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山西私票研究

2021-03-08任子玮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票号当铺钱庄

任子玮

山西是金融业产生和发展较早的地区,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山西除政府、地方银行发行银两票、银元票等官制纸币外,还有当铺、票号、钱庄、银号等地方金融机构发行作为区域内流通的纸币和兑换券等私票。山西私票在清末民初一度泛滥,后来在阎锡山的限制之下,又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

一、山西私票的基本概况

学界对私票的含义各有各的说法,但都认同私票具有的特征有几点:一是未经政府允许;二是地方金融机构发行;三是固定区域流通。本文所研究的山西私票主要是票号、钱庄、银号、当铺等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私票。

山西发行私票的地方金融机构有钱庄、票号、银号以及当铺等,种类比较复杂,各地私票有不同的俗称。钱庄有“钱帖子”(“钱票”)、“庄票”,票号有“期票”“小票”“汇票”,银号有“银票”等。主要分为银票和钱票两种,“银票面额大一点,钱票面额小一点,因此钱票的流通性更大一点,……山西行用的钱票主要有凭贴、兑贴、上贴,以上三种是即期出票,票到付钱,同于钞票。上票、壶瓶贴、期贴。以上三种属于非现钱交易,是一种定期本票性质”[1]127。清末民初,为适应当时货币形势的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发行银元兑换券和铜元兑换券。1919年,山西省银行成立之后,阎锡山即发行一系列禁令,禁止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私票,这对钱庄、票号、典当业等旧式金融机构是极大的打击,山西省各县的民间金融机构倒闭的数不胜数。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银钱业受省银行、日伪政权、根据地三方的打击纷纷宣布破产,到1949年,山西私票基本消亡。

二、自由发展时期的私票

山西省明末清初就已经有钱庄、票号、当铺的出现,虽不能考证这些旧式金融机构何时开始发行私票,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清末民初已经有大量民间私钞流通于市场。本文将明末清初到20世纪初定义为山西私票的自由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私票几乎不受政府控制,各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运营情况发行纸币,发展比较迅速。

(一)票号的发行

私票的真正发行是从山西日升昌票号开始的,这是山西人首创的票号,是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随着形势的发展,票号也经营存放款业务,清朝时期山西票号就有“期票”“小票”及“存条”等票据的发行。

汇票是票号主要经营的业务,不管官僚还是民众,对票号都极其信任,票号的存款条逐渐在市场流通,可以充当纸币。“票号信用既著,多吸收存户存款,存户不提取现款,取其汇票,汇票小额无记名的,可以在市面通行,等于纸币。”[2]以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为例:“清末,部分票号还印发‘期票’‘小票’和‘银票’。期票为到期提现之票据;小票、银票则代行部分货币职能。个别票号往往以少印多,从中牟利。城关‘晋兴周’票号,资本仅有3000两,而印发银票多达6000两。”[3]

(二)钱庄发行的私票

钱庄的起源比票号要早些,主要经营存款、放款、储蓄、兑换及发行等五种业务。“钱庄有发行之特权,为内地金融界一特殊现象。晋省钱庄取得发行权,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惟知民国初年以来,私钞发行之数,已颇可观。”[4]60

它最初是经营不同货币兑换的,后由于制钱携带不便即开始发行钱票,流通于市场。钱庄发行的私票有两种,一种叫庄票,分期票和即票两种,可以在市面流通,当纸币之用;另一种叫钱票,也叫钱帖子,可以直接在市场上流通,以后逐渐变成定型的钞票。民国初年,山西各地货币不统一,钱庄大量发行钱帖子,代替现款在市场上流通,因为没有限制发行额,甚至达到资本的几十倍之多。“钱铺资本很小,每家多不过四五百两或一二千两。但每家签发的钱票,多者‘二十万吊之多’,‘中等钱铺少亦不下数万吊’,超过其资本的几十倍。”可见,当时山西的钱庄大量发行钱票,发行不受政府管制,自由性比较强。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钱庄业务又逐渐转向存款、放款,以往发行的钱票页随着改为铜元兑换券和银元兑换券”[1]152。

(三)典当业、银号的私票

山西典当行业历史悠久。据记载,清康熙年间,全国当铺22 357家,山西就有4695家,占比21%。清政府给予当铺很多特权,允许当铺发行。

山西银号在清末民初发展起来,本文所研究的是私营银号发行的纸币。清末民初的银号比较少,仅有9家。会元银号是山西省创建较早的一家民族资本银号,它的总号在太谷县,在太原设分号,后改组为“聚元商业银号”。

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私票的发行不受政府管理,可以自由发行。只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信用,不论钱庄、票号、当铺或者是商户甚至是个人,都可以发行私票。私票在山西盛行的原因有许多。从政治上看,是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货币发行权的统一管理,官府对民间金融机构依赖性极高。从经济上看,一是市场需要,政府发行的货币数量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二是利益驱使,商人看到发行私钞带给他们的利益巨大;三是私票本身,私票是变相的纸币,属于信用货币,解决了银两、制钱在商品交易中带来的各种不便。

