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截除:媒介发展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赜

2021-03-08王惠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媒介疫情

王惠敏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 625万。根据年龄结构,20~29岁网民群体最多,占网民整体的21.5%[1]。新冠疫情发生后,各级各类政务服务系统、社交媒体运用网络传递信息,以数据为支撑、新技术为手段,做防疫宣传,引导网络舆情,通过网络渠道疏导人们迫切想要了解疫情发展的心理交通。后疫情时代,更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在保证网络主体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情况下,规训网络主体,倡导网络生态平衡,建构科学、有序、绿色的网络生态。

1 网络媒介的使用造成人们的“自我截除”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关系、文化、技术三种力量在网络空间共同起着作用,影响着网民获取和传播信息。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电子时代就提出新媒体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媒介”一词,麦克卢汉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界定,然而他揭示了媒介的独特作用:“媒介,是一种使事情所以然的动因,而不是使人知其然的动因。”[2]移动网络技术延伸了我们的耳、目、脚、脑、心和整个中枢神经,但同时也从人体自身截除掉这些感官的功能[3]。从这一观点出发,媒介造成人的“自我截除”,是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对人们运用所有感官主动探索事情真相能力的削弱,借此改变了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圈层化,影响着人们对事件本身的价值判断。

1.1 媒介世界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

1.1.1媒介在人与信息之间造就了一个“媒介世界” 在这个与“真实世界”不完全一致的媒介世界中,媒介正解构且又建构着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被解构和建构着。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守望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协调功能。人作为媒介世界中的传播主体,享受着媒介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可以通过媒介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守望世界;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接受教育,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媒介享受、消遣,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放松;还可以通过媒介发表舆论,表达观点,影响决策,进行社会协调。但是,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信息读取和辨别能力,就会在这一便捷的媒介世界中“失足”。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人被自身创造物所控制。

1.1.2媒介世界中充斥着意义曲解的空间 网络空间的信息资源传播与现实中信息传播有很大不同,信息不仅能够共有、共享,人们对热点事件信息的各种各样的解读又具有无限延展性。尼尔·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喻,新的媒介形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内容的方式,从而推动了一种新的组织思想的方式,或者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交流思想的方式。像抖音、快手、微博等媒体软件以及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手游,实际上是在以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组织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但是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方式,媒介形成了我们感知、观察及思考世界的方式,形成了我们与其他的个体行动的方式。这也是他所认为的传播媒介的变化塑造着文化形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人们足不出户,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通过手机、电视等媒介去获取信息成为常态,各种媒体对各类信息的报道,以及人们对相应话题的互动交流,再次强化了媒介的信息中介特性,人们通过媒介对事情知其然,但更是众多媒介的协同互动使事情无需验证的所以然。因此,大多数人们还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便在多媒介的互动下认可和转发信息。当铺天盖地的信息通过手机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由于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到真实情况的发生,信息的权威性、信息的意义有无被曲解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人们在“信息大海”中容易迷失方向,于是愈加谨慎,出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对网络上充斥的疫情信息全盘接受,传谣与辟谣充斥网络空间,信息意义的曲解与重构上演人们视野中的流量争夺战。

1.2 媒介信息传播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圈层化

事实上,网络空间虽具有虚拟性的特征,但仍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进入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一个分享、每一个吐槽都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然而这种互动却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

1.2.1媒介成为人们关系的延伸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又成为人们关系的延伸,社交媒体延伸了人们的感知,使信息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进入每个人的认知。疫情信息在微信、抖音、微博以及各类新闻传播软件等网络空间内迅速传播。从微信公众号到群转发,从群再到朋友圈,熟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以圈层化向外扩展,传播迅速且容易让人相信。各种信息转发一方面让人们获取了疫情的有关信息;另一方面又降低或者阻断了人们主动去寻找权威、可靠信息的情况,这也给了各类谣言生存的机会。比如抖音软件的使用,它会根据我们喜爱的一些点击过的视频向用户推送相类似的视频,在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实际上也对每个人做了“截除”,一定程度上让人成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表明,统治者利用技术控制大众,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即失去了批判思维、否定维度的人,沦为了只有肯定维度的人。

