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从周:中国古典园林守门人

2021-03-09孙政

民主与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造园苏州园林园林

孙政

陈从周这个名字,可能一般人听着有点陌生,但你现在看到的许多中国古典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虎丘塔,扬州的何园、片石山房,如皋的水绘园,上海的豫园、嘉定的孔庙、秋霞圃,浙江嘉兴的南北湖,杭州的西湖郭庄,都是由他救护下来的。在建筑界,有“北梁南陈”之说,北有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南有古园林大家陈从周。陈从周还被日本人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被美国人誉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原名郁文,字从周,自称梓翁,其寓斋坐落在同济专家楼,雅称“梓室”。因为古代“梓人”有木工,建筑工匠的含义。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同济大学教授,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书。青布中衣,满头华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是著名学者陈从周先生给人留下的印象。

1918年11月,陈从周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他从小喜爱文学、绘画等。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文学部,获文学学士,随后在杭州、上海等地高级中学、大学教授国文、历史、教育史、生物学等。1952年,随着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并任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2000年3月于上海病逝。

说园

自明代末期,中国著名造园家计成于崇祯七年(1634)完成了《园冶》一书。此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和最系统的造园理论专著。在其面世三百年之后,中国造园理论才重新得到关注、研究和发展,在后来者当中,当属陈从周先生为其翘楚。

陈先生的园林论著非常广泛,包括《苏州园林》《扬州园林》《说园》《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绍兴石桥》《梓室余墨》《中国名园》等以及发表的诸多古建园林文章。

《苏州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1956年,即陈从周加入九三学社同年,《苏州园林》出版,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苏州园林的著作。在这本书里陈从周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最根本的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诸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这本著作的诞生也值得一提:当时陈从周接受坐落在苏州沧浪亭里的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聘请,去教建筑史。在课余时间,陈从周用随身携带的尺、笔、相机到处测量、记录和拍摄,系统勘察了苏州的各大古典园林。

不同于枯燥的学术性的书,《苏州园林》汇编了几百幅照片,这些照片是陈从周从自己拍摄的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并在每一张照片下都别具匠心地缀了一句宋词,大有画龙点睛、烘云托月之妙。这部书一版再版,还被译成外文在全球发行。由于陈从周对苏州园林的辛勤踏勘,研究整理,著书立说,并公之于世,为苏州园林得以更好地保存,做出重要贡献。

《说园》——中国园林学经典之作。陈从周于1982年完成了他的园林理论专著——《说园》。从1978年到1982年,在经历十多年的压抑后,陈先生借助《同济大学学报》这一学术窗口,先后发表了《说园》《续说园》《说园(三)》等“说园”系列五篇文章,集中表述了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感悟。《说园》是陈从周一生对中国园林研究、实践的结晶,奠定了他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也奠定了他“现代中国园林之父”的地位,是继明代计成《园冶》之后,一部真正的中国园林学经典之作。

陈从周在《说园》结尾,总结他对园林修复重建的思考,他写道:“旧园修复,首究园史,详勘现状,情况彻底清楚,对山石建筑等作出年代鉴定,特征所在,然后考虑修缮方案。如裱古画接笔须反复揣摩,其难有大于创作,必再三推敲,审慎下笔。其施工程序,当以建筑居首,木作领先,水作为辅,大木完工,方可整池、修山、立峰,而补树添花,有时须穿插行之,最后铺路修墙。油漆悬额,一园乃成,唯待家具之布置矣。”

這段话,是陈从周对修园过程的完整总结,即包括修整、接续和再造三个步骤。所谓修整,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抓住它的原样。原状明确,原物有之,就是破了、残了,经过修葺,基本可以恢复“原貌”。接续一词,来自陈从周的园林“续笔”的说法,是指园林大体没有了,但仍可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探求其既往脉络,并从中形成与原状连续的环境。所谓再造,是原样无从探究,只能根据一定的要求,重新制作的部分。以上的思考也在他的园林修复实践中反复应用。

复园

除了记录下苏州园林的美,陈从周还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在修复古典园林上,包括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以及上海豫园东部的修复。

上海豫园东部的修复——有所寓新的续笔。在上海这个大城市,豫园是最珍贵的古典园林之一。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于万历十五年(1587)建成,原占地总面积七十余亩。在之后的370年间,豫园历经沧桑,园貌已近衰落。

