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传播中的意义迁变与认同机制探析
2021-03-08冯志英
冯志英
(开封大学,河南开封 475000)
1 社会理论脉络中的语言与社会
简单来说,语言与社会之间有着较深的关联,而对二者之间的研究力度一直在持续的增加。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一般在借助对社会中的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知识论、真理论等内容。在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借助对当前语言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来逐步的论证人类社会中的各类功能和演化的过程。而人是可以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来进行自我的活动,而其中就包括了一些自然界和内心世界中的活动。在当前时代中,语言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关联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从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联性来进行和深入的研究。其中,在当前的研究方法中,常见的方法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再者,就是从社会学的教学来考虑就可以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如通过结构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符号互动论等各个角度来思考和研究语言的具体作用。
1.1 结构主义
在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有着较深的关联,是属于结构主义思潮的主体,其中,在《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作者指出,语言学家“提供的词源学证据导致在某些亲属称谓之间建立某些并非一望可知的联系”,而结构主义的研究目的是逐步地将人类社会在无意识思想阶段中的思想建立起来,并且将人类社会中一些隐藏在诸多表现后面的语言结构等进一步的表露和挖掘出来,进而建立起对应的关联和普遍性的法则等。但是在建立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结构主义的影响,例如,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将自己的重点关注在挖掘一些隐藏在诸多复杂历史之下的权力关系,并且该作者已经在一些书籍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逐步地展开了关于知识和真理的背景下在各个时代中一些真理的演变等,并形成了在各个时代中的科学化的语言,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进行适度的演变。
1.2 诠释学
诠释学,指的是在一些文本的基础上来展开对应的解释和分析。其中在《圣经》中,就涉及了一些文学和哲学的知识和内容。在当前社会学的诠释学的过程中,着重的是对社会中一些实践的理解和意义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事件背后行动者参与的分析,进而来逐步的认识和理解在社会事件背后中主体、主体间性以及背景、 权力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综合的Fenix 与阐释。其中,诠释学主要存在于一些意向行动之间,并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与逐步的沉淀下来的各类文化经验的总称,也就是属于主体间性理解的意义与预期意义的基础。准确地来说,语言是关联着社会中的信息共享和符号结构之间的关键所在,一些个体的经验和其他人的经验均会以语言来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的逐步的升华社会情境。在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逐步的升华并全面发展了诠释学的进路。其中在《真理与方法》一文中重点指出了,解释就是属于一种常见的视域之间的融合,而共享的假定和话题之间的差异就是从中产生的。在诠释学中,语言的作用和本身的任务是逐步的增加并学会理解文本,而以文字形式来进行固定就会使得后来的人们可以逐步的升华到一种意义境遇之中,而不同的人们可以对其产生一种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也就是指出,语词就是属于现象的一种摹本,逐步地体现出一种人们精神对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的理解和自身的理解方式,在伽达默尔的一文中,指出语言就是属于人类存在的真正媒介。在后期中,哲学家哈贝马斯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韦伯后期的行动理论权重综合地进行了结合,同时重点关注了言语的行动特征,进而逐步的延伸了诠释学的范畴,增加了在诠释学中的批判性。
1.3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的名称是赫伯特·布鲁默在1937年提出的。其中,在符号互动论中重点将人类置身于以符号或象征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之中,进而借助一些语言或者是相互之间的交流来逐步地建立起对应的社会现实。
在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心智、自我与社会》一书中,重点指出了可以从社会演化的角度来逐步的考虑一些人类自我和社会形成来进行分析。换句话说,就是人类自我是由相关的语言来组建出来的,而社会是由一些心理过程中的体态和语言之间的相互构成的。而构成社会的基础是一些道德生活和普遍的论域来进行。在符号互动论中将之前的语言交换来构成对应社会的思想进行了吸收和采纳,进而来着重指出语言在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在社会思想与社会脉络的分析与研究中,语言是人类物质社会和精神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根本要素,语言可以将个人、他人以及社会之间建立起对应的结构,但是同时也决定着一些知识和真理的构成方式中。
2 从西方理论走向中国经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语言的研究过程中,不仅仅在中国进行研究与分析,还需要与一些外国的经验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就是从一些本质的情况下走向中国的经验,逐步的关注一些中国社会中的文化之间的复杂性,并进而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其特质。例如,在我国古代,先前是以象形文字来作为主要基础的一种表达文化和沟通之间的主要文字,而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些汉化的思维,同时也形成了诸多的汉字文化圈。准确地说,当前我国的汉字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较多,因而可以建立起对应的汉字大厦,在汉字的组成中,一旦换了一些词,就会使得整个意思发生较大的改变,比起原先的意思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其中,在对我国古代文化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来看,一些佛经的传译和现代中对一些外国翻译文献的学习过程中来进行分析,汉语言本身就经历了较多的改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来逐步的演化与传承,当前的文字已经经过了一些转化、融合、一词多义以及旧字承载新义等的变化过程。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的汉字文化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特征性质,第一是语言自身所包含的传统内容较为丰富多彩,再者即使存在较多的文本,但较多的是一些长期的文本和训诂等小学的传统文本,然而古代的哲学家对语言的局限却有着较深的警惕,对原因脉络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对我国古代的文学语言研究过程中需要根据语言的发展现状、 拜年话情况以及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采取一些结构性和情境性以及主体性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准确地掌握语言的具体演变变化过程。