1.2.2媒介让人与人之间关系圈层化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圈子是网络人群的一种重要关系模式,圈子化也是圈层化的一个方面。媒介发展下,尤其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数字鸿沟,媒介算法的推介导致人们的喜好越来越固化,在疫情产生后,民众需“宅”在家里,为防控疫情助力。年轻群体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热搜获取相关信息,中老年群体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等获取疫情信息,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出现,而且更新及时,但真假性有待商榷,这也与媒体权威性有关。在信息传播的媒介愈加发展的同时,每个人都成了一个自媒体,特别是在重大疫情的处境之下,人们接受和发布信息靠“点击”与“转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们截除自身知其所以然的能力。

2 唱响主旋律,做好反截除

不论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持续在线,发挥其“反截除”功能,其意义就在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凝聚主流意识形态力量,发挥德育的最大功用,让人们看到中国制度的优势,从日常生活中、抗疫故事中壮大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疫情挑战,增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凝聚力量,为继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定步伐。网络空间是凭借交互技术创造的一种虚拟现实,是一个容纳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领域的电子场域[4]。在此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就暴露出很多方面的突出问题,比如人性、管理、社会情绪等。人们借助各类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情绪,容易引发公共舆论,造成网络空间主体异化、价值秩序和社会秩序混乱等危机。

2.1 主体异化危机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恢复

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27日作出重要指示,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共同抗疫的关键时期,全国人民共同奋战才是抗疫胜利的重要法宝。

(1)个人情况:问卷重点调查海员当前的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这些都是疲劳的直接表现。作为社会关系,收集员工婚姻状况和家庭关系的信息;

从口罩涨价到双黄连口服液脱销,尤其是此次疫情下的谣言传播,体现出公共危机事件下,公民主体异化、公共理性欠缺等问题。首先,公民是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是具有实践价值指向的。在重大疫情发生后,人们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利益趋向性。其次,公民是多元化的人,具有多元价值观、多元人生观、多元世界观。面对突发疫情,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网站等各类信息传播渠道成为表达多元诉求的发泄场所,由此造成了舆论的多元化。最后,公民“物化”趋向明显,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淘宝店铺里口罩价格上涨10倍之多、政府官员以私人之用占用公共资源,引发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谩骂、愤怒和质疑。

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需要人民,全民抗疫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高价值遵循。疫情期间,网络谣言的传播是价值失序的重要表现,一是信息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故意传播错误信息以博取眼球;二是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助长谣言的形成;三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加速谣言传播;四是热点信息停留时间短,一些信息甚至没有经过科学或权威部门的认证就被一些人大肆渲染,造成谣言的广泛传播,在人们的转发传播中产生很大波动。在互联网的发展下,每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上都会产生不同规模的网络舆情和网络谣言,两者相互推动,使得网络舆情风险激增,严重影响公共安全[5]。所以,遏制谣言发展,根本上要从个人入手,消除主体“异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正好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要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每个中国人应对困难和疫情挑战的源动力;敬业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道德品质,是疫情当前“这本就是我应做的”职业操守;诚信是获得信任、没有欺诈的做人底线,是疫情之下法律和道德约束有力的重要体现;友善是个人美德、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是疫情来临不曾冷漠、守望相助的人性之基。

2.2 秩序混乱危机需要爱国主义及时化解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下,各种媒介信息交互作用,使人们难以甄别真实有效的疫情信息,极易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价值失序和社会混乱。营造风清气正、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需要爱国主义的情感表达,激励人们正向面对疫情,以正能量扫除谣言障碍。

面对突发事件,有的人只看到事件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就借助媒体通过网络平台发泄情绪,以引发舆论达到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有的人看到某个官员“以权谋私”的个人行径,就开始批评整个政府的体制问题;再加上网络平台传播的信息内容有很强的主观性、信息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在重大疫情的渲染之下,网民容易随大流,对疫情信息分辨不明、对伪信息照单全收,更甚者是让西方价值观和错误思潮乘虚而入。这种丧失网民理性意识和自律意识的方式除了会引发更多网民丧失公共理性,可能还会激起更大的社会混乱。