从20世纪50年代起,陈从周就开始多次主持豫园修复的大工程。修复完成的豫园部分景区又称西园。1987年,豫园将迎来建园四百周年庆典,重建豫园东部就被摆上了议事日程。1986年,当上海文管会、豫园管理处再次邀请68岁的陈从周接下重建豫园东部的任务时,这个曾是驻军营地,后又为21家同业公所分割之地,胜景已荡然无存,“豫园东部一片废墟,察棚参差,蒿草过人”。

在豫园东部修复中,陈从周通过长期大量的对晚明造园遗存案例的现场调查、豫园历史变迁的深入研究积累和传统园林营造活动的个人思索,重新经营布置场地,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他心目中的理想范式。1987年9月,在豫园建成四百年之际,完成了东部的修复工程,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陈从周自己在其《随宜集》中感叹道:“这是我花了两年多时间,总算从设计到施工,如同编剧到导演一样,一个人完成了。”段建强在其有关豫园东部口述历史的研究中指出:豫园当代修复研究——可被作为一个当代传统园林修复的重要“标本”——即浓缩了园林物质实体本身的修复、重建和再造;又反映出传统园林遗产在当代的命运和历史。豫园的修复与东部重建,不仅使陈从周先生以园林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保护理念、造园思想得到集中的体现和全面的实践,同时,也是先生借此考证自己造园思考的试金石。同时,若将豫园历经近30年的保护过程,置于当代中国传统园林保护研究的大视野之中,其实践意义和学术贡献仍有待后辈学人加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

修复后的豫园,既具备了传统的园林游憩功能,更添了国宴迎宾、曲艺观赏的功能,用路秉杰的话说“这是豫园修复后最特殊、最突出、最意外的表现,也是修复当初所没有料到的”。1986年至今,豫园接待了多位外国贵宾:1986年10月15日接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87年3月28日接待柬埔寨亲王诺罗敦·西哈努克,1991年5月10日接待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1994年10月23日接待扎伊尔总统蒙博托,1995年5月6日接待日本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12月4日接待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1998年6月30日接待美国总统克林顿,2014年5月21日接待亚信峰会与会六国领导人以及夫人。

造园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有所新意的模仿。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是以苏州网师园内的一个小院子“殿春簃”为蓝本移植建造。明轩占地46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于1980年建成。

明轩的建造是先有展品,再有的陈设空间。20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购了一套中国的明代家具,想建一个陈列室把家具展陈出来。1977年,美籍华人、博物馆东方艺术部的主任方闻先生到上海访问参观的时候,提出要见对中国建筑有研究的人,于是就找到了陈从周先生。陈从周一看到这批家具,便指出这些都是画室里使用的家具。他想到苏州网师园里的有一个名为“殿春簃”的小庭院,张大千曾经在那里居住、创作。陈从周以“殿春簃”的形制为蓝本,把“殿春簃”搬到了纽约,他还给新园子取名作“明轩”。网师园是苏州具有代表性的极其精致的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簃”作为其中的精华,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向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一席的地位。

为了保证去往美国之后的建造顺利进行,陈从周先在苏州东园的空地上,按照1∶1的大小做了一个明轩的实样,之后带着建造团队和整整193箱的构件漂洋过海,把这个庭院落户在了纽约曼哈顿岛上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诚如路秉杰教授所言:“整个的创意构思,应该说都是发自陈先生的。如果没有他这个创意,那也就不会有‘明轩’迁到大都会博物馆去了。”

这么一处别致的园林,在海外引起了轰动。施工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就多次去参观。建成后,去参观的观众更是络绎不绝。拍摄过《苏州六纪》的著名导演刘郎评价:“明轩开创了苏州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营造的逸园,1992年在新加坡营造的蕴秀园,1998年在美国纽约营造的寄兴园,可以说都是当年营造明轩的余绪与发展。”

安宁楠园——平地起家、小而精的典范。在陈从周的造园实践当中,1991年竣工的“楠园”是其代表作和收官之作。楠园位于云南昆明市安宁区百花山公园内,是陈从周一座“严格按照古典园林法则营造的新园”。楠园不大,占地10亩而已,称得上是陈教授的“小而精”的杰作。

在《滇池虽好莫回头》的小文中,记录了他对建造楠园的构思:“我得首先完成园的构思与实地情况配合协调,决定了‘楠园’的设计。因为这园是以楠木为主题,象征了云南的特征。所以从建筑材料,到园内配置的家具、匾额等,都是用的楠木,这是本乡本土的出产,不必舍近求远了。”云南产珍贵木材楠木,所以楠园从建筑的梁柱,装修用的匾额,再到家具的陈设,均采用了中国古建筑里最尊崇的楠木,可谓中国园林首举。

