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2021-03-09谭蜀川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恶性乳腺结节

谭蜀川,吴 强(通讯作者)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超声科 重庆 404000)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也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精确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及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等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尝试使用多模态超声评估的方法,联合应用能反应病灶形态学特征的全自动乳腺容积成像系统(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ing,ABVS),反应病灶血供情况的彩色多普勒(CDFI)及反应生物组织硬度的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FRI)技术综合评价乳腺结节,探讨多模态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3月—2019年10月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的97名女性乳腺肿物患者,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2.79±14.84)岁。研究共计纳入136枚分类为BI-RADS 4类,存在诊断分歧的乳腺结节,其中左侧74例,右侧62例。所有结节均经手术或粗针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研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研究方案通过重庆三峡附属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研究方法

1.2.1仪器设备 使用Siemens ACUSON S2000超声诊断系统,配备ABVS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AFRI技术和高频线阵探头9L4(频率7~10 MHz)。

1.2.2检查及评价方法 所选对象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及多模态超声评估,检查资料留图存档。常规超声由2名高年资超声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估,并进行乳腺结节的良恶性评价。多模态超声检查方法如下:①ABVS检查:患者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胸部及腋下,对双侧乳腺进行正位扫查。数据自动上传至ABV系统工作站进行数据分析,在病灶最大冠状切面上分别测量肿瘤3个径线的大小,评估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内部钙化等信息,出现“汇聚征”或表现为病灶周边呈“虫噬样”边缘诊断为恶性[1]。②CDFI检查:观察病灶的血流情况信息,对病灶的彩色血流特征按Adler半定量方法,0级,肿块内未发现血流信号;I级可见1~2个点状或棒状肿瘤血管;Ⅱ级可见一个较长的血管穿入病灶或3~4个点状血管;Ⅲ级可见2个较长血管或≥5个点状血管。Ⅱ~Ⅲ级视为恶性指标。③ARFI检查:进入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模式,调节弹性成像感兴趣区至结节处,避开明显钙化部分,测量病灶内部横向剪切波速度(单位m/s),测量范围为0.00~9.00 m/s,超过量程的X.XXm/s的数值记录为9.00 m/s,五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剪切波速度>6 m/s视为恶性指标。三项评估出现两项以上恶性指标诊断为恶性结节。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多模态超声及常规超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用χ2检验分析常规超声及多模态超声评价乳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的 136个结节中,良性结节患者84例(纤维腺瘤49个,导管内乳头状瘤4个,乳腺腺病30个,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1个),恶性结节52例(浸润性导管癌41例,粘液腺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导管内癌7例,小叶原位癌1例)。良性结节最大径(23.65±8.07)mm,恶性结节最大径(24.75±8.9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

本研究多模态超声的灵敏度94.2%,假阳性率8.3%,假阴性率5.8%,特异度91.7%;常规超声的灵敏度80.8%,假阳性率14.9%,假阴性率19.2%,特异度85.1%。多模态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超声及多模态超声准确性比较

3 讨论

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也在不断提高,特别在乳腺等小器官疾病的诊断中,超声因其良好的分辨率、检查便捷、价廉无创等优势成为乳腺疾病筛查的首选[2],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其他影像学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但临床应用中常规超声也有其局限性,部分病灶在超声图像上有“同图异病”和“同病异图”的表现。一些比较小的早期乳腺癌病灶,由于浸润特征不明显,与增生结节表现相似,容易被漏诊为良性。同时一些内部发生坏死、出血或者感染的结节,或者分叶状的纤维瘤、叶状肿瘤等,也极易被误诊为恶性。多模态超声是一种新的超声诊断模式,联合应用多种超声技术可从不同角度提供病灶不同层面的信息,减少常规超声的漏诊与误诊。

AB VS是近年来为乳腺检查而研发的三维立体超声成像技术,经计算机处理后实现了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多层面同步显示,可逐层观察乳腺肿物冠状面的形态学特征和整个乳腺的全貌,并进行后期多层面处理分析,避免了扫查的人为漏诊和误差,较常规超声能获取结节更多细节信息,特别是冠状面成像有其独特优势[3]。研究显示AB V S对于直径<20 m m肿块准确率较常规超声高[4],早期肿瘤恶性浸润征象不典型,A B V S提供的冠状面信息能有效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

CD FI用自相关技术进行多普勒信号处理,经彩色编码后把血流信号实时地叠加在二维图像上,形成了血流显像[5]。CD F I能直观地显示病灶内血流分布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被誉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超声技术之一。除血流分级外,C DF I对乳腺恶性结节诊断的主要指标还有流速最大值(Vm a x)、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 I)等参数,乳腺恶性病灶的相关参数会明显增高,且参数的增高情况与疾病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具密切相关[6]。

自从弹性成像出现以后,超声检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超声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内部或外部的激励,受激励的组织将产生位移、应变等变化,通过超声后处理可以将这种变化表现为图形或数值,从而反映组织内部的弹性模量等物理学属性,体现组织质地的差异。常用的弹性成像有组织弹性成像、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等技术。本研究使用的A R F I是利用短时程(<1 s)聚焦声脉冲作用于组织感兴趣区,使其产生瞬时、微米级位移并发射声脉冲序列探测组织位移的一种弹性成像技术[7],剪切波横向传播的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指标可定量反应组织的硬度,值越大,被测组织越硬,弹性越差[8]。Bai等学者的研究认为,乳腺恶性结节的剪切波速度值约为(5.96±2.96)m/s左右[9]。

本研究中,多模态超声检查模式有效的提高了乳腺结节良恶性评估的准确性。研究使用的A B V S、C D F I、AF R I三种技术分别对应乳腺结节的解剖形态学改变、瘤体血管分布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组织硬度,结合以上三种超声技术提供的不同层面的信息,能对乳腺结节的信息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估,在乳腺癌结节良恶性鉴别之中能够发挥显著效用,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恶性乳腺结节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男性也会得乳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