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机关党组织生活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2021-03-08胡瑕

大学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组织生活有效性高校

胡瑕

[摘 要]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深入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增强高校机关党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必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围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主题导向、力戒形式主义、形成良性互动四方面问题开展党建工作。我校教务考评党支部以“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项目为载体,从党建工作与党务工作深度融合、师生共建形成的合力、顶层设计长效机制几方面入手,深入思考和探索增强高校机关党组织生活有效性。

[关键词]组织生活;有效性;高校;机关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140-03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1],鲜明地阐述了党的组织生活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组织生活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能否提升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能否提高。高校机关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是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对党员实施教育、管理和监督最经常、最基本的形式,是高校党建工作与学校工作业务相互融合的有效载体,是密切党群关系、师生关系,提升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进入新时代,高校机关党组织的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对党支部通过提高组织生活有效性推动党支部高质量高水平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机关党组织生活有效性必须增强

增强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是加强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党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新任务和人民的重托, 广大党员必须在党组织的熔炉里, 通过定期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不断加强党性锻炼。组织生活的开展状况,是衡量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标准。只有切实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才能更好地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促进党员个人成长,增进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情感融合, 有效确立起支部成员的共同愿景, 从而以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带动党支部整体工作的有效推动, 使党支部真正成为凝聚和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2]。

增强高校机关党组织生活有效性有利于深入推进高校事业发展。高校机关工作内容涵盖人、财、物等多方面,在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对接上下与连通内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机关党建作为机关履行职能的坚强政治保证,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桥头堡、排头兵,在高校党建整体工作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示范引领力。只有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载体,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和效果,才能为高校发展营造更好的政治氛围,为高校党建工作和高校事业的内涵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在长期的党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高校机关党组织工作体系长期不变、思想观念较传统、工作格局条框固化,显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情况,如政治性不够强、思想学习不够深入、党务业务形合神不合、工作定位不清晰、主题不明确、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等。因此,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建工作,增强高校机关党组织生活有效性的关键抓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教育、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政治优势。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自我教育的具体形式,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组织生活主题导向

党支部分布于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组织生活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各党支部所在行业特点量体裁衣。习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也应紧密围绕这一主题,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这也是高校党支部与其他党组织的最大区别,党组织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其组织生活的内容主题导向。

(三)力戒形式主义,落实组织生活到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组织生活的新形式、新内容相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台账资料的记录、学习强国的学习、主题党日的设立。不可否认,这些新举措推进了组织生活的有效有序开展,但是也要警惕新问题的产生,如记录格式化、图形化,学习停留在指尖的滑动、文字理论的阅读等。故应重视组织生活的内涵和实效,以适当的载体加强组织生活的神形结合,以周密的计划安排、规范的执行程序以及合理的评估考核加强过程管理,使党建工作形成闭环。

(四)形成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

组织生活的开展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也离不开一个个鲜活党员个体的参与。组织生活虽然要突出政治性、原则性等基本原则,但是也要尊重并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参与党建、服务党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党员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又能从根本上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因此,高校组织生活作为联系党组织和党员的纽带,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密切联系党群关系、师生关系,引导师生凝聚共识、同向同行。

二、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創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和效果。”[3]机关党支部在高校中是管理服务全体师生的先锋队伍,重视高校机关党建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要要求,是机关履行职能的坚强政治保证。教务考评党支部是我校机关党委中一支年轻、有战斗力的队伍,其成员作为教育教学管理一线工作者,必须积极思考探索党支部落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方法、新载体。

(一)“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的理念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思政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育德维度来扩大课程价值,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提高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

教务考评支部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先锋队伍,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进程中,充分挖掘工作中的育人元素,力求在参与育人育德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德育能力的提升,“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就是在这一理念下应运而生。教务考评党支部对接师生,深入课堂,以管理育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以服务育人筑牢服务师生的思想根基。

(二)“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的模式

教务处考评办党支部成立“课程支持党员服务团”,联合人才学院学生组成课程思政学生助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组成理论支持团,以课堂为纽带,将教务处、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支队伍与专业教师相串联,多方面推动课程思政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

教务处考评办党支部的每一位党员深入一线课堂,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评等各环节全程跟进,服务、支持任课教师,引导课程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教育,让科学技术与思政教育相串联。党员同志主动与听课效果不佳的教师或所在院系联系,告知其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及时整改。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结对,以理论指导、听课、课后辅导和共同教学等方法,加强思政课教学思想对课程思政的辐射引领效应。

