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在前纵隔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分析

2021-03-09卢绍路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腺瘤腺癌淋巴瘤

卢绍路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学影像科 广西 梧州 543002)

前纵隔肿瘤指的是发生于心包、胸骨后和气管前纵隔分区的肿瘤,这些区域肿瘤种类繁多,且不少肿瘤临床表现较为相似,单纯依靠临床症状难以对其进行鉴别区分,而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又不尽相同,基于此,就需要临床探寻一种有效的鉴别诊断技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进行诊断,才能指导临床采取合理的方案对其进行治疗[1]。既往,临床多采用CT、MRI等影像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临床探寻出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即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该项技术可同时显示前纵隔肿瘤病灶形态学特征和病灶代谢学特征,从而能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直观、全面地反映出来,进而能有效提高该疾病诊断效果[2]。本文主要初步分析了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在前纵隔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项研究的前提条件下,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ET/CT中心自2015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78例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符合前纵隔肿瘤诊断标准;(2)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前纵隔肿瘤治疗后复查者;(2)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17~83岁,平均年龄(48.14±0.78)岁。

1.2 方法

患者均行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诊断,诊断前,指导患者禁食6h,然后,根据患者体重情况给其经肘静脉注射0.10~0.15 mCi/kg18F-FDG,并叮嘱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等待1h,以促进18F-FDG显像剂在其体内均匀分布,再采用西门子Biograph Sensation 16型PET/CT机自患者颅底至股骨上段进行扫描,先行CT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流140 mA、管电压120 kV、层间距5.0 mm、层厚5.0 mm,完成CT扫描后,采用3D采集模式对患者行6~7各床位扫描,扫描时间控制为12~14 min,以采集PET,再采用CT数据进行衰减校正,并采用迭代法重建获得CT扫描的多截面图像、PET和PET/CT融合图像。最后,将获取的图像传输至Xeleris工作站进行处理分析[3]。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对前纵隔肿瘤诊断准确率,并对比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的病灶最大径(选取最大层面测量病灶最大径)、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沿病灶边缘勾画R OI,可自动获取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对前纵隔肿瘤诊断准确率

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对前纵隔肿瘤诊断准确率与手术病理诊断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对前纵隔肿瘤诊断准确率[n(%)]

2.2 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病灶最大径对比

胸腺癌组患者病灶最大径显著低于淋巴瘤、侵袭性胸腺瘤组患者,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病灶最大径对比(±s,cm)

表2 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病灶最大径对比(±s,cm)

注:#表示与淋巴瘤组对比差异显著,*表示与侵袭性胸腺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

2.3 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对比

胸腺癌、侵袭性胸腺瘤组患者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显著低于淋巴瘤组患者,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对比(±s)

表3 不同类型前纵隔肿瘤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对比(±s)

注:#表示与淋巴瘤组对比差异显著,*表示与侵袭性胸腺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

3 讨论

前纵隔肿瘤是一类发生于右气管、心包前间隙肿瘤疾病的统称,包含了淋巴瘤、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精原细胞瘤等多种类型,这些肿瘤多为原发性肿瘤,原发肿瘤中以良性多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恶性,而恶性肿瘤疾病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就需要临床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再指导临床给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5,6]。既往,临床多采用CT、MRI等对患者进行诊断,但是,有研究证实,纵隔肿瘤在 CT、MRI 成像中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且前纵隔肿瘤CT特征有限,从而易发生误诊或漏诊[7]。基于此,就需临床积极探寻新的诊断技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进行诊断。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技术,该项技术融合了CT和PET两种影像学技术,不仅能对前纵隔肿瘤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还能采用18F-FDG示踪剂摄取肿瘤大小、形态、密度、钙化情况等特征,从而有助于临床对患者病情进行定量分析,进而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7]。

本研究中,对78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行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诊断,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对前纵隔肿瘤诊断准确率,结果显示,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对前纵隔肿瘤诊断准确率(97.44%)与手术病理诊断(100.00%)对比无显著差异,且胸腺癌组患者病灶最大径显著低于淋巴瘤、侵袭性胸腺瘤组患者,胸腺癌、侵袭性胸腺瘤组患者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显著低于淋巴瘤组患者,说明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在前纵隔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上述淋巴瘤、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是前纵隔较为常见的三类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中,胸腺癌组患者病灶最大径显著低于淋巴瘤、侵袭性胸腺瘤组患者的原因为,淋巴瘤则呈浸润性生长,通常其累及范围更严重,且病灶最大径更大,侵袭性胸腺瘤的恶性程度低于胸腺癌,待患者出现症状时,提示其病灶已较大。胸腺癌、侵袭性胸腺瘤组患者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对比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淋巴瘤组患者的原因为胸腺癌、侵袭性胸腺瘤均起源于胸腺,相较于淋巴瘤其恶性程度更低,对18F-FDG亲和力较低,故其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较低,而淋巴瘤恶性肿瘤较高,对18F-FDG亲和力较高,所以其最大标准摄取值较高。

综上所述,18F FDG PET/CT定量分析在前纵隔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还能鉴别诊断出肿瘤类型。

猜你喜欢

腺瘤腺癌淋巴瘤
管状腺癌伴有黏液腺癌分化结直肠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