爱国才能凝聚力量,但不理性的爱国会适得其反。爱国或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热爱和忠诚于自己祖国的感情、思想和行为。警惕以议题设置的形式塑造舆论、激化矛盾、削弱爱国主义理性和凝聚力的舆论谣言,危害到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关于武汉红十字会募捐物资去向明细问题、关于疫情“吹哨人”李文亮医生等受到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政府出面辟谣是抵制谣言最权威的最有效的方法。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有关真相的问题上,不让正义缺席更是辟谣的一项重点内容。

爱国主义才是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强大支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白衣天使”担起大任,到疫情最险峻的地方与病毒抗争,履行自己的职业诺言;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爱心捐赠送往疫区;以“一省包一市”的“一对一”式支援解决疫情最重的湖北各市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缺乏的问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坚持全国一盘棋,以爱国主义作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6]。

3 过程应对: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主体出发做好“反截除”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媒介,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宣传教育等范式,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法律意识,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或社会群体需要的价值观念或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政治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还具有虚拟性、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实际上是兼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特点。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网络谣言的“反截除”,要从传播载体上规训,保证信息传播的正确导向性;更要从教育对象入手,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促进网络生态平衡。

3.1 对社交媒体做好“反截除”

现代社会下,大众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无所不在的,我们通过大众媒体所了解的事实,并不一定是社会事件的原貌或是全部,因为它经过了大众媒体的筛选,这个筛选的过程在传播学研究上称为“把关人理论”。1950年,怀特就指出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模式不是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有闻必录,而是基于大量新闻素材的取舍选择和加工。到了1990年代初,休梅克和里茨提出了五个层面的把关模式,分别是个体层面、传播常规层面、组织结构层面、超强媒体、社会体制层面。这就需要新闻编辑者、新闻媒体机构、超强媒体和社会体制等各层面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从微观到宏观落实“把关人”责任,强化监管职责,启发公众主动探索事实真相,同时做好宣传和引导,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

3.1.1掌握权威信息,做好深度解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关于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会议上还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7]各类媒体需自觉承担起疫情防控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将权威信息发往网络空间,做到安人心、聚人心、强人心。

首先,坚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相信人民的伟大力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媒体报道和宣传要抱有信心、加强关心、体现责任心。从中央到地方,从医务人员到患者,再到更多的未感染人群,需要各类媒体的消息传送、动员力量。让人民安心、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有信心,需要各类媒体宣传好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疫情防控政策,坚持统一调度、统一协调,做到令行禁止。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挥好各类媒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宣传好党中央防控疫情的决心、让人民充满信心。

其次,发挥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和权威软件以及一些微信公众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受众做好权威信息传达,并做好对疫情开展的深度解读,让人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后真相”现象的出现,比如宠物会感染病毒、喝白酒能抵抗病毒、抽烟能抵抗病毒等谣言的产生,一方面展现出网民们对疫情的未知之处;另一方面也催促有关专家和权威机构向人们做出科学正确的回答。疫情暴发后,各类媒体、微信运营公众号都有评论性文章发出,甚至一些谣言也被人们照单全收,人们仍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做好疫情之下的谣言粉碎工作是网络信息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护网络空间生态平衡,需要各网络主体权责明确、监督有力,形成良性互动。

3.1.2辩证分析网络舆情,维护网络生态 网络空间主体力量均衡,网络生态才能良好,舆情走向才会清晰。公权力、社会力量与公众作为网络空间三大主体,只有做到力量相对均衡,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网络信息治理的三角主体才能架构平稳。在传播学中,不论是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还是赖特的“四功能说”,都指出大众传播有环境监视的功能。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之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起到了重要的舆论监督功能,扩大了公众的视力范围,延伸了人们的感知权限,将公众的视野带到了一线。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脱离的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行为,人们会对其进行强烈的社会谴责,起到规范、规训违反者的作用。

