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金融视野下的证券投资风险对策

2021-03-08周璐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期
关键词:行为金融证券投资风险

周璐

摘 要:自上世纪末期沪、深证券交易所创建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在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传统金融理论的投资指导作用比较局限,投资者的不理性投资行为又比较多,因此证券市场的运行稳定性仍然有所不足,而对于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则恰恰能够弥补传统金融理论的缺陷,为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支持。基于此,本文对行为金融学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围绕各种证券投资风险展开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风险防控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合理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行为金融;证券投资;风险

引言: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中的交易活动主体,基本都未曾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金融教育,在进行投资行为决策时,往往比较习惯于根据自身主观认知来做出决策,很少会对证券市场进行科学分析。而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应用,则能够在充分考虑投资者心理因素的情况下,利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其进行合理的投资指导,提高投资者投资决策合理性,同时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简单来说就是以微观市场主体的个体行为偏差为依据,对不同市场主体在各种各种金融环境下的决策行为特征展开分析,之后再根据市场主体采取这些决策行为的动因,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属于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衍生出的边缘学科。自上世纪末期开始,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逐渐被应用到金融领域,很多原本无法用传统金融学理论解释的投资者行为,逐渐在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知识的支持下得到了清晰解释,行为金融学也同样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以行为金融理论为核心的诸多理论观点(如期望理论、后悔理论等),为金融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价格并不完全由证券内在价值决定,同时还会受到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影响,一旦投资者对证券价值做出了错误评估,并采取了非理性的投资行为,那么即便证券内在价值并未发生变化,证券市场价格仍然可能会出现波动。相比于传统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虽然多以人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为依据展开分析,但却能够对很多看似复杂且有悖于常理的证券市场变化做出清晰、合理解释,纠正了不少资本市场金融理论中的基础性错误,对于证券投资者的风险成本控制、投资收益提升以及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都有着很大帮助。

二、行为金融视野下的证券投资风险

(一)过度自信

从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理论来看,由于人类在对自身知识、认知的准确性进行判断时,常常会出现过度自信(即过度低估某类信息或高估其他信息)的情况,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同样会存在过度自信心理,认为自己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与现有认知来准确判断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决策,即便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实际上并不准确,在认知上也可能会存在偏差,但投资者仍然会为其赋予大于事实的权重,最终使投资决策错误的几率大大提升。换言之,证券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进行交易活动时,常常会因过度自信心理而产生证券价格被低估了的判断,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交易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旦交易达成且证券价格并未被低估,那么投资者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而这种过度自信心理,则正是导致投资者出现损失的证券投资风险,

(二)过度反应

在行为金融学中,过度反应理论与过度自信理论比较相似,同样是基于人类心理认知偏差的一种投资者行为特征研究成果,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面对证券市场中一些很少出现的小概率事件时,常常会做出一些过度的反应,而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大概率事件,其反应则相对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其在投资行为决策阶段受到了这种过度反应心理的影响,那么就很容易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而过度反应心理本身,自然也就可以看做是导致投资者采取非理性投资行为的证券投资风险[2]。例如在证券市场持续上涨时,如果投资者通过实际操作实现了盈利,那么即便其之前的投资行为本身并不十分合理,持续上涨本身仅属于小概率实践,投资者在乐观的情绪状态下,对于市场的预期也同样会更倾向于乐观,并继续延续之前的买入操作,一旦這种小概率事件并未再次发生,那么投资者自然就会因大量买入而出现亏损。相反,如证券市场持续下跌,投资则会因投资操作失败而产生悲观情绪,并在这种情绪状态影响下做出更加悲观的预期,采取大量卖出操作,最终同样会导致投资者出现亏损。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作为行为金融学中最常见的非理性投资现象,通常可分为损失后从众与信息差异从众两种情况,二者均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证券投资风险。其中损失后从众是指在投资者因投资操作失败而出现损失后,会对之前的市场分析行为与投资决策感到厌恶、后悔,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自我怀疑,再次进行投资行为决策时,就会更愿意相信专业机构给出的投资建议,或是跟风模仿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策略。而信息差异从众则是指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分析后,发现自身分析结果与专业机构或其他多数投资者的分析结果不一致,并因此对自身的投资分析结果产生怀疑,最终选择与他人(专业机构)相同的投资策略。在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投资者常常会选择在证券价格下跌时为“及时止损”而大量卖出,或是在证券价格上涨时为“抓住机会”而大量买入,按照行为金融理论,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投资决策,恰恰证明了从众心理的证券投资风险属性[3]。