三、禁止中的生存(1912—1937年)

由于私票的发行可以给民间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利润,又没有政府的监管,私票一度泛滥,发生多次挤兑风潮,不少银钱行号因此倒闭,人们也深受其害,手中私票变成废纸。到1919年,山西省银行成立,阎锡山为垄断经济,扩张军备,想方设法大量发行山西省银行的纸币。明令商品市场交易以现款为主,禁止钱庄、票号等私营机构出钱票。从1912年到1937年,国民政府以及山西省政府的各项措施的实施使得钱庄、票号、典当行业备受打击,很多钱庄、票号因微利亏空而倒闭。此期间私票当铺的发行量超过票号、钱庄的发行量,这一变化是山西私票发展的特色。

(一)禁止条例的颁布

20世纪20年代,政府曾颁布政令禁止一切官商擅自发行纸币,但是法令如同废纸,山西各金融机构继续发行私贴,信誉甚至都高于官钞。省内各地发行的私票过多,停兑事件常有发生。“1922—1933年,山西被迫停业的钱庄和兑换铺达200多家。”“1923年以后,山西省政府开始限制钱庄和商号的纸币发行,特别是对其纸币的发行额数,需以该店的资本额为限,要有四成现金准备,另须两家资金充实的商店担保,才能发行。”

1927年1月,山西省政府公布《禁止商号私发银元纸币惩罚规则》。“本规则公布以前各商号发出银元纸币统限三个月内一律收清销毁,逾期者即以私发纸币论。”此条例施行后对民间金融业的打击较大,私票的发行量大为减少。但是,惩罚规则并没有完全禁止私票的发行,于是1929年,又公布《山西省查禁私发纸币规则》[5]。

表面上看,禁止民间私票对商号打击较大,实际上为有些投机商带来了不小的利益。例如:柳林镇某商行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发行6000元钱票,周行三四年后就有近2000元在市场上磨损作废。下余者因物价飞涨,以50%的折合率只出2000元就全部收回。连同以此数千元巨资营业获利,该商三四年间即可赚净利润一倍以上。禁止法令的颁布并不能完全禁止私票的发行,投机商还是借此机会得到利益。

(二)此时私票的发行状态

到1935年,私营银钱行号大多数因亏本无法营业,各地区的钱庄、票号已经衰落。而银号、当铺的私票发行数量却远远超过钱庄、票号,这是山西私票发展的一个特色,本文将以各县县志和金融志中的资料为支撑进行说明。

据《临汾金融志》记载,1935年,临汾市发行纸币的钱庄仅有霍县和赵城,发行额分别为8500元、3300元。河东道的当铺有90家,资本为702 990元,发行兑换券330 500元,平均每家资本7811元,平均每家发行3672.22元[6]。从以上数据看,临汾市钱庄与当铺不仅在店铺数额上有巨大差异,在发行额上也差异明显。

据《民国山西实业志》所载1935年山西省银钱行业发行之纸币尚未收回的数据来看:“共计银行发行2 932 074元,银号发行2 561 131.9元,票号发行3800元,钱庄发行211 213.4元,当铺发行1 346 247元,信用合作社发行约1 000 000元。合计8 054 466.3元。”[4]118清朝时期,各银钱行业私票发行规模中钱庄、票号发行较大,当铺、银号较小,而1935年的数据显示,银钱业中银号的发行量最多,其次是当铺,当铺的发行量是钱庄的6倍多,票号的发行量是最少的,这个差别在临汾地区有明显的体现。

抗日战争开始后,受到战争影响,私营银钱业倒闭不少。此时,不仅国民政府禁止山西私票,日伪金融机构和根据地政权也在相互斗争中采取对私营银钱行号的限制措施。日伪政权利用银钱业进行投机活动;根据地政权加大禁止杂钞的力度,不断出台措施并大力回收私票。到1949年,山西省的私票基本消亡。

四、结语

山西私票作为一种信用货币来调节金融市场,解决了货币短缺的问题。私营银钱行业为适应当时货币市场的局势,以多发纸票来扩张其营业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银钱业者看到发行纸票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于是滥发私票。但是如果出现经营不善的状况,不仅经营者有破产的风险,而且贫民手中的票据会成为废纸,所以挤兑风潮在山西常有发生。阎锡山为了发行省钞,对私营银钱业进行一系列限制,不断发行禁令进行限制,还在各地成立银行以及与采用私商代办县银号的方式压制私营银钱业的发展。此后,钱庄、票号所剩无几,银号、当铺也在山西省政府的控制下发行纸币。从抗日战争到1949年期间,抗日根据地更是采取各种措施管理私票,回收纸币,山西省私票彻底消亡。

猜你喜欢

票号当铺钱庄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当铺里的年轻人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为什么把受欺骗叫“上当”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赢的最高境界
糖果阿伯和他的当铺
赢的最高境界
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
——日升昌留给后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