在习近平致信祝贺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讲话上,强调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8]谣言止于智者,谣言需止于知者。谣言止于知者,更止于有关方面加强舆论引导,不断增强信息发布力度,增强发布的权威性、针对性,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形成多层次持续释放权威信息的格局,让公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实情、了解真相才是舆论控制的有力举措。疫情之下,尤其是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极易产生谣言传播,牵动公众情绪,引发社会恐慌和动乱。此时更需要具备权威性的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力量,做好正确信息的发布和舆论引导,控制事态向负面发展,避免真相延迟的情况发生,维护公信力。民众有呼声,中央有响应。关于群众反映涉及李文亮医生的问题,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察委员会派出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中央的果断出击,避免了网络生态恶化的情况发生。每个时代不缺少努力付出的人,关于他们的真相也不应被遮盖和遗忘。

3.2 引导公众做好“反截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得到明显增强,而教育者的权威性有所下降,会出现受教育者在信息掌握方面超过教育者的情况。在此次突发疫情事件下,受教育者会出现信息不足或是信息过载的情况,需要教育者或是权威机构进行辅助引导,这对教育者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转型升级的机会。要充分构筑“网络思政大格局”,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范围大,不仅包括网民、高校大学生,还有一定社会关系并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全体公众。另一方面,要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网络资源作为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使得教育对象有自我思考、辩证的自我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能动性、自主性的。因此,既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又要引导教育对象做好对各类媒介信息的“反截除”。

3.2.1抓住机遇,由低到高抬升公众媒介素养 疫情期间,在2020年2月16日,一天之内,“微博辟谣”官方账号就发布了27条辟谣信息,并且每日都有辟谣信息汇总发送给每位微博用户。此次重大疫情,既是全国人民面临的一次艰难挑战,也是重塑公众媒介素养的一次难得机遇。微博辟谣等媒体的运营在提醒公众注意识别信息真伪、判断信息价值的同时,也是在提醒公众做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谨言慎行”,提升媒介信息素养。作为网络个体信息用户,要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论,提高自身对信息评判的意识和评判信息的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以网络以及各类媒体平台为载体,以网络政治教育为根本,思想教育为基础,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为保障,心理教育为重点,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多项内容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强心理辅导和情绪疏导,随着疫情的展开,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专线,目的在于疏导公众情绪,此次疫情属于重大社会应急事件,对全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不少人出现“信息搜集成瘾”“心理焦虑”等问题。第二,增进祖国认同教育,疫情期间,一些社会事件的发生,也在倒逼政府部门进行自我革新、提高工作效率;防止落入“塔西佗”陷阱,各级各类媒体和宣传部门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对鼓舞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尤为重要。第三,提高法律宣传力度,针对散布谣言、网络诈骗、携带病毒患者向公务人员吐口水等违法行为,应提醒公众提高自身法律修养,谨记“网络空间也不是法外之地。”《治安处罚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应该宣传到每个公众。第四,增强社会责任教育,信源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网络谣言的传播会造成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培养网络“大V”做好意见领袖,发挥正向号召力与影响力,引导民众凝聚共识、团结力量,为防疫抗疫贡献力量。

3.2.2呼唤公共理性,由浅入深实现网络有意义交互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网络空间不是简单的技术和场域概念的叠加,还包含了主体借助技术在场域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和形成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它同时具备工具属性、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9]。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虚拟存在,现实世界是网络世界的客观依据。由媒体发展带来的海量信息传播,影响着人们现实的思维方式和媒介素养、心理境遇和情绪表达;反之,也通过信息影响着整个网络生态。

公共理性意味着对于社会基本理念的认同,意味着对于他者的感知,意味着对于社会整体性的认识。社会治理需要多元参与,如果缺乏公众理性,只考虑个人理性,就是只顾部分而不管整体,会造成极大的片面性和群体倾向性[10]。

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截除”功能,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有利于构建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网上舆论新阵地[11],促进网民之间信息的有意义交互。第一,创新创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作品;第二,协调联动各方力量;第三,打造绿色网络生态;第四,开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第五,共享社会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渠道讲述疫情之下的防疫抗疫先进感人事迹,向公众传达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引导公众学会侦查辨别,诉诸理性与辩证态度,认识、分析、判断、思考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行为和动作。鼓励公众说出诉求、讲出疑虑,在不妨碍他人和社会利益之下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更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呼唤公共理性。“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们利益。”[12]公共理性的出现,才能呈现网络空间有意义的信息交互。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媒介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书,最优雅的媒介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