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东西方外销商品
2021-03-09宾娟
宾娟
15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航海能力的提高,欧洲人开启了地理大发现与全球海上贸易新时代。同时期的中国,虽然明清两朝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但政策时松时紧,与西方的海上交流窗口并未完全封闭。
这一时期,通过航海进行的中西文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过之前任何时代,东西方文明在交融与碰撞中互学互鉴,这种互鉴不仅反映在科学技术、审美意趣、艺术风格等方方面面,更生动体现于社会风俗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
一方面,大批耶稣会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华传教,他们以科学技术与各类“西洋奇器”为传教的敲门砖,将天文历法、数理、火炮制造、医学理论等西方近代科学介绍给中国,掀起一股“西学东渐”的潮流。
另一方面,西方各国纷纷在广州开馆通商,由此催生了大规模的西方订单。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垄断性的通商特权,促使广州成为最大的外销商品集散地。外销商品以西方人为销售对象、迎合西方审美情趣的艺术种类,除了传统的中国样式与纹样,还融入了西方的审美与技艺,其巧意天工充分展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与艺术风格,成为中西交流的典范。
钟表
明末清初,传教士将自鸣钟、望远镜、天体仪等西洋精巧仪器带入中国,开阔了时人的视野,其中西洋自鸣钟受到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喜爱,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其技术也为国内工匠学习和吸收。
广东省博物馆藏铜鎏金西洋钟,钟体饰鎏金花卉纹,座钟右侧的女子斜躺,盘发,左手拿一塊手帕,手肘置于一个咖啡色的包裹上,目视侧前方,若有所思,人物雕工细腻,形态生动。
皮筒钟是一种便携式小型旅行钟,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这种钟都有外置皮筒,既便于拎携,又能保护钟体,故称“皮筒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藏景泰蓝皮筒钟为法国产,纯手工制作,钟内部为铜制,外壳为景泰蓝质,呈圆拱门状,有4足外撇,全身遍布花卉纹。钟体顶部有一小按钮,轻轻按下就能报时报刻。
外销画
外销画又被称为“中国西洋画”,是由中国画家绘制生产销往欧美国家的艺术商品,以中国风土人情为主题,使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当时欧美国家流行“中国热”,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纯粹中国风的东西,而是具有浓厚欧洲风味的艺术品,中国工匠投其所好,创作了中西混合风格的画作。
外销画主要包括玻璃画、油画、水彩画、通草画等,其中通草画尤具时代特色。通草又名通脱木,用这种植物的茎制成画纸,以水彩在其上作画,形成色彩浓艳、造型生动的独特效果。19世纪,通草画兴起于广州,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色人物形象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由于通草画容易破裂,所以尺寸一般都较小。
西方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外销画的大量生产,绘画技法、绘画风格和绘画内容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外销画技法引入西方绘画中素描、透视和光影运用,和传统中国绘画技法不同,但绘制人物和景物仍显平板,缺乏立体感,和真正的西洋画有较大差别。
外销画的风格一直被西方社会的审美所左右,随着西方社会偏好的改变而改变,先后受到荷兰、意大利和英国的绘画风格的影响。绘画内容上,多以茶叶生产、瓷器制作、丝绸制造、街头艺人、人物肖像、港口风貌为主,反映了西方人对东方风物的探求心理。瓷器、茶叶和丝绸是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整套记录这些产品生产过程的绘画,在18、19世纪的欧洲深受欢迎。中国生活对于西方来说带有神秘色彩,因而反映中国生活场景的画作能激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比如广州街头各式各样的手工艺人,西方艺术市场上常见100—400幅水彩画组成的街头艺人画册。伴随开埠通商,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来到中国沿海城市。由于长期与家人分居两地,港口画能真切反映西方商人所居住的环境,因而成为慰藉亲人的重要纪念物。
广彩瓷
