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文化 以美育人

2021-03-08李英

大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育高校图书馆

李英

[摘 要]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和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与使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大审美教育的砝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亦即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构建完善的人格。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实施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高校图书馆理应有所作为。

[关键词]美育;文化的美质;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72-03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中,高度肯定了美育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弘扬美育精神,让祖国的青年身心都健康成长。弘扬美育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塑造青年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培养青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应充分发挥育人养德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素质,让文化资源在实现塑造学生优秀品质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上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关于美和美育

(一)美的含义与意义

美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之一,但美却难以用概念进行定义。美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的美学家莫衷一是,有“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统一说”,等等。李泽厚的“客观社会性说”相对比较明晰。他认为美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1]。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只是为了生存,追求美也是其动力之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类的活动始终伴随着对美的发现、欣赏和创造,人们热爱美、追逐美的同时厌恶丑并自觉排斥和摒弃丑。正确健康的审美使人心灵纯净、情感健康、信念正直,促使人求真、向善,从而鄙视虚假与丑恶。美是真与善的统一,真善美是人类进步活动的根本价值观,也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在动因。

(二)美育的含义与意义

人类的审美能力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视觉喜欢看起来漂亮的,听觉喜欢听起来舒畅的,味觉喜欢吃起来香甜的。这类美感属于较低层次的审美,不属于美育的范畴。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训练对美的创造能力的教育[2]。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教育。美育过程需要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美好事物陶冶人的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领悟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高尚的、进步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了健康的、高尚的、进步的审美观,才能摒弃颓废的、庸俗的、落后的审美观。美育就是要用健康的审美趣味、客观的审美标准和高尚的审美理想陶冶受教育的对象,感染其心灵。

美育是寓教于美和寓美于教的活动,在美的情感体验过程中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美育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生活,对青年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润物无声的巨大动力,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借助审美理想的光照才能获得精神的丰富和情感的升华。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真与善的品质,塑造身心健康、求真向善、知行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美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实施美育需要以文化载体作为依托,而高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基地,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的美,从而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效果,是高校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二、文化的美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中颇多的精品滋养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灵,成就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攻坚克难、面向国际、拥抱未来的振兴之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之中含有根本的真善美理念,儒家主张的“仁爱”、道家提倡的“载道”及后世诸贤倡导的“天下为公”“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窮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均体现了执着追求真与善的精神世界的美[3]。李泽厚认为:中国美学最精彩的是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庄子对人生的审美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倡导出世;儒家讲求功利,道家崇尚自然;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这些思想表面上是对立的,实则是互补的人生观。儒家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注重人与外界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强调的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庄子发现了很多艺术特有的规律。美和艺术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流体系中,艺术创造形成的美始终伴随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李泽厚指出:“龙飞凤舞”作为中国史前文化的远古图腾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的萌芽[4];儒家学说的美是人道的东西,道家的美是自然,屈原的美则是道德的象征[5]。

(二)中国历代文学、艺术精品的审美特质

1.中国文学精品的审美特质

中国文学自古及今可谓精彩纷呈,从远古神话、先秦散文、诗经楚辞到汉赋、魏晋诗歌、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诗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以及近现代的小说、诗歌、戏剧,精品迭出、佳作频现,成为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每一个时代、每种样式的中国文学都具有鲜明的、独特的魅力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其中蕴含的飘逸之美、哲思之美、瑰奇之美、伟岸之美、峭拔之美、浩荡之美、纯情之美、含蓄之美无疑都是这些作品千百年来始终作为上乘之作被人们世代歆享的理由。文学精品给人带来的影响不只精神愉悦,还有思想的启迪和人格的擢升。至于风格形式上的美,更是中国汉语文学魅力大于世界其他语言文学的优势所在,现在仍有许多国家开设孔子学院或汉学研究机构即为旁证。

2.中国艺术精品的审美特质

艺术创造的根本动机是对美的追求,无论是为了表现真与善的可贵,还是为了表达对纯真和高尚的褒扬,抑或是为了抒发对真与善被扭曲和摧毁的伤痛,艺术创造的结晶——艺术品本身通常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中国古往今来的艺术精品或珍品乃至极品无疑是令世人瞩目的,其收藏价值之高与其自身的时代、材质、工艺及创作主体等因素直接相关,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远古刻有纹饰的陶器、上古带有图案的青铜器、中古的壁画和雕像以及书法、绘画和瓷器、近代的丝织和刺绣这些代表中华艺术风范的艺术品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动人的光辉。之所以动人,当然是因其具有独特的魅力,而独特的魅力则源于其美得摄人魂魄、美得不可方物的内在美质。

(三)异域优秀文化的审美特质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其中优秀的、先进的、代表高度文明的成分都是值得分享与借鉴的,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品一样,均应得到全人类的共同学习和传承。西方文化所推崇的“绅士风度”和中国人赞赏的“君子之风”大同小异,但前者的行为指向显然更具体。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展现的船上的一众游客在轮船即将沉没时面对死亡的从容不迫、淡定优雅即是对“绅士风度”的最佳诠释。“绅士风度”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显然具有震撼之美。大约有很多人知道“墙上的咖啡”这类故事,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倡施助者帮助照顾贫弱者要维护受助者的自尊,于是好心的人会多买一份咖啡的点餐单贴在咖啡店的墙上预留给无钱付费的人,以便对方在免于尴尬的情况下安心享用咖啡。此种善举让人感受到的恐怕不仅仅是善意和温暖,还有直击人心的美。我们也都曾经从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领略和欣赏到美。安徒生的童话、欧·亨利的小说、神秘的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让我们感受到的无疑是真、善和美。人类的文化活动成果以其强烈、持久的美感消除了语言、种族、地域甚至宗教的差别,融通了地球人的心灵,这是以真和善为底蕴的美的力量所致。优秀的文化艺术之美始终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大学阶段是学习文化、涵养三观的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美育关乎青年一代的灵魂塑造和人格完善,作为文化资源载体的高校图书馆有条件也有必要承担起实施美育的责任。

