而现实中会出现许多因素引起漏报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安排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跟踪随访,可显著降低漏报率的发生,所以和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其真实性更具有说服力。
关于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研究较少,部分研究人员指出,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则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会越高[9]。郝欣欣等[10]研究了179 人467 次血小板输注的输血反应,发现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也越高。但是,本研究发现,虽然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输血反应的患者数量随之增加,然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却未上升,是因为与患者的构成、样本量大小等因素不同有关。郝欣欣等[10]的研究时间跨度仅有1 个月,在短时间内多次甚至超过10 次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多数病情危重,疾病本身容易导致发热等症状而被误判为输血反应“可能相关”。该研究中有将近40%(30例)的输血反应为“可能相关”,过多“可能相关”的输血反应可能造成统计结果的失真。
为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实践中常在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在美国,有50%的住院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使用了药物预防[11]。在日本,有一半多的医生给患者输血前使用药物预防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小板前及血液病患者[12]。以往的研究对输血前使用药物是否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并不一致。血小板输注前预防性用药是否有必要,各文献报道不一致。王叶等[13]对8 篇文献进行的Meta 分析中发现,输血前用药能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但是对过敏反应的发生无预防作用。Duran 等[14]研究发现在使用去白细胞的血制品时代,输血前预防性使用药物是不必要的。Ning 等[15]发现,预防性用药不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及过敏反应。而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预防性用药无法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
血小板输注再次发生输血反应的高危因素为输血反应史,针对存在输血反应史的受血者,有学者指出在输血前应当给予患者激素、抗组胺药或非甾体抗炎药等治疗,从而预防再次输血反应的发生[16]。Wang等[17]用双盲对照研究发现,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有更容易发生输血反应的趋势,但由于该研究样本量过少而未能得出预防性用药能否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结论。Geiger 等[11]从疗效、药物毒性等方面对输血前预防性用药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近期的一项Meta 分析结果也表明,在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中预防性使用药物的效果仍不明确[15]。本研究证实了Wang 等[17]的研究结果,即在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中输血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反应史的患者。此外,本研究也发现,在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中,输血小板前预防性用药和不用药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是,若加大样本量是否对此有影响,目前尚不明确。
综上所述,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时仍然有较高的输血反应发生,预防性用药既不能减少多次输血患者输血反应的发生,也不能减少有输血反应史患者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仍偏少,未能比较小剂量地塞米松和氯雷他定这两种不同药物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差异,有待今后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