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故事:掬水月在手
2021-03-08
二月故事:掬水月在手
——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
纪录片素材运用
2017年,关于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开拍,三年之后,这部传记影片在2020年10月全国公映。片名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叶嘉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这样传奇的一生,如同《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所说:“诗人存在于危急、冒险与苦难之中,是存在的请求与赠礼,唯有诗人方能穿透现实体现存在。只有他们,才能在漫漫长夜中咏叹,咏叹神圣。”
一世多艰,是诗词救了她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提出的一个理念。是指人在苦难处境之下仍然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弱”并不代表软弱,而是在逆境中的坚持。叶嘉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她本人便是弱德精神的践行者。
1924年夏天,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大户人家,從小就读诵诗歌,别人家孩子踢毽子荡秋千的年纪,她已经能对着院子里的蝴蝶写出“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这样的句子。
卢沟桥事变爆发,叶嘉莹写下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在国民政府航空部门做事的父亲,与家中失去联系,忧思成疾的母亲死于手术感染,彼时叶嘉莹17岁,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在诗中表达自己的遗憾和伤痛:“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面对个人凄凉境遇和大时代的悲剧,还好有诗词救拔苦难。也因为伯父的帮助,她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和生活。1941年夏,叶嘉莹考取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文学大师顾随,六年后,她以国文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是顾随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24岁时,叶嘉莹结婚后南下到台湾,不久白色恐怖席卷而来,先生被捕入狱。她抱着幼小的女儿寄居友人家的客厅,每天铺一条毛毯蜷起身子睡觉,这时的她,写下“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的诗句。在风雨如晦的日夜里,她静默地横渡诗词的江海,与杜甫产生了痛切的共鸣,“经历过忧患,我开始欣赏到杜甫诗的好处”。
在台湾度过了极不容易的18年后,她被派往美国讲学,1969年选择在加拿大教书定居。半生艰难,而生活似乎并没有对她仁慈一些。1976年,她收到大女儿和女婿车祸双双去世的消息,深觉自己一生辛劳,什么都落空了,在《哭女诗十首》里写道:“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为。”
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一年后,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她又去了南开。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放假,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定居南开。“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现在的人不接受也没关系。”
素材运用方向:叶先生说,“命运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她命运多舛却把生命写成了诗歌的大智慧适用于“坚定前行的方向”、“发现人生更辽阔的可能”、“生命的滋养”等文章。
以此生,许诗学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诗人席慕容说:“有一个世界虽然大家都不相信,都觉得不在意,可那个世界才是真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最后立足在这个地球上,不会衰亡的那个世界,那是叶老师给我们看到的世界。”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古典文学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身上的头衔不只这些。她为自己一生获得的众多名号排了个序,最喜欢的是当老师。
“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叶嘉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她的课,总是那么受欢迎。白先勇曾经逃课去听她的课。她讲课的大阶梯教室里,过道上,讲台旁,甚至窗台上都坐满了学生,等她来了,大家要闪着地方,留出她下脚的地方。还有人为了听课,去做山寨的“听课证”。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2020年10月,她给南开大学的新生讲开学的第一课。坐在轮椅上的她调侃,自己的头发好像还黑了一些。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她始终坚持站着讲课,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那是她对诗词的敬意。这几年,她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古典文化研究。被人问起,她只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她个人的生活极节俭。“芹菜,蚕豆,彩椒,一碗米饭”,就是她的一顿午饭。小女儿在国外定居,她说自己不需要人陪,因为她有诗词为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九十岁了,但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
素材运用方向:“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叶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这句诗。“不忘初心”、“传承精神”、“高尚的品格”等作文里可以运用她的故事。
以乐语,教国子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导演陈传兴回忆:“拍摄叶先生的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回到河洛,回到诗词酝酿的地方,甚至更远的泾河、渭河等。当你第一次去了,当你真的到了那个地方,可以感受到那里吹的风,冬天的飘雪,初春开始萌芽,以及那里的河水……”
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当诗词加上韵律声调,不仅更好记忆,也离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李白有一首小词叫《忆秦娥》,我们可以这样来读:
《忆秦娥》
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bie四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jie四声),咸阳古道音尘绝 (jue四声)。
音尘绝(jue四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e四声)。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是讲有一个秦地的女子,她在一个小楼上,晚上梦醒了就怀念这个人。“咽”就是呜咽的声音,吹箫的声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每一年杨柳绿的时候,我就想到在灞陵送走的那个所爱的人,我们在灞桥上送别。乐游原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个高原,很多人说登上乐游原可以看见整个长安城。“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上那个凄清的秋天的节气又到了,“咸阳古道音尘绝”,可是我送走的那个人,从咸阳古道上走的那个人,消息断绝了。现在只剩下什么呢?“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只剩下秋风之中,落日的斜阳照在长安城的城楼上。
叶先生说,这是唐代的一首绝妙好词,但是这首词押的是入声韵,一定要读出入声来,才能传达它的悲哀,才能够传达词调的美感。“一首完整的诗,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种美感的特质去除。”
已经96岁的叶嘉莹,为了让诗词走入更多孩子和年轻人的生命,她仍然在坚持辛勤工作。她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素材运用方向:诗词是中国人从宇宙得来的灵感,读诵不朽诗篇或许有助我们与古人同频。叶先生教的方法不妨用在“如何学习古代文化”、“中国人的传承”、“方法的重要性”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