人才学院的课程思政学生助理团采取项目制管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入手,与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络制,与教师积极沟通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助理角度建言献策,倒逼教师进一步创新课题教学模式,丰富课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一个新的视角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思想特点。

(三)“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的初步效果

“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作为党支部的一项创新性活动,以党支部党员引领教职工积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点带面,让人人育人理念深入人心,逐步推进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不忘育人育德,实现教书与育人齐头并进的教育教学内涵建设。

“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已开始实行第三期,服务团每一期工作较前一期都有更加优化的环节,逐步形成较成熟的模式。服务团每期遴选不同类型的课程,以通过以点带面,让人人育人理念深入人心,逐步推进教师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不忘育人育德。“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不仅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而且为加强党支部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1.联通多方,建立三全育人生态链

教务处考评办支部的党员们与专业任课教师、学生课程思政助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理论支持团等积极配合,形成一条动态的教育教学服务生态链。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部门实现了从“管理者”“考评者”向“参与者”“服务者”的转变,既为一线教师理解教学管理部门服务育人提供契机,也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了走进课堂、走近一线教师、接受育人先育己的机会。与学生助理团的对接,拆除了教务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藩篱,作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有效补充,其更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互动。

2.加强课程思政课堂育人育德教育

在“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服务模式下,通过党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合力,引导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生成机理、逻辑结构等的认识。相比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理工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存在一定的难点。理工科课程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科文化特点,注重学科视野,注重多元融合,注重学科文化育人。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的现象有所改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专人转向人人,为全面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贡献力量。

3.加强党支部高素质队伍建设

教务处考评办支部党员是服务模式的主要推动力,在管理服务的同时增加了育己的机会,特别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入学习、课程思政服务推进过程中服务沟通方式的探索,促进了党员自身的内涵式发展,使党员们在组织生活中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坚定了党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信心,同时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工作。

三、以“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增强党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思考

“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作为党支部的一项创新性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忘初心和使命,以党支部党员引领教职工积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点带面,让人人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实现教书与育人齐头并进的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通过探索和提炼,已经作为教务考评党支部一项常规活动,党员们在参与“服务团”活动的过程中学做结合,既很好地加强了自身思想修养,又为服务学校师生提供了新途径,加强了教务处工作的精神内涵建设,实现了教务考评支部和教务处工作合力向前。

机关党支部在高校中是管理服务全体师生的先锋队伍,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中,应做好思想政治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课程思政党员服务团”作为教务考评党支部提高组织生活有效性的实践探索,机关其他基层党支部也应对机关党建工作做更加深入的战略思考和实践对策探索。

(一)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在准确把握和定位机关党建工作的前提下不断渗透和融合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是提高机关组织生活质量的有力突破口。在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融合理念下,针对当前高校机关各党支部的特点,要充分挖掘部门职能与党建工作的契合点,深入探索组织生活在业务开展中的功能定位和方法内容,将党建工作落到学校发展的实处,贯穿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课程思政服务团”项目从教务处工作业务出发开展相应的组织生活,不仅从思想上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而且有助于提升党员的工作业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因此,在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工作原则下,机关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提升应探寻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和新举措,做到业务中有党建、党建有业务标签,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提高高校机关队伍素质、管理水平、推进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师生共建,形成合力

高校党支部要始终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務为宗旨,做好学生培养工作是高效高质量组织生活的目的。机关党支部与学院党支部应凝心聚力求发展,提升学校事业发展活力。“课程思政服务团”项目在师生的联通互动中实现多方力量形成合力,聚焦在同一着力点上,在师生教育与被教育、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向心力。机关党支部较学院基层党组织相对独立,机关党建工作的开展应密切联系学院的师生群体,增加对二级学院倾斜,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实现党支部结对共建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不断创造良性互动的契机,形成合力使机关工作与学院工作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不断增强各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长效机制

加强组织生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保证组织生活的全局性、稳定性,健全长效机制,推动组织生活规范化、常态化。一是围绕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以机关工作为中心,将党支部组织生活纳入机关党建工作年度计划,让组织生活成为机关基层党组织服务师生、建设队伍的重要内容,从而使机关党建工作有中心、有导向、有推动,形成从上到下层层递进,确保组织生活可持续性,在高校党建工作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形成规范的组织生活管理制度。明确组织生活的时间、内容、步骤要求和预期成果,形成组织生活年度进度表。加强做法提炼和经验总结,必要时增加考核环节,使组织生活形成可循环的闭环。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2.

[2] 夏斯云,郭茜,朱飞.增强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思路创新和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3(9):62-66.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组织生活有效性高校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大兴安岭呼中区开展“最佳组织生活”评选活动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