(四)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通常指投资者在处置证券时受到认知偏差影响,做出了“出赢保亏”的错误投资决策,即在证券市场价格上涨时急于卖出股票,或是在证券市场价格下降时不愿卖出股票,其在原理上与从众心理恰恰相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的大量出现,实际上是由于投资者受到了保守心理与侥幸心理的影响。在证券价格上涨至超出投资者买入价格时,由于此时选择卖出股票必然可以实现少量盈利,而继续持有股票可能会获取更高收益,也可能会因证券价格迅速下降而亏损,因此处于不愿承担未知风险的心理,投资者常常会忽视证券价格很可能会继续上涨的理性判断,选择立即将股票售出。相反在证券价格长期低于投资者买入价格时,即便经理性分析可知,证券价格很可能会继续下降,价格投资者也会因不愿承担亏损产生侥幸心理,选择继续持有股票以期价格回升。

(五)动量效应

动量效应又称惯性效应,通常指在证券市场中,之前收益率一直较高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保持较高的收益率,而之前收益率较低的股票,收益率则会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在正常情况下,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价格变化虽然可能会呈现出动量效应,但从概率学角度来看,由于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化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某支股票长期保持稳定收益率的概率并不高,历史收益率也并不能够为投资决策提供决定性帮助,如果投资者根据之前一段时间内的股票收益率情况,盲目作出投资决策,那么其出现投资亏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而盲目相信动量效应的投资理念,则会成为导致非理性投资行为的证券投资风险。

(六)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通常出现于文化素质与专业素养较高的投资者群体中,主要指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比较习惯于按照自身专业认知及以往经验来做出分析与判断,面对各种投资问题,也基本都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范式来进行思考,但在遇到一些超出自身经验、专业认知的非常规投资问题时,由于之前的思维范式已经无法解决问题,这时投资者就会采用启发来做出投资决策[4]。虽然从理论上来看,这样的投资决策方式的确能够帮助投资者解决投资问题,但由于人在面对超出认知范围的问题时,很容易出现认知错误,因此其做出错误投资决策的几率也同样非常高,而这也正是对启发式偏差的证券投资风险属性的充分体现。

三、行为金融视野下证券投资风险防控策略

(一)反向投资

对于投资者来说,证券投资之所以会存在过度自信风险,主要还是自身在证券交易时作为当事人,往往会过于相信自身的能力与现有认知,并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下做出旁观者看来明显错误的判断。而要想实现对过度自信风险的有效规避,则可以选择采取反向投资策略,强行改变自己对常规判断(期望购入持续上涨股票、不愿购入下跌股票),直接采取买进价格下跌股票,售出上涨股票的证券投资策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反向投资策略会受到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信息差异影响,因此资者在进行证券交易活动时,只要采取反向投资策略,就必须要快速做出投资决策,保证自己的投资决策能够领先于其他大多数投资者的决策,这样才能够将反向投资策略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5]。当然,由于反向投资策略的应用不当很容易引发处置效应风险,因此在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时,同样还需提供自我认识,以全面的视角对自身投资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于准确把握反向投资与处置效应风险间的“度”。

(二)成本平均

由于人的主观情绪结构会优先受情绪支配,在各种主观情绪的影响下,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几乎无法避免,因此在面对过度反应、过度自信等证券投资风险时,投资者还可以选择采取比较保守的成本平均投资策略,利用证券价格不断变化的特性,根据不同价格来分批次投资同一支股票,并保证同一时间段内锁头成本低于股票平均成本。由于大多数投资者都习惯于在股票价格下跌时选择买入,而在股票价格上涨时的买入意愿非常低,因此选择分期投资同一股票的投资者往往很容易在股票价格上涨是获得高价值股票,并在一段时间过后,出现股票价格高于平均购入成本的情况,这样即便证券投资收益相对较低,但按照一以贯之的投资策略,却能够有效避免主观情绪对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大大减少非理性投资决策行为,最终实现对各种证券投资风险的有效控制[6]。

