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在黄州的人文足迹考析

2021-03-08张心怡张燕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州东坡苏轼

张心怡,张燕嫔

(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2.闽南科技学院,福建泉州 362332)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1],在黄州这片土地上,他经历了贫病交加,经历了心如死灰,也经历了农耕带来的喜悦,山水带来的慰藉,朋友带来的亲近,美食带来了欢唱,还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带来震撼与思想精神的重塑。在黄州,苏东坡留下泪水、汗水也留下欢笑与诗篇,在他亲自耕作的那块东坡上,他看到了过去,也畅想了未来。文中以时间为线索,总结了苏轼初到黄州时贫病交加、 黄州时期的生活文化漫步,最后在黄州修学儒道佛的思想相融的经历。

1 初到黄州——困苦交加中的挣扎

刚至黄州的苏轼,内心满是悲愤与苦闷。由天之骄子变成野城小吏,他不仅要接受心理上极大的落差,更悲哀的是,他必须还要面对贫穷和饥寒的困扰。但是他并没有一味沉溺于苦难当中,而是一边感叹时运不济,哀怨身世悲凉,一边在困苦交加中不断挣扎,蹒跚前行。

1.1 病痛穷困中寻求突破

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详细描写了他初到黄州的窘境:“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大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又挑取一块,即藏去叉”。当时境况之惨淡,以至于他对于生命都有了看淡甚至是厌弃,在给潞国公文彦博的信中他就曾经抱怨过苦闷:“穷苦多难.寿命不可期。”但苏轼的旷达精神拯救了他,他在饥寒交迫中逐渐升起了一点苦闷中的讥诮,在《陶渊明饮食诗跋》中便分析说:“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不管是苏轼的有感而发,还是苏轼的玩笑自嘲,在元丰五年他创作这首作品之时,他已然从刚到黄州的无限苦闷与自我厌弃中挣脱了出来。苏轼将愤懑的情感转化为自我超脱的境界,是经历生死边缘和生活困苦后的豁达,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在黄州贫病交加的日子,是苏轼自我超脱的必经之过程,也是奠定苏轼一生文学成就发展的重要基础,更体现了苏轼个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较高的领悟能力。

1.2 失意愁闷中探索出路

元丰三年为东坡贬居黄州的第一年, 他不仅贫病交加,比身体上的苦闷更伤人的是他情绪上的低落,他愤恨与痛苦,大喊出“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发泄说干脆永远做黄州人算了,不想再回去,什么前途什么快乐,他只想统统毁去。黄州之于他,如同地狱。可是他的恨、他的怒没有什么发泄的途径,前途依然未卜,他只能斋居夭庆观,焚香安国寺,著书立说,寻求他也不知道在哪里的出路,他连篇累牍地写信给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表述自己的愁闷和余悸,处处发泄却又无处发泄。当时他的思想已经濒临崩溃,他已经对人生、 对世事满是怀疑和厌倦的情感。其时的作品中不是描述自身悲惨遭遇的,就是词句间,满眼都是感叹人生之短暂的字句。苏轼纵情黄州山水之际,奠定了苏轼与黄州之不解之缘,更是在黄州诗词创作中达到了顶峰。苏轼一生1/3 的诗词均来自黄州,不仅如此,苏轼的绘画、书法等成就与黄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初到黄州的苏轼,虽然仕途不畅,但却取得了文学创作的匪人成绩,以情真意切的《初到黄州》到《西江月》,无不彰显着苏轼对黄州自然风光的热切期盼之情,以动人心弦的诗句描绘了风光秀丽的黄州。

初到黄州的一两年,苏轼在身体与精神上都饱受折磨,黄州,成了他逃不走的地狱。但在地狱里行走,苏轼有被逼无奈,也有片刻温情。他经历着精神的折磨,经历着身体的苦痛,还经历着自尊的下放,他并不缺衣断食,但也谈不上丰衣足食,他并不缺三五好友,但也确实门庭冷落,黄州,对苏轼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他被贬谪的一方土地,而是禁锢他的精神囚笼,但正是这样的黄州才成就了苏轼,世人皆知是苏轼成就了黄州,没有苏轼,便没有黄州在历史中夺目的光彩,但黄州同样也成就了苏轼。它把苦难带给苏轼,把压迫带给苏轼,让苏轼学会与情绪相处,学会从庙堂走向江湖,特别是在苏轼在将被贬谪的情绪发泄出来以后,他深深地爱上了黄州的自然风光,爱上了黄州的田间乡野,于是寄托个人情感于山水田野之间,继续排解着他的愤懑之情。

