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情感培养:基本特质、生长机理及培育路径

2021-03-08胡倩孙峰

中国德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培育路径

胡倩 孙峰

摘要 道德教育要想成为直抵心灵的教育,就必须诉诸情感。作为人类的高级情感,道德情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主要通过移情机制发挥作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道德情感的生长角度来看,主体情动是道德情感生长的内在动力,情感共鸣是道德情感生长的基本遵循,主客体交互是道德情感生长的核心要义。立足于学校道德教育,结合道德情感的基本特质与生长机理,从道德学习材料、道德学习方式和道德学习氛围三个层面,道德情感的具体培育路径包括挖掘生活材料以增强情感体验,创建道德情境以培养移情能力,营造道德氛围以孕育道德情感。

关键词 道德情感;基本特质;生长机理;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 胡倩,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孙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情感是构成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敏感要素”,在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发挥着“中枢神经”的作用,辐射个人品德的全领域。然而,道德情感至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道德情感作为人类独有的社会性情感,是个体辨别道德现象、实施道德行为最根本的情感来源。道德情感的研究与培育,理应成为学术研究领域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

一、道德情感的基本特质

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是主体内蕴含的归属欲望和向善要求得到满足与否的情感反应”。区别于对道德现象的朴素感知,道德情感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道德要素,具有独特的性质。

(一)道德情感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这里暂且将感性和知性归结于非理性。感性是给予直观的现象或表象,而知性是在感性基础之上对表象进行一般性分析。总的来说,非理性的思维活动是对已有现象进行感知和分析,得到的是经验性知识。而理性是提供知识原理的能力,“是按照原则建立知性规则的统一的能力”,理性进行综合性分析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道德情感“是对理性价值所产生的情感”。对于情感这一“元件”而言,道德情感的产生需要感性参与直观感知、知性参与经验判断,以此获得对现象的初步认识。在这一点上道德情感无疑是非理性的。同时,道德情感是思维的产物,是经由道德认知和评价机制共同作用产生的,蕴含着理性判断。这一层次上的道德情感归因于理性思维的加工,属于理性范畴。

道德情感兼具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性质,表征着道德情感的人际共感性和价值引导性。道德情感是在包含着人际交往的道德现象中产生的,是一种情感引发情感的共感现象。同时,道德情感是基于是非善恶判断等道德理性的,依赖于个体建立的道德价值标准,是一种理性暗示情感的思维现象。道德情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是基于情绪感知又受理性指引的特殊情感状态。

(二)道德情感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移情

“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这种有感于他人遭遇,使自己站在他人立场上同样有所感的过程就叫作移情。通俗地说,移情是将情感“由一个人迅速地传到另一个人”,使个体产生与他人相同的情感,理解他人的境遇和当下感受。

移情是影响道德情感发育的先天成分。移情不需要经过理性分析或思维加工,可以脱离复杂认知程序和思维体系发挥作用。此外,移情机制直接关系着个体的情感感受性,是虚拟的情感体验器。由于无法真正经历他人的遭遇,个体无法真切获得相同的情感。移情机制通过设想这一基本方式,为个体建立虚拟的体验器,引导个体反观自身以获得类似的情感,从而感同身受。

移情所引发的情感共鸣是个体感知或领会道德需要的自发机制。移情通过滋养道德情感引导个体感知道德需要,进而驱动道德行为。移情能力的高低以及移情领域的范围,与道德情感的强烈程度、调动效果密切相关。移情能力愈高、范围愈广,个体感知他人情绪状态的水平愈高、程度愈深,其道德敏感性愈强,便更倾向于实施利他行为。也就是说,移情“与道德行为呈正相关”,是重要的亲社会动机。