“广彩”为“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是清代著名的外销瓷品种,在碗、碟、盘等素白瓷上进行彩绘、烧制而成。广彩瓷初创于清康熙晚期至雍正时期,成熟于乾隆、嘉庆时期。初创时期用的白瓷主要来自景德镇,绘画风格与景德镇瓷器大体相同。鼎盛时期,广彩瓷不仅采用粉彩、五彩、青花加彩等多种中国传统瓷器装饰方法,还融合西洋油画技法,使用了很多金彩,设色华丽、浓郁,形成绚彩华丽、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广彩瓷装饰题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不仅有中国传统的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还有欧美的风景、人物、城堡、帆船等。广彩瓷不仅是广州和景德镇两地陶瓷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潘趣碗”一词音译自英文punch bowl,是欧洲人用来调制果酒的器具,后来也用作装饰品,中国称之为“宾治碗”或“潘趣碗”。18—20世纪,随着欧洲上层社会私人宴会的日益流行,欧洲人曾大量从景德镇和广州订烧这类大碗。广州博物馆藏潘趣碗器形硕大,口径将近60厘米。碗上共绘制206个人物,碗心、内壁、碗沿以及外壁、开窗内分别呈现不同场景和人物故事,表现热闹、喜庆的生活场景,纹饰繁复紧密,色彩华丽饱满,人物生动传神,观赏效果极佳。
徽章瓷
18世纪,欧美国家的皇室和贵族等把拥有印有徽章纹图案的中国瓷器作为荣耀和权威的象征。这些纹章瓷由中国工匠按照欧洲商人提供的造型、纹饰等烧制而成,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特点,又体现了精美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
银器
西方有使用和收藏银器制品的传统,中国的银器制作也历史悠久。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中国生产制造的银器以工艺精湛、价格低廉、高质高效的特点赢得了西方市场的喜爱。这一时期外销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纯西方风格,依来样仿制,不论是造型还是纹饰均无中国特色;另一类是中、西方造型和纹饰的结合。五口通商之后,广式外销银器的优势地位逐渐被上海和香港取代。
广东省博物馆藏啤酒杯,杯身锤揲錾刻刀马戏曲人物,腹壁上方正中饰盾形徽章,内錾刻“史溢泉”“开利店”铭。根据底部的英文款铭可知,此杯是1889年12月26日专为克拉克船长(Capt. Clark)定制的圣诞礼物。
牙雕
牙雕一直是广州最负盛名的工艺品种,明清为其鼎盛时期,形成精工细作、玲珑剔透的风格,尤其是镂空透雕堪称一绝。
大航海時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使颇具岭南特色的广雕也焕发了新的活力。广东工匠根据西方客户的审美,在雕刻的造型和纹饰上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形成新颖别致的艺术品。中国港口博物馆收藏的象牙盒工艺复杂,结合了拼接、榫卯、浮雕、沁彩等复合工艺,五面开窗雕刻山水江南、阁楼桥水、舶舟人家等,是当时广作及十三行高超工艺之写照。
镂空雕刻是广雕的特色工艺之一,“鬼工球”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取“鬼斧神工”之意,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
漆器
中国是漆器的故乡,18世纪时,中国外销到欧洲的漆器对欧洲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外销漆器多采用黑漆描金的装饰手法,金色的图案纹样装饰于黑色漆底之上,通过工匠精良的髹饰技艺使之变得富丽堂皇、华丽典雅。
中国南海博物馆藏的酒具箱呈方形,通体采用黑漆描金工艺,箱盖及四周皆绘中式庭院人物图案,十分精美。箱内可放置大小不同的多个酒杯,箱体两侧亦可打开。
中国港口博物馆藏带盖雪茄盒,通体黑漆描金,盒面及四周皆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描金绘中式庭院人物,这是清代广州外销漆器的典型图案。开光外围则绘有各类花卉纹装饰。内盖上绘简易的竹林图案。盒内部还配有两个锡制盒子。
外销扇
中国扇小巧精致、纹饰华美,既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又散发着迷人的“东方风情”。18、19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扇成为名媛淑女服饰装扮的必备之物,宫廷贵妇都竞相以手执一柄极具东方情趣的扇子为时尚。外销扇在材质与制作工艺上极尽奢华繁复、精工奇巧之能事,充分融合了中西的艺术风格。
织绣
中国传统的织绣工艺也因外销而受到西方文化的显著影响。以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色彩艳丽、装饰性强见长的广绣,在明清时期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深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而大受欢迎。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挂镜出自当时广绣御用绣庄“彩元绣庄”,由绣庄主人何竹斋携其麾下精工巧匠合力制成,赠送给山东乐陵宋氏家族以作贺寿之用。挂镜内容为当时珠江风景,描绘了广州地区的秀美景色和繁华盛况。
15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进程下,中国外销商品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风格与审美,又别具西洋情调与趣味,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对话与融合的例证。
(作者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员)
326150058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