楠园的建造给了陈从周前所未有的“自由”,成为他唯一完全按照他的造园思想和理论实践而出的遗世杰作。“自然”是楠园的一大特色,堪称建筑、山水、花木浑然天成的综合艺术品。园中的花草、楠木、竹子、芭蕉、杨柳,或大或小,或高或低,错落有致,自然天成,模山范水,天然成趣。园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细心的游人可以发现,园内的走廊,看似平坦,其实起伏,每扇窗格,其形各异,无一雷同,达到了“虽为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

对楠园造园,陈从周在园成之后所书《楠园小记》中写道:“园有水一泓。倚山垒石,亭馆参列,材采楠木为之,故曰楠园。”将园林主景意象、山水格局、建筑排布,寥寥数笔,勾勒显现。而“园可以闲吟,可以度曲,更容雅集举觞,秋月春风,山影波光,游者情自得之”,达于与昆明自然山水风物“神仙高境、山水信美”融于一体的境地。

如皋水绘园——隐世之所的再现。江苏如皋的水绘园,是秦淮佳丽董小宛和江南才子冒辟疆的隐居之所。水绘园重修,也是陈从周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园林作品。

水绘园始建于明代,为“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私家园林,屡经兴废与改建。于1957年入“江苏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世纪80年代,水绘园外围水明楼、隐玉斋经修缮后开放,水绘园仍破败,旧貌依稀。1980年秋,陈从周应邀出席如皋城市总体规划会议,1988年参与如皋政府组织的“恢复水绘园研讨会”,正式接受邀请主持水绘园复建事宜,安排其弟子路秉杰详绘规划图,并推荐参与上海豫园东部修复的常熟古建工程队张建华等人负责施工。历经数年设计施工,陈从周细研园史、勘察古址、审思园貌、肇绘蓝图,而成现状之水绘园。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一边研究水绘园的文献资料,一边身体力行地在现场做调查。当地政府跟他商谈设计费用,他以“梓翁画图不要钱”拒绝了高达几十万的设计收入。

1992年园成之际,陈从周特撰《重修水绘园记》记之“此园以水绘名,重在水字。园故依城,水竹迷漫,城围半园,雉堞俨然,于我国私园中别具一格。”

非科班出身,走出了一条饱含中国文人情怀的园林之路

中国园林在世界遗产体系中独树一帜,在其转向现代、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前有童寯、陈植、刘敦桢诸位先生奠定了学术研究与教育的基础,后有杨鸿勋、曹汛、王其亨以及许多后继的青年学者努力进行理论建树和实践创新。但是,唯有陈从周先生,将传统书画艺术创作的规律性,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营造与赏鉴活动联系起来。其立于社会和大众的审视,化“小我”为“大我”,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园林传承创新及建设发展的观点、理论和方法。

以史学考证研究园史园迹。陈从周以古建筑专家的学识与眼光,以史学考证研究的方式方法,数十年奔波于大江南北,潜心考察考证中国园林的史脉、现状、遗迹,包括人物及理论技法,乃至一园一筑、一石一池,探究其渊源历史,剖析其风格流派。历代园林之变迁,南北园林之差异,包括中外园林之比较,悉数掌控。陈从周有言:“述古可以为今,继往可以开来”“不究园史,难以修园,休言造园”。

以文化渊源解读园艺技法。中国古代造园的理论技法,归根结蒂都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宛若天开”的理念,“诗情画意”的表现,与“诗书画”“儒释道”“天地人”“风水时令”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所以陈从周“说园”,离不开“说诗”“说画”“说文”“说曲”……在陈从周的“文化说园”中聚气、丰满、升华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独立于世界园艺之林的文化经典。

由此可见,陈从周与古往今来的造园家确有不同,正如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为《陈从周传》写的序言中写的那样:“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从周对中国园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从周著书多卷,其所著《说园》为中国园林之经典著作而享誉世界,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之精髓,功绩无量。”

参考文献

1.段建强:《陈从周造园思想、实践与理论及其研究述要》。

2.王悦阳、周苏宁:《陈从周:以园为家,以曲托命》,载《新民周刊》2018年第46期,第66-69页。

3.黄昌勇、封云主编:《园林大师陈从周》,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第93—97页、第209页。

4.陈从周:《说园:典藏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

5.陳从周:《帘青集》,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版。

(作者为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浦江事务协调部副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设计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张茜

猜你喜欢

造园苏州园林园林
《园林清音》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