(三)道德情感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人的情感具有道德的意涵,是孕育道德品质的丰腴土壤。道德情感是“幸福或苦难之本质”,是个体感知善恶的根本来源。情感以最直观的方式把握着道德,却以最深沉的方式影响着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道德情感蕴含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道德性交融,使个体在融合之中体悟道德。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模式以知性德育(知识德育)为典型特征,“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通过碎片化知识堆积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这种德育模式偏废了道德情感,强行将个体与道德作为静止的目的和手段对立起来,在个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树立了樊篱。这实际上萎缩了道德教育的意义,损害了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这一概念蕴含着某种为全人类所共通和具有综括力的情感。”情感因素是道德教育的根基,蕴含着道德的本质与旨归。情感具有意向性,道德情感正是通过这种意向性使个体与万物在感知中融为一體,在融合中觉知事物的情感化,使体悟的道德更为真实、更为深刻。道德情感超越了传统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个体与道德相对峙的局面,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提供了合而为一的契机,揭示了个体与客观世界共同存在的本性。

二、道德情感的生长机理

道德情感是人的情感,具备生命的特性。与所有生命体相似,道德情感有着自身的发展姿态。然而,道德情感不是情绪的随意性触发物,而是在道德活动中生成的稳定的高级情感形式,其生长过程深蕴着独特的内在机理。

(一)主体情动是道德情感生长的内在动力

情动伴随着情绪的唤起或觉醒,是情感萌生的起点。“情动就是生成”,是个体遭遇外部世界时,在交互中生成情绪性的事件标记。身体总沉浸于世界之中,以微妙层次上的情动绽放作为回应。在由世界与身体牵扯构成的无界之地中,生命获得最大限度的敞开,情动也因此拥有着最高活性。

(三)营造道德氛围,孕育道德情感

道德氛围指的是“由道德活动引起人們道德同感共鸣的心理效应场”。道德氛围相较于道德情境更具稳定性,是道德文化的存在形式,孕育着个体的道德情感,引领着集体道德情感的走向。道德氛围是隐性的德育力量,孕育着道德情感的源头。个体置身于道德氛围中,便会受到其中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影响。情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隐性文化,通过熏陶的方式留存于个体的潜意识层面,无形中影响着道德情感的生成。

道德氛围暗藏着情感色彩,道德交往关系也主要在情感氛围中生成。情感氛围内含价值观、善恶观等精神范畴的内容,为个体情感提供释义方式,是道德教育重要的隐形力量。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可以通过肯定亲社会行为,使得个体本性中追求赞扬的心理得到满足,以此积累正向的情感体验,促进道德情感的生发。

道德氛围的营造应以“情感场”的建设为主体。道德的“情感场”就是引发道德同感共鸣的心理效应场。“情感场”中的人与人之间具有相同的道德共鸣,以此相互感染,产生情感体验,以情感记忆的方式沉淀,成为激发道德情感的文化背景。“情感场”如同个体的情感参照系,通过感知他人、反观自身的方式唤醒情感,通过相互生成、相互激发的方式维持情感热忱,从而助长道德情感。

现代以来,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教育领域逐渐出现了理智与情感分离、偏重理性而忽视精神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道德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学校道德教育在课程化、理智化的趋势下偏废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导致了个体道德品质发展不完善,给道德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实际上,理智与情感是需要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认知离不开情感,个体发展也无法与情感脱离。

道德教育是具有精神价值的,着重体现在道德情感上。如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危机,这种危机从根本上讲是道德情感的缺位。情感因素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近些年来,学者们逐渐将目光投向道德情感,开始研究道德情感蕴含的深刻价值。但从效果来看,一是理论层面上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亟待提升;二是实践层面上对道德情感的关注不够、培育力度不足。

因此,要想帮助道德情感走出困境,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改善现状。在理论层面上,要加强对道德情感特质和生长机理的把握,研究出可供参考的道德情感培育路径;在实践层面上,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对道德情感的重视,将道德情感的培育落到实处。本文基于道德情感的现状和已有研究,基于道德情感的基本特质和生长机理,提出了道德情感的培育路径,力求通过培育道德情感来带动认知、意识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发展,以此整体培育个体的道德品质。

责任编辑 何蕊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培育路径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