2 接受黄州——苦中作乐里的逸致

鲁迅先生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被贬于黄州的苏轼,不仅“接受了惨淡的人生”,还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在这“惨淡人生画像”上添上了一朵朵盛开的“清荷”。经历了早期的贫病交加,慌不择神以后,苏轼开始了在黄州真正的生活,他放下政治抱负,放下前途忧虑,放下仇恨与苦闷,在黄州开始了他生活漫步,在这里,他寄情山水,躬耕田野,与三五好友来往,甚至发扬吃货精神,将黄州的岁月点缀得畅快而温馨。

2.1 亲自躬耕,尽显舍翁风姿

苏轼在黄州安定下来以后,为了生计,他选择了躬耕为生,他在黄州城东的坡地得到了一块荒地,并把此坡命名为东坡,唐代大诗人白乐天忠州任刺史时曾有“东坡种花”的美句,苏轼便在自己的东坡上种地,并自号东坡居士,开始了他的农耕生活。同时,苏轼又在东坡荒地之外再开坑了一块地方,建造了雪堂,南堂用于居住,真正在黄州扎下根来。他曾经写下《二忆饭》记录下一家人耕种收获的场景,这是东坡一家在黄州辛苦劳作又欢享收获的一幕,现在细读起来,还能品味到其中到心酸与夹杂到喜悦。苏轼也在与亲友的书信来往中频频提到他的躬耕生活:“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他亲自躬耕东坡,努力修建雪堂,他提笔写下“近于侧左得荒地数十亩,买牛一具,躬耕其中。今岁旱,米甚贵。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讲述他买牛耕地到趣事,然而“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农妇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吠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牛很快生病了,还好有农妇的土法让他的牛能够起死回生。东坡到黄州创作中诸如此类到作品很多,让我们得以窥见他田舍翁的风姿。

2.2 寄情山水,广结八方友人

当然黄州的岁月对于大文人苏轼来说,也不全是苦闷的劳作。在黄州,苏轼一有空就游览山水楼阁,名胜古迹,黄州四周稍有名气之地,几乎没有苏东坡未踏足之地[2]。无论是河还是湖,无论是岛还是洲,无论是寺庙还是农家,无论是桥梁还是楼阁,都成为苏东坡踏迹与交友之地。就像自古以来的无数骚人墨客一样,苏轼将政治的失意寄情在山水之间,寻找慰藉与欢乐,在山水间结交好友,同诗同歌同酒。在贬居黄州期间,东坡结交的朋友超过百人,有黄州官场上的同事,如太守徐君酞和继任太守杨君素,有他的好友王定国、腾达道和张怀民,有他的同乡陈季常、王齐愈和王齐万,有诗人潘大临,有名医庞安时,有名僧继连和参寥子,有药师郭兴宗、有道士绵竹道士杨世昌和庐山道人崔成老等,无论是地方官吏,还是流民乞丐,无论是文人士子还是和尚道士,无论是渔樵耕夫还是童子老妪都与之往来结交。

2.3 热爱生活,悉心食美研药

东坡还在黄州生活中追求着对美食的享受,不管是饮食还是药膳,他都颇有研究。在黄州,各种以东坡命名的美食流传乡野,不光有至今仍是名菜的东坡肉,在当时,各种东坡鱼,东坡饼,东坡羹菜都流传一时,苏轼就是一个天才的美食家,总能将自己的口味与黄州的特产相结合,炮制出人人争而食之的美味。元丰五年春,东坡甚至作了一首《猪肉颂》,里面说到“刀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这首更偏俚语的诗歌传颂乡野,里面既有对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生存的感悟,歌谣不仅在乡间孩童口中传唱,也因此让东坡肉传承了千年。苏轼不光喜好美食,他还喜好将传统的无人问津的食物入菜,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的丰富,黄州并非繁华胜地,但也有些野趣,在苏轼的生活中,那些野花野菜野草不仅像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般飞入到苏轼的餐盘里,也进入了他独具特色的黄州诗文中,使得黄州的田野间都弥漫着文学的香味。与此同时,东坡还可以算得个药膳学家。东坡曾作《钱子飞施药》,讲述乡野医生钱子飞以自己的独家秘方为人治病一事,他回到黄州自己亲试之,果然病愈了,于是便常常用此方救人,并由此展开,在很多食物中加入药品,制作药膳,用以养生。

黄州生活了几年,苏轼学会了平衡现实与理想,也体会到了知足与快乐。可以说苏轼的灵魂在黄州得到了超脱,更得到了精神上的超脱。苏轼在黄州游览山水,却成就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活态度。

