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

2021-03-08巴巴罗萨魏冰心

视野 2021年3期
关键词:姓氏部落

巴巴罗萨 魏冰心

世界是从命名开始的,《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命名,也使人成为人,成为一个独特的被限定的定型的人。自古以来,人的身份、地位、权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都在姓名里汇合,也从姓名中体现。因而一个新生儿的姓与名,往往会更被人们视为希望的寄托、思想的铭牌,乃至家庭、种族、个人兼时代命运的翘板。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昧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解字》、《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多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2)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4)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

(5)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7)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用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1)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贵者称氏,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2)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3)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名、字和号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強,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或以旨趣抱负自号:“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所以近代以后,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

(摘自微信公众号“诗刊社”)

猜你喜欢

姓氏部落
姓氏从何而来
英国人的姓氏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