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疾病现象的文化隐喻研究
2021-03-08冯静
冯静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21)
为更好地发掘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在文化价值与思想内涵,新时代的文学研究者应当总结归纳莎士比亚所使用的修辞表达方式,通过其戏剧内容中的疾病现象逐步发掘莎剧与时代背景的相关联系,进一步立足于社会文化剖析莎士比亚戏剧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的主要使用方式与基本文学功能,对疾病现象背后的深度文化隐喻进行系统性的解读。莎士比亚戏剧中对疾病现象的书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的人文价值观与社会心理,凸显了有关戏剧内容的宗教意义与思想价值,莎士比亚对疾病现象的灵活运用极大地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剧情张力,有利于通过描写人物在身体层面的突然崩溃营造出出人意料的悲剧感与舞台效果,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创作手法。
1 探究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常见疾病隐喻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为深入发掘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在文化意蕴,推动当代戏剧研究方法的革新发展,必须主动借鉴近现代西方文学研究界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系统性地评析、 探究疾病现象所体现的审美意向与背后所隐藏的人本主义文化心理,逐步还原莎士比亚戏剧中荒诞主义创作思路所营造的舞台效果。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疾病现象在体现了近代启蒙主义崇尚理性、科学的思想理念的同时,还具备极为独到的象征性文化隐喻价值,通过分析疾病现象的审美意义与文化意象,可将疾病现象详细分为精神类疾病与身体疾病两大类,莎士比亚在自身的戏剧作品通过详细描绘剧中人物所患疾病的具体形态间接性地概括了人物所具备的病态心理,通过详尽描绘心理层面的异化与扭曲表达对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意识的认识。文化层面的疾病现象隐喻为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启迪,引发了国内外文学研究者的高度共鸣,后工业社会的戏剧文化从单纯的自然表演演化为由先进技术设备营造的沉浸式感官体验,社会大众开始不断追求没有具体方向的空虚文化消费与缺乏内涵的艺术审美体验,难以理解古典文化作品的深度文化意蕴与思想内涵,通过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各种疾病隐喻,能够找到作为个体的社会人与外部世界保持平衡关系的方式,可为新世界的文化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1]。
2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常见疾病现象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2.1 审美理念
莎士比亚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立足于人的普遍行事方式的手法将疾病现象作为戏剧核心元素刻画出来,通过引导观众调整看待疾病现象的视角与切入点促进观察方式与审美取向的变化,在去除文学性矫饰的同时全景式展现文化现象的思想内涵,这一特殊的疾病现象描绘方式体现了作者莎士比亚对善恶、美丑观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生动形象地表现疾病对人物心理状态、 生活方式的影响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与艺术洗礼,采用高超的对比反思手法展现了剧中人物的病态生活方式与思想状态,通过对患病人体丑陋形象的详细描绘体现了命运的残酷与社会主流文化意识中对瘟疫等疾病的恐惧心理,为戏剧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创造了更为可信的发展动机与形象具体的文化背景。莎士比亚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描写过多种多样的疾病现象,通过抓取人物患病时的真实生命状态彰显了不同体裁戏剧的思想主题与人物的基本个性特征,丰富了近现代戏剧创作的建构形式与审美方式,推动了自身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强化了戏剧的主观审美意识表现力与文化讽刺效果,曲折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英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人本主义思想理念与认知路径,疾病现象所展现的“不确定性”“荒诞性”代表了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关键性部分,既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独特的审美意向,又将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疾病纳入文学形象建构的过程之中,这一富有探究价值与审美意义的疾病现象称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主要特色[2]。
