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牛
2021-03-08吴树德
吴树德
六畜之一的牛,原为野生。在距今数千年的陕西半坡和姜寨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中,均挖掘出牛的骨骼。牛在古代家驯后常用于耕田。《中华全国风俗志》载: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官吏各执彩杖,击土牛,谓之鞭春。制小牛遍关缙绅家,谓之迎春。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以示五谷丰登之意。
古代记载了不少牛的故事,如战国时齐国的田单用“火牛阵”抗击入侵的燕军,《古诗十九首》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传诵至今。古代咏牛诗,最早记载于《诗经》:“发彼小豝,殪此大兕。”小豝是野猪,大兕叫野牛。意思说周宣王打猎时射中那小的野猪,又一箭射去,射死了大的野牛。
牛,平淡无奇,一生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地奉献,每一个蹄窝似乎都渗透着殷殷的血液和咸涩的汗浆。唐人元次山写道:“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将牛何处去,耕彼西阳城,叔闲修农具,直者伴我耕。”诗人把牛的辛勤写得生动感人。唐代刘叉的《代牛言》:“渴饮颍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诗人家境贫寒而且坎坷不遇,所以所写民生疾苦之作十分感人。诗人代牛立言,全诗以“饥”“渴”两字领起,连用“颍川之水”“吴牛喘月”的典故,极力形容牛耕田之辛勤困苦,最后说如果黄金可以耕种得出,牛就永远不会有休闲之日。写牛亦是写人,言辞沉痛而意在言外。
诗人咏物而不止于咏物,咏牛而不止于咏牛。“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宋代王安石的这句诗是汗牛苦斗精神的极佳写照。宋李纲的《病牛》诗,则是另一种写法和境界:“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位一代名相矢志抗金而遭降职流放,对黎民百姓的深情厚爱和献身精神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肺腑。宋梅尧臣的《耕牛》诗,入骨刻画了耕牛的任劳任怨:“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从古至今,描写牛的诗,俯拾即是。有的写得十分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比如,清人袁牧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骑着牛,嘴里唱着山歌,写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尤为亲切。牛之精神发散深远。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表层意象是源自《左传·哀公六年》载齐景公让孺子当牛骑的故事,其深层意蕴,则是继承了历代志士仁人的高情远志。牛的丰富历史内涵,为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提供了深刻注脚。
责任编辑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