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啦啦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1-03-08姜喆
姜喆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识、意志、行为和人格的完整及协调,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心理健康对于人的生存和成长非常重要,是达到生理、心理及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健康的症状,甚至还很严重,给学生自己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高校纷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作者作为高校啦啦操教师,结合自身的啦啦操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啦啦操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期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认识啦啦操运动
啦啦操从美国引进,“cheerleading”,翻译过来就是振奋精神,提升士气的意思。因为啦啦操最早作为部落社会的庆典仪式,为了激励士兵外出打仗或者打猎,并希望凯旋而归的一种仪式。美国将该项目引入体育运动,如,NBA、橄榄球和棒球等比赛中引入啦啦操运动,作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的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啦啦操广泛吸取芭蕾、现代舞及武术等项目中的精华,动作优美、富有表现力及感染力,该项目对音乐、服装和队形非常讲究,且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散发着一种团队协作、自信热情和朝气蓬勃的精神力量。
2、高校体育课开设啦啦操运动的价值
2.1、有利于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效果
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对其自身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如果大学生的心态非常积极主动,则很容易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啦啦操运动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项目教学,大学生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学习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会得以显著提升,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2.2、有助于丰富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所开展的体育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普遍注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开设一些新颖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体育课程体系,又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了多样选择性。啦啦操运动作为一项集健康、时尚、娱乐于一体的新型运动项目,悦耳的音乐、多元的舞蹈、多变的三维空间、高超的技巧动作,顺应了大学生表达自我及挑战自我的内心需求,因此,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在此基础上,有助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他运动项目的学习中去,对于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2.3、有益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从人类和体育及文化的关系来看,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身体素质并追求精神自由的实践类活动。高校作为一个传承并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将竞赛、健身、娱乐、养生融于一体的表现形式,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并以多元化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内容,可充分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的客观需求,同时又满足了社会需求,因为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高校体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啦啦操运动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独特的啦啦操项目特点迎合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动感的音乐及欢快的节奏,吸引大学生乐在其中,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近年来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已引起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啦啦操运动种类很多,具体包括舞蹈啦啦操、技巧啦啦操及爵士啦啦操等等,对参与者的力量、柔韧、灵敏和协调等素质都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进而对参与者的身体健康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啦啦操运动重视团队合作,在参与过程中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热情奔放的运动形式可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及不良情绪的释放,促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进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啦啦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3.1、对情绪方面的影响
啦啦队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作为一种客观事物,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所产生的态度。积极的情绪可促使大脑及神经系统保持一定张力,便于调动潜在功能,可有效提高机体的耐久性,同时可增强人体活力,提高免疫功能,帮助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直接损害健康,首先,它会导致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变化,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次,可引起错误认知,导致心理活动失衡,进而产生行为障碍。啦啦操运动作为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可有效促使大学生分散消极情绪上的注意力,使人产生舒适感。
3.2、对智力方面的影响
所谓的智力,具体指的是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为决策的高级认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正常智力是帮助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心理状态,而若想达到正常智力,则必须具备健康的神经系统及身体能力,啦啦操运动能够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判断、分析、认识、记忆等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氧气供应至大脑,增强记忆力,促进思维更加敏捷,提高神经系统的精度和平衡,发展人类感知,有效改善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3、对团队协作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团队协作作为啦啦操运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参与者需要在观众面前欢呼雀跃,激发观众热情,赢得观众共鸣并领导他们,该项目非常强调整体效果,注重团队合作,表现过程中需要队员之间的通力配合,因此可有效地培养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啦啦操运动练习过程中需协调人际关系,增加沟通与交流,所以,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4、对人格方面的影响
人格也称个性,指的是人的外在行为模式及内在动力组织,由某些特制构成的统一体。不良的人格倾向包括过于自我、攻击性、冷漠、缺乏责任心、审美能力不足等。啦啦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除了需要集体项目的美学特质外,更加注重团队的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经常参加啦啦操锻炼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目标,形成健康人格,焦虑、孤独及冲动倾向会得以明显改善,充分获得心理方面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
4、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啦啦操运动的策略
4.1、更新观念,提高重视
啦啦操运动发展需要学校领导支持,只有重视才能更好的发展,各高校需全面开设啦啦操课程,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海报等载体,加大啦啦操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的选课率,拓宽大学生视野。
4.2、优化教学内容
啦啦操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和啦啦操运动特征相适应,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充分了解啦啦操运动文化、动作的基础上加以练习,感悟啦啦操运动所具有的强大魅力,同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基于人性化理念对大学生的特征实施充分考虑,尊重其个性爱好与主观意愿。
4.3、注重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加大内部培养,对健美操教师进行专业的啦啦操培养,提升其啦啦操教学能力;其次,引进优秀的啦啦操教师,以点带面,重视学习及帮扶,从而提升高校啦啦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4.4、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开发
为方便大学生自主学习,弥补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作为啦啦操教师应借鉴翻转课堂及慕课等教学理念,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这就要求作为啦啦操教师应当积极学习视频录制和后期制作等操作,提高视频制作的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啦啦操音乐强劲且节奏感非常强,是一项集多种舞蹈于一体的运动项目,不仅需要肢体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还需要参与者齐心协力的配合,因此可有效增强体质、完善人格、健全心理。新时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啦啦操运动在高校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及和发展,因此,应引起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建议学校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合理调整啦啦操男女生比例,作为啦啦操教师则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丰富教学形式及内容,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从而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层次学生的啦啦操学习需要,为优化啦啦操教学中的学生结构而努力,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持久性,同时,尝试创建啦啦操俱乐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啦啦操练习中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