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加强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途径探究

2021-03-08纪守峰

大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途径探究常态化养成教育

纪守峰

[摘 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的参差不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的缺乏等问题,笔者在阐明养成教育本质与意义的基础上,探索了加强高校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的实施途径,认为新时代加强高校养成教育常态建设对培养可靠而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养成教育;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62-0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变,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素质的参差不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知行不一的问题,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好地培养优秀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许多高校面对社会发展变革、教育对象的变化,积极地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营造全方位的成长成才环境。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继续推进和加强传统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养成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1]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和后天的经常性教育才养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自我教育,根本在于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教育者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使用多种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使学生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2]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功的人格。高校养成教育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的,更加注重思想导行,更加侧重于学生自律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其核心本质是通过思想引导、纪律约束和行为训练,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塑造大学生具有坚定信念、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责任感的健全人格,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高校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细致的潜移默化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序推进,必须长期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常态化建设。

二、高校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养成教育是终身教育。青年学生正处于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通过加强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注重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他律为自律,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学习、生活习惯,由此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通过加强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注重规范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养成教育缺失问题和社会责任感不强问题,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加强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模式的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学生工作服务型育人模式,从而健全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员教育机制,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更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本应该具备较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受社会消极因素及外来文化思想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产生错位与扭曲,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以“自我价值”为核心,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集体、他人的不良倾向。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劲头,迟到、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甚至雇人替课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大学生普遍缺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生活自由散漫、随意铺张,参与校园贷、经商、非法传销等现象时有发生。归纳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及原因,就会发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易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呈现出鲜明的利益多元、价值多样、观念多变的现实主义和利己主义特征,在情感上缺少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崇高理想的感悟精神和价值判断能力,在精神上缺乏坚定信仰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精神和物质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回报索取愿望更加强烈,社交需求更加广泛,情感上更加渴望关心关怀,更多的是用实用主义的标准去看待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标准去衡量价值,用利己主义思想去审视周围的事务[2]。高校通过大学生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仅注重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挖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动态教育过程,从制度、细节入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学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系列化、规范化、常态化,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

三、高校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途径

(一)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依托,规范管理,强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必须以制度约束为保障,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这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的保证。通过建章立制和规范管理使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发挥规章制度的导向功能和约束力,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从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促进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纪律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行为习惯,外化为自觉行动,使大学生的言行规范、知行合一。首先,要加強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严肃校规校纪。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使学生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一旦违反,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其次,要严格执法,维护校规权威。对违反校规校纪者,决不姑息迁就、下不为例,必须严格依规处理[3];此外,深入挖掘日常管理中的养成教育因素,完善制度,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建立养成教育的常态化反馈机制。例如,通过制定《学业警示与帮扶制度》《早操与晚自习管理办法》《大学生诚信考核评价体系》等,深入挖掘养成教育奖惩激励因素,加强课堂考勤、早操、晚自习的日常督查管理,促进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开展精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引导,注重思想道德养成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引导,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前进方向,增强前进动力。通过开展精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把个人远大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学生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意识,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思想引导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规范日常管理为导向,紧紧围绕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四个服务”能力。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具体落实[4]。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加强过程管理,以问题为导向,以正确的理论为引导,端正思想,矫正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思想认知,以理导向、以情育人、明理导行,从学生日常行为抓起,辅以行为拓展训练和人文关怀,循序渐进,提高实效;在日常管理中,鼓励辅导员、班主任经常深入班级、课堂、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将事务管理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精细化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事务管理向事务服务转变。这样才能促进辅导员、班主任与广大学生沟通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深厚感情,以感化教育促进思想养成。

(三)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环境养成育人

养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发展和文明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熏陶感染作用[4]。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学生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4]。高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精神,发挥大学精神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例如组织学雷锋示范班活动,开设名师课堂、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比赛、创业典型报告会、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陶冶情操的氛围。通过创建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充分发挥校史馆、图书馆、实训室、体育馆和艺术馆等设施的育人作用,切实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3]。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情不自禁地规范行为、加强修养,自然而然地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立志成长成才,奋发有为。

(四)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让典型示范带动养成

在日常管理中,应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参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依靠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学生日常管理队伍,确立学生参与日常管理与服务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管理氛围,实现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目标。学校通过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学生日常管理值班检查制度》的长效机制,对全校班级学生上课情况、早操情况、晚自习情况、校园文明行为、宿舍卫生等进行全面督导与检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作用,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为广大学生服务的能力,增强自律意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带动养成。学生党支部通过开展“党员、学生干部亮身份做表率活动”“学生党员争先创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树典立范,争先创优,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促进广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

(五)注重行为养成与行为实践,以实践促进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中融入实践的元素,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深刻地体会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成就感,并把养成教育看成自己的内在成长需要而乐于接受[5]。这样,养成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实现知行合一。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行为养成训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才能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愿望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和社会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实践活动,增强爱校、荣校意识;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创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开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和生活困难学生渡过难关的“一帮一帮扶活动”,在学生中营造“和谐、友爱、团结”的氛围,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有益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此外,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使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园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增长学生的知识才干,巩固、提高良好的道德品质。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应充分认识培养优秀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性。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加强养成教育常态化建设,切实突出思想引领作用,实行精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纪律约束,辅以学习生活习惯引导,构建养成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受感染、受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立人生目标、明确奋斗方向,从而保障学生成为信念执着、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秀梅. 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理性思考与途径研究[J].商情,2009(24):96.

[2] 尹汉萍.“90后”大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161.

[3] 杨敏.高校养成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121.

[4] 陈燕,于波.浅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 中国冶金教育,2002(6):22-24.

[5] 崔慕岳,乔卫,李霄锋. 民办高校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以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4):113.

[6] 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EB/OL].(2017-10-19)[2019-09-25].https://baike.so.com/doc/26977428-28349341.html.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途径探究常态化养成教育
新时期学生党员加强自我管理的途径探究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新任务与新途径探究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实施节奏训练的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