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外宣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3-08董岩
董岩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 4112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目前,湖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1 大类320 多项,非遗传承人200 余人。湘绣、湘瓷、湘菜、屈原传说、土家族哭嫁歌、湘西苗族鼓舞等都是湖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至今,湖南省文化厅逐步建立起了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出版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书,建立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新媒体基于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如网络公众平台、移动电视、数字报刊等多种新型传播方式,实现了受众的互动性、传播的时效性及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就字面意义而言,外宣,即对外宣传,指通过对外翻译,实现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该文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对其外宣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研究。
1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动态
1.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保护理论和实践探讨始于20 世纪中叶左右,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动力机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等方面。
(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保护的研究:例如,Richard Kurin(1998)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内涵、问题与可持续性。Rex(2000)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及衰亡等现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观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明确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并成为当前最权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Harriet Deacon(2004)从理论上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Xavier Greffe(2004)从不同案例研究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体策略。
(2)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动力机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的研究:例如,Alice(1993)研究指出游客对非洲旅游艺术品需求促进了当前土著艺术积极发展。Mary(1993)指出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着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趣差异及其不同。
可见,国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在明确并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达成一致共识。
1.2 国内相关研究
外宣翻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词语,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相关问题的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
(1)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进入了热潮,研究领域不断扩宽,研究视角不断多样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开发模式及优化策略等几个方面。例如,李淑敏(2005) 构建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及可持续性三大原则。张春丽(2007)详细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缘起、内涵及外延等,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从博物馆、 图书馆等不同研究视角出发,为非遗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启示。例如,尹彤云(2006),汪向明(2011)等。
(2)关于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篇名”“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模糊匹配” “时间不限”为搜索条件,共检索出47篇文献,时间跨度从2006年到2020年,近6年分布最多。文献多从民俗、文化、历史、法律等视角、选取某种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个案,分析相关的历史发展、文化意义、传承和保护等问题,例如,黄丽(2008)从知识产权法的视角分析了湖南非遗保护现状及问题,提出湖南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及翻译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题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模糊匹配”“时间不限”为条件,共检索出期刊论文35 篇,全部集中分布在近4年内,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10 篇纯探讨非遗翻译具体策略和方法,如张洁(2017)等。有7 篇着重于对非遗翻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如朱秀丽(2017)等。有18 篇以某翻译理论为视角切入讨论,如王艳(2016)从译介学视角,探讨非遗外宣翻译相关问题。
(4)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媒介研究。
20 世纪末人类进入了基于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媒介由传统媒介向新媒体的转变尤为重要。但这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耿月(2014)认为我国政府应重视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孙圆(2018)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策略。
梳理文献发现,以往研究存在如下局限。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成果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罕见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献。
(2)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多数研究仍停留在随感式、经验性总结,缺乏宏观理论视野、 微观剖析论证和系统理论的可证性。
(3)对于以新媒体为传播介质进行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相关研究尚未展开。
(4)在现实层面,目前湖南省非遗的对外输出和传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缺乏有效的手段和规范的管理、规模和力度太小、媒介单一、没有官方权威的英文网站等。
2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外宣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现状及拓展路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2.1 理论意义
(1)对外宣传必然涉及汉英翻译。长期以来,翻译活动的传播本质尚未引起译界专家学者的足够关注和研究热忱。此研究有助于深化和扩展翻译学及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激发学者们对跨学科研究的热情。
(2)相对于文学翻译,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暂,体系不够完善,多数研究仍停留在随感式、经验性总结,此研究将为外宣翻译提供宏观理论视野和微观剖析论证,使外宣翻译相关理论体系更加多元化、系统化,必将对非遗外宣翻译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3)以基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新媒体为传播媒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将对权利话语、跨文化传播学、新媒体等的理论研究构成有益补充。
2.2 实践意义
(1)此研究有助于促成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英文网站的建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及各个省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包括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均只有中文的介绍、没有对应的英文版本。只有中国文化网对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相关的英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官方权威的英文介绍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
(2)此研究将改变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单一路径,有助于唤起国内、省内相关部门对于非遗的保护和借助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新媒体外宣的关注和重视。
“一带一路”背景下,就是要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出国门,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民族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承载着对外传播我国博大精深、优秀璀璨的非物质文化的重任。但是目前我国对于非遗的对外输出和传播缺乏有效的手段和规范的管理。湖南省非遗资源丰富但对其对外宣传力度远远不够,非遗文字资料不够完整,且大多只有中文介绍。
(3)此研究有助于提高湖南省非遗翻译质量、让绚烂的湖南非遗文化很好地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绝大多数只有中文介绍,即使部分旅游宣传手册和网站附带少量英文介绍,但其翻译质量不尽人意,大大影响对外宣传的效果。
此研究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意在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必将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有重要意义。
3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外宣现状与对策
“外宣”即对外宣传,就是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宣传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即信源通过某一或某些媒介到达信宿,外宣媒介有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等,也有新媒体形式如互联网、电子读物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料具有文化异质性、独特性、区域性、 活太性的特点,在全球化程度加深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这一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努力。
3.1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现状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湖南省非遗资源丰富但其对外宣传却相当匮乏,没有相应的官方权威的英文介绍,只有部分旅游宣传手册和网站附带少量有关非遗的英文介绍。
(2)在新媒体时代,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内传播发展迅速,但对外宣传却是空白,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网等都只有中文版,没有相关的官方英文网站。
(3)部分旅游宣传手册和网站附带少量有关非遗的英文介绍,但其翻译质量不高,大大影响对外宣传效果。
3.2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问题应对策略
针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尝试给出如下应对策略。
(1)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外宣力度,加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英文版网站建设,这需要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部门对于非遗的对外输出和传播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强规范管理,多部门合作,改变目前本省非遗英文材料稀缺及英文版非遗网络空白的现状。
(2)呼吁有关部门顺应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潮流,加快开发基于新媒体的对外宣传平台,如微博、公众号、电子报刊等,改变传统媒介如宣传册、电视、报纸等单向的、单一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时效性、多样性特点,图文并茂,加上音频视频等动态数据,实现高速、便捷的信息互动,强化外宣效果。
(3)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可行性策略和方法,提高翻译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应采用双重策略,即归化和异化的动态协调使用。具体翻译方法可以灵活运用音译、直译、意译、增删、模仿、解释性翻译、译创等,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图文并茂,插入相关音频视频等,以最大程度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效果。同时,还应该针对具体的非遗资料翻译时,应综合考虑源语语言文化、目标语语言文化及传播媒介等要素,一方面要以最大限度地客观地传播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基本宗旨,另一方面必须考量目标国家社会群体的接受习惯和能力及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特点。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生存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及精神价值,是体现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外宣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也有待学术界及相关决策和管理部门协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博大精深的湖南非遗文化走出湖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