3 融入黄州——儒道佛中的顿悟

古往今来的文人大家们,不管艺术成就有多高,很少有像苏轼这样,学习儒佛道三种思想精神,并能够融会贯通到个人的生活与作品中去的。儒家追求入世,佛家讲究出世,道家则以避世为主,这三种思想能够巧妙地在苏轼这个传统封建士大夫身上统一起来,可以说黄州的经历与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州的苦难推动着苏轼在三种思想与精神中寻获养分,走向真正的超脱。

3.1 于山水美景中感悟儒道佛思想

苏轼在波折的生活经历中,借助于黄州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同时将我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融入其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应用,更是对人类智慧的肯定。苏轼将自己作为黄州自然风光之美的发现者,通过诗词描绘了黄州的自然之美,既体现了黄州自然风光特色,同时又成就了苏轼千古绝唱的诗词,将苏轼的文学造诣推向新的高度。所谓“东坡居士”,就是对苏轼游览等创作主题诗词成就的肯定,也可谓黄州是成就苏轼的宝地。黄州的山水是苏轼诗词创作灵感的体现,更是苏轼个人豁达胸怀以及自我顿悟的见证。苏轼与黄州的密切关联,赋予黄州以千百年的传承灵魂。将黄州的顿悟体验融入苏轼的创作中,成就了苏轼诗词创作中的儒道佛思想融合效果。苏轼将悲哀的谪居生活寄情于黄州山水,而后在山水中顿悟,将生命与山水融合,以回归生命本源的精神状态坦然地面对生活。正是苏轼在黄州修学儒道佛的思想相融重要体验。

3.2 于逆境落寞中体察儒道佛境界

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最让人苦闷的还有一条对他的约束,即“不能签公书”,这使得政治失意的东坡只能寄情于“杜门深居,驰骋翰墨,著书立说。”于是他继承了父亲苏洵的遗志,开始进行儒家经典的编解,在元丰四年完成《易传》九卷,复作《论语说》,后又开始进行《书传》研究。他非常重视这3 部学术著作,还写作了大量论述儒家学说的论文来丰富自己的著作。在重温《论语》《易经》这些儒学经典之后,苏轼终于冷静下来,他不在执迷于仕途上成功,终于明白人格气节远比名利更为重要,思想上的学习与坚持一点也不输给在官场上的杀伐果断,他将自己的政治失意幻化成自己完善人格,独步精神的垫脚石,在逆境中学习与反思一直以来塑造他的儒家思想,并且在黄州关心与领导苏门四学子,将他的思想与精神不断传播。

除了对儒佛的学习,苏轼还接受着道家的影响,苏轼一直坚持学习道家的静空学与气功学,在书斋中觉神凝气,用道家之法修养身体,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道人。在黄州期间苏轼还对道家炼丹十分感兴趣。元丰三年十月,苏东坡受邀观赏张师正所藏辰砂,并且诗兴大发,不光现场作诗一首,还一直拉着对方,与其探讨炼丹的窍门。他还喜好结交道人,曾听闻光州(今河南光山)有朱元经道人者,他十分仰慕,便急忙赶去,慕名拜访,虽然未能相见,却让他十分神往。苏轼对道家的研究十分透彻,他不光关注道家的大师,与他们论法,学他们养生,学他们的神也学他们的形,他还喜好炼丹,喜欢道家一直以来的这一秘技,对炼丹之术不光颇有兴趣而且颇有研究。但有趣的是,尽管苏轼以包容的姿态接受道家的洗礼,从神到形再到术,但是他却对服食丹药敬谢不敏,也许苏东坡在道之一派学到的不仅是思想上的灵性,也有掺杂实践的思维理性。

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与精神,文化与风俗都在苏轼身上交织,苏轼是一个敢于学习善于学习之人,他永远对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与探究的精神,黄州时期给了他充分的时间与机遇,让他能在自我学习中将这三家的思想与文化融会贯通,并且在他的创作中互相交织,传承后代。

4 结语

苏轼被贬黄州,原是苏轼的耻辱与悲哀,但幸好黄州接纳了他,就像每一位文人骚客在失意时都能被生活接纳一样,苏轼落在黄州,一开始原是落在一片贫瘠失落的土地上,最终才明白,是一片滋养思想与文学的沃土。苏轼所经历的情感纠结的过程,拥有的自我超脱的态度,展现地放旷豁达的胸襟,皆是苏轼与黄州山水融合的结果。与此同时,苏轼也用他丰灵的语言赋予黄州以人杰地灵的定义,使得黄州成为古往今来人们的向往之所,更成为历史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正是苏轼与黄州不解之缘的由来。

猜你喜欢

黄州东坡苏轼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