2.2 文化意义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16 世纪是中世纪时期向文艺复兴时代过度的间歇时间段,是一个科学飞速发展、旧社会的伦理道德被逐步淘汰的新时代,一方面新兴的人本主义思想理念鼓励社会大众主动探索未知的自然现象、把握自身命运,另一方面,中世纪的结束标志着神权政治的终结与社会思想进入自由发展阶段,然而宗教尚未完全走向没落,社会文化中仍旧残留着来自不同领域的综合性生活经验,莎士比亚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有计划地运用中世纪时期遗留的非理性文化意象展现人在实践中对自身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精确地把握了社会大众在蒙昧时代对疾病的恐慌与畏惧心理,并在戏剧情节逐步展开的同时引导观众在思维层面回溯到尚未建立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中世纪时期,观众能够从中体会到贴近自然现象的真实之美。例如,在莎士比亚著名作品《亨利四世》中的第一幕,主人公福斯塔夫评价国王所患的中风病为“一种血液的麻痹,一阵阵刺痛与脑子里的混乱”,这一段展现了福斯塔夫直言不讳的性格特征,并对剧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进行了间接性的铺陈,点明了情节的未来发展趋向与故事所承载的文化理念,通过描写国王亨利四世在身体层面的病态与秩序紊乱从侧面展现其认知能力的不足,莎士比亚借福斯塔斯之口描述了医学层面对中风病的经验主义总结,并强调了国王对自身权力的滥用,展现了整个时代的不确定性特征。
3 莎士比亚剧作作品中疾病现象所隐含的社会意识
疾病现象不仅反映了个别剧中人物在身体、心理等不同层面的病态形象,而且还展现了不同时代在社会意识领域的内在差异性与变化规律,莎士比亚戏剧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有着完全不同地看待疾病的态度与思想理念,对疾病的定义方式与产生原因的解释也并不完全一致,不同于部分现象显著的身体疾病,个别精神类疾病与心理问题有着极大的变动性与不确定性,这种疾病现象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剧中人物自身对外界事物的判断方式与思考路径,人物的行为动机起源于其对疾病所带来的死亡的极度恐惧与厌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疾病现象往往是由内而外转化的,一旦缺乏对外释放或缓解的空间,便会演变为更为严重的病症,这种病症与时代背景联系到一起,便起到了呼应剧作主题的特殊作用,为观众展现了剧中人物看待世界与自己的基本思路。例如,《亨利四世》中诺森伯兰在描绘自身疾病状况时说:“我的手脚因遭受痛苦而变得软弱无力,现在则被痛苦所激怒,涌现了前所未有的勇气。”这一部分的人物独白展现了一种超越苦难的卓绝勇气与唤醒自身生命力的巨大愤怒,描绘了剧中人物对生病所带来的痛苦的厌恶与反抗,莎士比亚通过引入自我申告的独白展示了人物立志终结自身病痛的决心与勇气,歌颂了勇于挑战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理念,拓展了戏剧文本中为观众展现的艺术世界与思考空间[3]。
作为一种文化隐喻的疾病在社会意识中长期以邪恶的象征物而存在,对现有的社会秩序与道德准则其破坏性作用,能够冲淡社会大众的好情绪,在心理层面影响人们对自身命运的认识与体会,在身体层面诱发各种扭曲与变异,莎士比亚通过在戏剧中描绘各色人物对疾病的恐惧与无知心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的意志才是决定自身命运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一充满客观性的审视态度为观众呈现了剧中人物在患病中的病态精神状态,创作者莎士比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观察能力与形象塑造能力生动地描绘了人性在极端状态下的变化与人的精神状态的波动规律,并根据作品社会环境背景与人物之间纵向关系的演变逐步调节文学技法的使用方式,塑造了多个非英雄化的人物形象,在描绘人物所具备的疾病与负面心理的过程中表现了其在身体层面的脆弱与在心理层面的扭曲,例如,在《威尼斯商人》第二幕中安东尼奥的发言就展现了自身的病态心理:“我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昏昏沉沉。我不明白怎么会跟它搭上了关系,我始终弄不懂自己。”这段发言体现了安东尼奥的心智陷入失控的状态,起到了暗示下一阶段情节发展的作用,在展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的同时表现了其切身的痛苦与无法挣脱的悲剧性命运,这种非英雄化的人物塑造方式体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心理下对疾病现象的解释与深度思考,这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物形象在前后故事情节中的巨大反差也增强了整个戏剧作品的内在张力与主题的吸引力,其中蕴含着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意识变动规律,观众能够通过聆听人物的独白认识到引发秩序感丧失的病态心理状态,赋予了戏剧作品更大的文化探究价值,在描绘疾病外显现象的同时指出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心理与社会意识,将作品的内在思想价值关联到人的本能领域,对人物关系与最终故事走向的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4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疾病文化隐喻的参考借鉴价值
