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征程 构建新格局
2021-03-08刘东建雷朋
刘东建 雷朋
[摘要] 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在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对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谋篇布局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精准研判,系统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 新阶段; 新部署; 新成效; 新征程
[中图分类号] F1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2-0028-04
在“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进行了科学谋划。《建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蓝图擘画,以理论成果引领整体设计、以洞察大势引领全盘布局、以目标愿景引领宏伟征程,系统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党和国家科学规划、精准研判、指引路径,落细落实的治国理政模式,以其强大力量,带给中国和世界越来越多的惊喜,充分彰显着中国制度和中国之治独特而巨大的魅力。
新规划:为未来发展擘画蓝图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也是度量中国步伐的鲜明路标。五年规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但中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学习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推陈出新,使五年规划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经验,并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2020年我国已顺利完成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工具,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
五年规划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意义就在于它作为顶层设计,可以根据每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国内外局势,在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基础上,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全面规划发展指标,明确优先领域、重点任务,从而把党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比如为实现工业化,从“一五”计划到“九五”计划,我国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业建设,完成了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任务;从“十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实现了从强调发展为主题向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跨越,确定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三五”规划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六个坚持”发展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勾勒出中国发展的整体思路。正是通过这一连串的五年计划(规划),中国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这一连串的五年计划(规划)不仅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延续性,也充分反映了中国不断前行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实施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中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逆流涌动、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形势严峻的多重挑战,我国如期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谋篇布局,再次凸现中国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定力和韧劲。
新判断:关键节点的精准研判
《建议》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成果。《建议》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提法和新的论断。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全面”相应地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2035年发展目标的“人民生活更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提法相应地变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等。此外,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构成了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这些新的提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和经验,研判“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以及重大战略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思考,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到2050年我国能够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而后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取得的非凡成就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正式提出“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不仅如此,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阐述对世界形势的重大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十四五”规划问计的一场座谈会上又对世界大势作出了最新研判,首次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1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对此,《建议》又作出了新的重要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就国外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大流行,这给全球贸易和金融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此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蔓延,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就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规划,今年即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这意味着我国进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在关键时间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研判,科学把握新的发展阶段,为新时代新征程的领航图把准了方向。
新部署:全面推进发展水平跃升
从根本要求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核心领航掌舵,旗帜引领征程。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首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生动体现。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谋划了一个又一个的蓝图,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回顾“十三五”,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在14亿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应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聚力量的主心骨、稳定社会的压舱石。
从战略抉择上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中国而言,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目标取向与发达资本主义转移生产过剩的动机不同,我们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是为了合作共赢,共同分享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给人类社会创造的福祉与红利。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也表明,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确实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然而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重挫全球贸易,导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加上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基于这种现实,一方面必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国内统一的内循环,消除地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加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应,刺激国内消费领域蓬勃发展。
从理论指引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顺应人类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是引领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在“十三五”规划中统领全篇,成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和破解发展难题的基本指导方针。被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新发展理念继续成为《建议》的论述逻辑线,多个方面的重大任务部署进一步表明新发展理念将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其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放在首位,并首次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实际上,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除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更多地立足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协调进步、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
从战略部署上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如何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如何让人实现全面发展?如何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全会内容看,对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从“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2035年远景目标,贯穿始终的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中国发展前行的根本动力。
新实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毛泽东曾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以此而言,执行力就是生命力。任何政策的出台、制度的建立、目标的设定都需要通过执行落地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2这充分说明了干在实处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5年来,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3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使脱贫攻坚领域取得决定性成就。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抓实干,靠的是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因此,“十四五”规划要想释放更大力量,也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茬一茬接着干,一件一件去落实。
此外,《建议》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一方面,伟大的事业需要理论的指导,《建议》表明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不断认识深化,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若能将此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则能够很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另一方面,正确的理论总要结合具体情况、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当下的规划建议是从过去的实践中和对大势的洞察中产生和发展而来的, 更多总结的是过去实践的规律。尽管它能预见总体性,但无法预见隐藏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所以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赢得主动,就需要主动深入实践,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本文是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VSZ031〉、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四全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研究”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
[3]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
(作者简介:刘东建,北京市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教授;雷朋,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