(三)时间分散

时间分散策略与成本平均投资策略比较类似,其核心原理是投资者风险承担能力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持续降低,而基于这一原理,则可以选择在投资初期将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即便很可能因投资失败而出现亏损,但由于投资者相对年轻,面对投资风险的承担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各种潜在风险基本都处于可承受范围内。而随着投资期限与自身年龄的不断增长,投资者则可以选择逐渐降低证券投资成本占资产组合的比例,以适应投资风险承担能力下降的现状,从而有效避免投资风险超出自身承担能力的情况。在这样的投资策略下,投资者可以通过漫长的投资期限来分担各种投资风险,将有限理性、损失厌恶等主观情绪与投资决策行为完全分隔开来,同样可以减轻过度反应、过度自信证券投资风险的影响[7]。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时间分散策略仅本身并不能够降低投资风险,实际上只是减轻了投资风险对自身的影响,因此如采取此种投资策略,则必须要严格控制证券投资交易频率,以免因证券投资交易频率过高而导致投资风险影响大幅提升,最终超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四)动量交易

动量交易投资策略与常见的突破交易策略较为类似,通常是指投资者根据当前证券市场情况、股票收益率等信息,对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做出预测,之后再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观察证券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如某支股票的价格变化符合预期,或是正向着预期方向发展,则可以直接选择将其买入,并在股票价格上涨至超出期望价格后卖出,相反如股票价格变化不符合预期,则不采取买入操作[8]。这样一来,证券投资者无需借助各种工具,也同样可以在较短的交易时间内完成证券交易活动,并在大多数情况下保证一定的盈利,但由于动量交易的回撤期较长,对资金量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投资过程中还需坚持“移动止损”的基本原则,交易多个市场,以增加捕捉到趋势的可能。

(五)技術分析应用

技术分析应用并非是单纯的证券投资策略,而是指投资者积极应用各种技术分析工具应用,利用技术分析工具来判断市场波动情况与投资状况,并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不可跟随市场盲目过多追涨杀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目前来看,如R语言等编程工具均能够对股票资产走势进行短期、长期预测,虽然其预测准确率尚未达到较高水平,但仍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大帮助,以免因小道消息、其他投资者判断等外界因素而影响自身主观情绪,进而出现非理性投资决策行为。

(六)心理偏差分析

对于困扰优秀投资者的启发式偏差风险,通常可以通过心理偏差分析来实现有效规避。一般来说,由于优秀投资者的自我认知相对准确,因此在遇到非常规性投资问题时,完全可以先在假定自身受到主观情绪因素及经验法则谬误的情况下,对自身可能产生的心理、行为偏差进行预测,之后再根据这一预测结果来准确找出证券市场中被低估的股票,并买入被低估股票,卖出被高估股票,最终获得超额收益。

总而言之,行为金融学的各种理论虽然能够为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决策提供帮助,减少其非理性投资行为,但要想真正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到证券投资交易中来,仍然需要熟悉各种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风险,并采取心理偏差分析,反向投资、时间分散、动量交易等风险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夏中泽.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J].中国商论,2020,(18):64-65.

[2]胡君一.基于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中国市场,2019,(33):39-40.

[3]赵笑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2):178-179.

[4]贺楚姝.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J].辽宁经济,2019,(04):22-23.

[5]於心文.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者心理分析[J].时代金融,2019,(11):52-53+59.

[6]赵王迪.行为金融视野下的证券投资风险与防控[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7,(09):38-39.

[7]张里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缺陷——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经贸实践,2017,(15):53-55.

[8]姜雪.基于行为金融的证券投资策略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264-265.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广西南宁   530001)

猜你喜欢

行为金融证券投资风险
国内外IPO抑价现象分析
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思考
基于中国外汇市场背景下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市场条件探析
证券投资中的信任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财务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吗?
沪深300指数调整效应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