因而,在该文中,重点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中存在汉字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与研究,也就是根据关键词或者关键字如何产生、 自身的含义如何进行转换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转变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研究,简单来说也就是指出如何进行命名、传播和转变。而这种研究的方法是从语言的分析角度来入手,逐步地梳理出对应的历史性、语言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作用以及在历史变迁中产生的贡献等进行重点的解析,进而分析语言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作用。总之,在从语言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的过程中,首先选择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语言所在的地位来进行分析,接着在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和逐步地挖掘出一些重点深层次的知识和结构。最后重点关注一些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与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 社会事件等之间的关联来进行分析,最终来分析出社会思想变化和社会制度、机制之间的关联,逐步地理解在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变迁。
3 词语的产生与传播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迅猛的上升,社会也在逐步的转型,其中,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些语言上的变化,也就是随着发展,出现了较多的文字和语言、新词、表达的方式等,也就是根据语言等来逐步的总结和分析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国的潮流和转变,其中留守儿童就属于一种新型的词语出现。
3.1 “留守儿童”一词的出现及使用情况
在2015年7月22日对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表明,关于“留守儿童”的词语是出现在1994年,根据该搜索词可以查询到的资料和文献的数量有45 501 篇。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献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社会中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在逐渐地提升,因而对该词义的意义来分析得出,该词语中的侧重点也在逐步地发生转变。在检索的过程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关注点也在逐步地转变,先前的名称是“留守幼儿”“留守孩(儿/子)”“留守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等名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留守儿童”的名称使用的数量在逐步地增加。
3.2 语词应用中的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词语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是否合理,也就是指在当前关于“留守儿童”的参考文献中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的规定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在各类文献中定义是不同的,因而导致无法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分析,进而使得将这一群体进行孤立。第二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名称是否合理,在当前的国家中,已经将“留守儿童”这个词语进行固定和统一的命名。当前一些学术者对留守儿童的命名进行反思和研究,根据各个层面制定出了对应的标准,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因素来产生影响,究竟是其他因素还是社会因素来产生影响等。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第一是留守儿童与问题儿童之间是否相同,再者是留守现象是否与社会问题之间相同,有些学者认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教养以及行为上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认定为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留守问题并不能视为社会问题。
3.3 语词的坐实:认同机制与制度建设
在当前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关于“留守儿童”的命名也在政府的各项应对政策中得以“坐实”。准确地来说,我国政府已经对留守儿童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而来缓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社会冲击。首先,国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的环境,而常见的方法是实施教育,再者是加强农村中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其次在一些城市中积极地接受一些留守儿童,并且将一些教师进行转任和撤离,进而来提高在一些学校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准确地说,关于“留守儿童”该词语在坐实的过程中,词语在坐实前和坐实后之间有着较深的转变,也就是拟定一个“家庭”的环境,而不是真正的“家庭”模式。但是如果该词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了一些“污化”的现象,就会对学生产一些歧视,进而使得一些学生无法享受真正的童年。再者,将留守儿童养育的一些负担施加于当前的教育系统之中,就会使得学校的教师和学校产生较大的负担,进而改变了家长的预期效果,家长主动的脱离学生的世界,而仅仅是将学生放置在学校中就出去工作。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学习,反而会产生一些较大程度的影响,进而来阻碍国家、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的发展。
4 结语
在该文中,通过对“留守儿童”等词语的检索来展开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展示出了在社会背景下的一些重点知识,同时,通过对周边一些措施的实施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情况,并根据出现的一些情况展开分析,得出该词语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转变情况和延伸的情况,进而可以主动积极地反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相互关联性的问题,通过对一些结构和情境要素的分析来挖掘出社会运行的机制,最终来更好地掌握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