4.1 文化理念
在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民群众开始将对生活现象的关注点转向人本身,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将自身戏剧作品中常见的疾病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融合在一起,通过发掘疾病现象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象征性与引申含义帮助观众剖析人物的内在心理状态,降低了观众理解人物形象的难度,强化了剧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创作者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详细描绘了上至王公贵族、 下至贩夫走卒等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舞台形象,在精准把握人物塑造原则的前提下详细描绘人物在患病时的心理状态与言行举止,借助多样性的疾病现象生动地诠释了有着不同背景、 不同面貌的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起到了基本剧情对人物行动的牵引带动作用。创作者通过将自身的意识融入剧中人物的形象之中,在自身的戏剧创作中渗透了独特的人道主义、启蒙主义哲学思想,为观众展现了戏剧人物的不同面向与在特殊情况下的个性发展变化,提高了情节递进发展的层次感与思想深度,避免观众对人物的基本形象与行为方式产生偏离实际情况的错误认识,在观赏戏剧表演时认识到剧中各类人物的多面性,塑造有着复杂立场的立体化戏剧人物,在满足观众艺术鉴赏需求的同时弘扬了人本主义思想理念,将有关疾病的话题引向符合剧情下一阶段发展趋势的正确方向,起到提纲挈领的特殊效果,是一种推进剧情发展的艺术手法。
4.2 戏剧创作思路
莎士比亚戏剧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与案例,有关疾病现象内在隐喻的文学创作层出不穷,逐渐被戏剧界、文学界所容纳,给予新世纪的戏剧创作以独到深远的启发。例如,中国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近现代文学作品,均通过描绘疾病现象引导作者思考、 发掘社会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人性在特殊环境中的变化,部分作家开始将自身患病的经历与自身与疾病有关的社会体验写到文学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面向社会大众传达了不屈服于命运的思想理念与崇高生命意义[4]。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以戏剧作品作为基本表现途径,在具体描绘疾病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发掘具备文化隐喻效果的艺术元素对情节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部分剧作中将疾病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因素,深入探索了疾病现象与人的心智、身体、行为习惯乃至社会发展的关系[5]。莎士比亚戏剧为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与深刻的思想启迪,新时代的戏剧创作应当立足于人本身对疾病的体会,体现人对命运与苦难的斗争意识与主导性,将对疾病现象的描写落实到剧中人物本身,引导读者对疾病现象的来源与发展进行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理念的理解与认识,在戏剧的具体情节中展现人与世界的平衡关系,让疾病现象成为描绘人物语言风格、行为习惯的基本要素,开创展现人物思想观念的全新途径,戏剧创作应当在逐次展现故事的背景、主题的同时呈现丰富的疾病意象,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去主动创造符合文本描写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参与对剧中人物个体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通过描绘带有文化隐喻色彩的疾病现象构成戏剧化的艺术效果,体现人的身体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与公共属性[6]。
5 结语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通过在戏剧作品中详细描绘各类人物的疾病现象拉近了观众与创作者的审美距离,使得戏剧表演艺术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因素,构建了人体领域与抽象概念领域的相互投射关系,使得疾病隐喻成为文化意象的载体与可见的物质外壳,根据疾病隐喻所指向的文化现象建立起了剧中人物与外部世界的相关联系,拓展了体验认知的基本路径,极大地减轻了观众的认知负担,更好地满足了多数读者的艺术审美需求,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关怀与个人创作风格,增强了莎士比亚戏剧主题的深层次思想意义,为新时代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想启迪与参考标准。