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21-03-08李云镔葛金琰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课外维度核心

李云镔 葛金琰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00)

1、核心素养概念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出学校教育应该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注重对于学生道德品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016年,教育部通过对《意见》进行梳理,学生核心素养共包含三个方面、六大要素以及18个基本观测点,《意见》通过对我国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点进行规定,旨在构建贯穿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1.1、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意见》指出,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素养、自主发展素养和社会参与素养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并通过对核心素养理念进行细分,核心素养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具体维度,并对不同维度进行细分,可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观测点。人文底蕴维度涵盖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观测点;科学精神维度涵盖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观测点;学会学习维度涵盖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观测点;健康生活维度涵盖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个观测点;责任担当维度涵盖社会认同、国家责任、国际理解三个观测点;劳动创新维度涵盖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三个观测点。

“核心素养”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具体内容,通过对个体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培养,目标落脚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核心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其必定以一般教育规律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尊重各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教学,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个体发展与社会参与目标的实现。

2、“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体育课程作为一门户外实践课程,其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与实践性,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既可通过团队游戏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角色教育,又可通过体育活动竞赛,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团队意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胜负的态度,提升学生耐挫性与体育精神,还可通过体育赛事欣赏与项目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美”、“形体美”和“精神美”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沉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开展课外体育实践活动,将课外实践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通过赛事、活动实践与志愿者活动参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认同与国家责任感。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应从健康知识、运动能力和体育情感三个维度开展课程教学。

2.1、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

健康知识指对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科学的体育认知。健康行为是指在健康知识的基础上,个体通过主观能动性,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于身体活动的有目标的参与。体育健康知识作为体育课程的基础,是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的外在展现,对于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运动能力与运动认知

运动能力作为个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身体能力。对于个体而言,运动能力主要指一般运动能力,主要指日常生活中个体完成生活必须的走、跑、跳、攀爬等人体基本动作;对于专业运动员而言,运动能力主要指在一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由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心智水平共同组建成特殊运动能力。运动认知指个体对于身体活动、体育运动知识、项目运动技能等具体内容的感知,是以个体主观认知为基础,对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身体活动的理解。

2.3、体育情感与体育精神

体育情感是指学生在对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体育参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体育运动、体育精神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体育情感既包含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认知和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也深刻内化为学生体育参与动机,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参与的热情和体育精神的展现。

3、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3.1、课程目标单一

课程目标对于课程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为课程教学实施指明方向。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包括健康认知目标、项目技能目标、体育情感目标三个维度。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较多关注对大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未能充分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不理解,缺乏对于体育素养、体育情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惧怕体育课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练习,体育课程的教育效果未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亟需加强。同时对于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全过程的工作进展缓慢,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中重要的板块,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应兼具实践性与技能性,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3.2、考核评价手段单一

考核评价作为对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估,对于课程教学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体育考核评价手段任沿用传统体育课程考核模式,仅关注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情况或运动技能掌握水平,评价手段相对单一,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也缺乏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赛事与活动参与、体育素养与体育习惯的考核,导致单纯的生物健康维度的考核评价不能充分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果,也无法全面反映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尤其是学生的体育习惯、兴趣、素养、能力等非量化因素,违背了对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3.3、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练习法仍是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且由于缺乏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体育课程仍以教师教——学生学模式为主,学生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方法缺乏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导致学生课程投入度不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体育课程成为死板型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不能得到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支撑较差。

3.4、课外体育活动未能得到重视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支撑,对于大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体育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一周一次的体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于项目运动技能的掌握,导致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课外活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学生缺乏课外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技术水平难以提高,两者恶性循环,导致大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低,体育锻炼习惯未能养成,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未能得到实现。

4、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体育课程

4.1、丰富体育课程目标与内涵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其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体育课程目标应包括健康认知目标、项目技能目标、体育情感目标。体育课程目标应从单纯关注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水平基础上,增加对学生体育行为、体育习惯、体育知识、体育素养与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丰富体育课程内涵,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教育的隐性功能,实现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4.2、过程性评价与技能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相结合

在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过程性考核作为一种贯穿教学始终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课程评价体系,将课外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与技能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结合学生体育竞赛,使体育教学过程变成教育、指导、改进教学双方的过程,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在评价中获得进步与成功体验,实现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与体育素养得到提升。

4.3、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最优化的实现,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应根据核心素养相关观测点,选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设计,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进行培养。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授课方法,通过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小组展示、主题分享、讨论互评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

4.4、课外体育活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竞赛活动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载体。将课外体育活动、竞赛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与教学效果检验平台,通过体育竞赛、校园联赛、素质拓展活动、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媒介,充分挖掘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落脚点,为学生搭建展现能力与风采平台,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运动能力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体育文化认知、体育行为规范的遵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结语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肩负着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开展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教育的任务。将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实践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将体育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具体内容相结合,通过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核心素养六大要素及具体观测点为指导,丰富体育课程内涵与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更新考核评价方式,促进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竞赛相结合,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展示平台,在学生身体练习与活动实践中,渗透对大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课外维度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转动小脑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