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体育教育训练的心理探究
2021-03-08王季
摘 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大学中,体育课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然而目前大学生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存在的倦怠情绪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打消对体育训练的倦怠感,影响的不仅是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倦怠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对不同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参与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实现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高效化,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产生原因;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曾将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具有组织、支持和控制行为的作用。” 美国学者戈尔曼认为,“情绪是一种有独特思想的情感,它影响着人的心理和生理,控制着人的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对情绪作了一般性定义:“情绪是人际关系或处世态度的体验。”教育部门忽视了情绪,心理学领域也没有充分考虑它的作用和意义。近几十年来,对于情绪现象的内在机制揭露已经加深。作为人们重要的心理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情绪的正负效应,还要关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戈尔曼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概念:情商(EQ),而且有人在五个重要方面定义情商:自我认知、自我控制、个人刺激、观察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情绪不仅是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影响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學生成长过程中,情感特别丰富且有自己的特点,如制造浪漫、对事物充满激情和创造性;他们也非常容易意气用事,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远远落后于成人;对学生而言,是非对错、喜怒哀乐都是很容易受影响的。因此,学生應该试图认识、控制和纠正他们的情绪,这类行为与其说是处理情绪,不如理解为管理情绪。学生情绪管理是控制和调节个人或群体情绪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包括了协调、领导、互动和控制等活动。随着情绪发展而演变,现代管理方法是:使用调节情绪的能力,维持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管理方式取决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体验,以及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人生价值和情感结构的整体理解。学生的情绪管理控制要始终存在于教育活动之中,如果存在标准偏差无法保持良好状态,则要及时校正情绪,调节情绪的方式很多,例:运用幻觉来影响情绪、使用语言和行为干扰情绪、使用积极的想象力创造激情,并以个人意志力控制情绪。此外,使用宣泄来控制情绪,说出心中感受,平息激烈的情绪;并用其他的情绪代替现有感受,以保持情绪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经常鼓励、认可自己,让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换句话说,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管理的作用。学生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重要的主体,要尊重、鼓励、认可他们的一些情绪,帮助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以及提高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具体如下:克服情绪低落,保持乐观态度;不断激励,培养学习过程中的自豪感,体验成长的快乐;培养好的情感,充分体现人的价值。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越来越不重视体育课的锻炼,对于他们来说,体育课并不是必须的,甚至在体育课程进行当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严重的阻碍了体育课的发展,甚至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大学生会产生这种对体育课消极情绪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来自社会,第二是来自学校,第三涉及到大学生每个人自身的问题。从这三点来看,导致大学生普遍的对体育產生倦怠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并且涉及到社会和学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责任。本文分析出具体导致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倦怠的因素,这样将很有可能在产生的原因当中获取解决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体育课程当中所受到的影响。
一、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产生心理疲劳的症状
(一)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大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训练中,不能取得较为有效的体育训练效果,长期下去就会对体育训练产生畏难心理,潜意识逃避体育训练,甚至产生即使训练也不会取得有效进展的心理。在这一心理影响下,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时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尽力训练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不佳。
(二)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可以明显感觉到,目前大学从学校到教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体育课程的安排设计欠妥,出发点只是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大学体育教育的课程安排较少,不能满足大学生体质训练的需求,或者安排的时间不合理,起到了反作用。
(三)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情绪变化较大
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疲劳会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训练动力大大降低,甚至会对自己的体育素质产生质疑,导致大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处于消极情绪中,更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恶性循环下,大学生会产生自卑、厌烦的情绪,而且情绪较为不稳定。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
为了扭转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不恰当认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训练参与度,打消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倦怠情绪,学校应该积极加强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对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并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身体健康对于自己今后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海报、组织相关体育活动的行为逐渐吸引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参与感。此外,随着与运动有关的综艺节目的热播,学校可以借助综艺节目的强大影响力,组织学校师生进行当下大热的“撕名牌”运动,通过全民参与,扩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广度,并以此加深大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认知深度,减轻对体育训练的倦怠感。
(二)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比较单一和单调的。这种教学方法深刻的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兴趣,所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必须要得到改善。首先,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教育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一个良好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意义,而当学生不遵守体育训练规则的时候应当产生一定的惩罚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训练。
(三)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为避免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体育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时,应当由简及难,抓紧提高训练的难度。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等制动合适的教学计划,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另外,教师还应该适量避免重复性的训练动作或者体育活动,尽量采用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例如,在训练学生的下肢力量和心肺功能,教师可以采取变速跑、跑走交替、倒退跑、追逐等多种形式。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通过网络了解流行的体育锻炼活动。例如,前段时间较为流行的平板支撑、HIIT等,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越野、爬山等活动同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动力,避免产生心理疲劳。
(四)理论教育与實践运动有机结合
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避免大学生进行运动锻炼中的一些观念与误区,大学体育教育应该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并且将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大学体育教育应该设置知识讲授环节和具体运动环节。并且在每学期期末考试时,对大学生需要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结合体育训练成绩,进行综合测评。
(五)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大学生体育训练倦怠情绪的养成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想要减轻大学生的倦怠心理,就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联合起来,共同为减轻学生的体育训练倦怠情绪作出努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往往都存在懈怠的情绪,这种情况的产生是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身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产生了这种大学生懈怠体育训练的情况。所以必须要让大学生积极地面对体育训练,改善大学生针对体育训练而产生的消极态度,而进行改善的方法,就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身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一系列的改善方法,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懈怠体育训练的情况。大学生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所以必须要改善大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态度问题,只有大学生积极地面对体育训练才可能有效地促进时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琼娜.北京市高校优秀排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2]王添,陈飞飞,陆亨伯.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社会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6,38(3):111-115.
作者简介:
王季1986-01,男, 汉族, 河南郑州人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硕士学历 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