三、高校图书馆应担负起美育责任

(一)高校图书馆实施美育的意义

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特殊责任与使命。青年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核心群体,青年时代则是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理想和信念的确立对大学生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没有之一。人生的理想和信念与人的审美观密切相关,因为审美体验、审美感受是最能触动心灵的,大学生又恰恰是最富于激情的敏感群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提升青年一代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的需要,当然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开放时代的竞争和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诱惑与带来的迷茫,还有网络社群的自由无序以及撕裂现象都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而消费文化制造的颇多艺术垃圾也在不断腐蚀其思想和消磨其意志[6]。加大高校美育工作的力度,仅靠课堂上的渗透是不够的,少数几个学科传输的美学知识作用是微小的,学生文化艺术社团活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课余时间首选的学习园地,同时也是多数学生的心灵栖居之地,是大学生们汲取知识、体验文化、获得美感、修养身心的殿堂。高校图书馆具备实施美育的必要条件,也有必要担负起实施美育的责任。

(二)高校图书馆实施美育的资源优势

实施美育需要文化载体,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数据库都比较丰富。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一应俱全,艺术作品图集也有一定藏量,电子版文献信息量庞大并且集图、文、诵读和配乐为一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功能齐全、具参考和欣赏价值及精神养分的文化资源。自然科学和科技类文献能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文史哲学科的美育着眼于向学生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自由、正义、宽容、博爱、智慧和理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陶冶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有良好教养、有坚定信念、有高尚灵魂和有责任担当的人。自然科学的美育侧重以自然之美和科技之美感染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和了解科技进步对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命,并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为追求人与自然和科技三方的和谐而努力。

高校图书馆实施美育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即高校教师,普遍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是“灵魂工程师”群体,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取向对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能力有直接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这种作用与影响表现在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审美习惯等诸多方面。环境资源即高校的图书馆,一处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精神领地,一座充满了书香、蓄满了知识的宝塔,一个宁静、优雅、圣洁的所在,不动声色、不着痕迹的美就在她端庄的外表下悄然走进你的内心。图书馆和那些知识渊博、灵魂有趣且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一样,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眷恋和怀想的审美对象。

(三)高校图书馆实施美育的模式

1.推荐阅读

高校图书馆拥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源,如何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实施美育教育?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专家研究确定出相应的荐读书目,向学生推荐的图书应选择适合所有学生阅读和理解,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品质和审美能力均有所帮助。每学期开学之初可向学生推送荐读书目,适当缩短借阅期限以便推荐的图书周转。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安排相关专业或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收获,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更多学生包括非本专业的学生传播文化、渗透学科知识,师生共同探讨和体验文学之美、艺术之美、科学之美和生活之美。知识不仅可以产生思想,还可以产生美德,作为收藏、整理、利用和传播知识的高校图书馆,挖掘和发挥文献资源的潜在价值,用以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值得认真研究并积极实施。

2.专题讲座

高校汇聚了众多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思想修养于一身的教师,而高校教师的责任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课堂教学过程中美育的渗透波及面较小,影响也不够深远。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讲座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大的文化传播平台,同时也为更多学生提供课外有效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可每学期举办几次内容不同的专题讲座,旨在用文化、艺术和科学所蕴含的真善美感染和熏陶学生。讲座的内容应注重专业知识与美育有机结合,力求在丰富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品德修养的提升。教师首先应具备尚德、向善和崇美的熱忱与虔诚,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精神贵族,这样方能给学生的心灵注入自尊与自信、激情与梦想,使学生在精神上形成深沉的文化自觉和建立文化自信。

3.利用网络平台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最高的群体,其生活、学习和休闲都不能脱离互联网的支持,但网络也严重影响和干扰了他们应有的正常生活学习状态,网络信息爆炸和手机使用的无节制对大学生的学习造成的害处毋庸讳言。有效利用网媒辅助教学已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教师已经把自己和学生共同建立的群组作为课余交流和指导学习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也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网媒的传播功能,创建便于学生浏览的公众号,把馆藏的电子版文献中制作精美、视听效果和教育效果俱佳的资料拿到线上播放,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感受其中的美。无论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彰显人类文明进步的西方文化,都应在承载文化与文明的大学里得到传播和宣扬。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既包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可与传承,也包括对世界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认同与接受。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通过网络平台把人类文化的精华持续地传递给学生,让文化之美持久地滋养青年一代的心灵[7]。

4.利用图书馆的空间环境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具有天然的美质,书架、桌椅、书刊及墙面的字画处处都散发着文化气息,使人置身于知识的海洋里和宁静的氛围中,美感油然而生。在图书馆的展览区域或非阅读学习的区域展出具有美学价值和美育作用的作品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品质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借助这些公共空间介绍一些文化艺术经典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高校图书馆实施美育的资源优势、推动美育工作的有利条件显而易见,传承文化、以美育人,促进文化和谐、助力人才培养是高校图书馆理应发挥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泽厚.美学旧作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8.

[2] 于友先.美学漫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309.

[3] 方铭.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J].新华文摘,2017(23):123-125.

[4]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8.

[5] 李泽厚.美学旧作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4.

[6] 丁国强.美育与人生[N].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2018-09-13(05).

[7] 孙正林.将高校真正建设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29.

[責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美育高校图书馆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美育教师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